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否相應?以及在修行上,能否更有效率?

  

  所以問題的焦點,還是得回歸到:對法的確定,對法的修持契入。否則,只在保守與新進間琢磨,我認爲沒有意義。

  

  量化與俗化之間:既稱爲大衆部,就意謂著人比較多。但人多,就一定是好事嗎?且未必,因爲這又牽涉到「量化與俗化」的問題。

  

  如衆生界中,有善根者卻不多;于是爲了廣度衆生,當然得用更多的方便。而更多的方便,就不免有俗化的傾向。因此量化與俗化,其實很難分舍,愈想量化,就愈得俗化。這情況看臺灣佛教的諸山頭,便很清楚。

  

  正法.像法.末法的結局:既大衆部能興起,即意謂著佛教不得不走上「量化與俗化」的路途。因此于經典上謂:有正法、像法、末法的階段。故爲既大衆部興起,即很難避免于將從正法而變成像法,甚至從像法而變成末法。這是講到大乘佛教的第二種起源,我認爲大衆部的興起,其實是帶有很多負面的影響。

  

  梵乘

  原始佛教,乃以出叁界爲唯一目標:大乘佛教的第叁個來源,乃慢慢轉成梵乘也。在原始佛教中,修行最後的目標,很明確地就是爲了出叁界,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斷煩惱、了生死。

  

  後來,乃漸形成梵乘的格局─理論爲般若,行持乃以六度四攝爲主導的菩薩道:但在慢慢形成大乘後─初爲般若乘,即可看出,雖理論上還以般若爲軸心,而講無常、無我,四聖谛、八正道等。可是在行持上,乃形成以六度四攝爲主。而六度首先就是布施、持戒,四攝也是布施、愛語等;乃從廣結人緣中去下功夫也。

  

  這也就說在原始佛教中,乃以解脫法爲始終的依歸;但在大乘中,卻以「度人」爲要。

  

  大乘佛教中的菩薩,其實是『天王』示現的:爲什麼會有這種轉向呢?我經過慢慢沈思,以及閱讀一些資料後,慢慢確定:大乘佛教裏的菩薩,其實是天王示現的。在釋迦牟尼佛初成佛說法時,如《阿含經》所述,卻未有文殊.觀音.普賢等大乘菩薩。但卻有梵天王.帝釋天主,經常跟隨著釋迦牟尼佛前後而爲護法。因此在印順法師的著作裏,就說到:其實大乘裏的文殊菩薩,乃影射著梵天王;而普賢菩薩,當影射著帝釋天也。

  

  然而當釋迦牟尼佛已涅槃後,這些護法的天王,若要度衆生;當不可能示現成佛的模樣,也不可能示現成阿羅漢的模樣。因此他們乃以菩薩的形相示現,因此菩薩的形相都是天身。所以大乘佛教裏的菩薩,應多是天王化身的。

  

  護法諸天

  爲祈惡道減少,天衆增加故,護持佛教:那天王.天將爲何要以菩薩的形相示現,而來度衆生呢?我們再從《阿含經》裏,找到一些線索。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梵天王首先啓請佛能爲衆生說法。

  

  而啓請說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爲佛如能說法教化衆生,就能使惡道減少,天衆增加。于是乃爲求天衆增加,所以護持佛教。爲何祈願天衆增加呢?因爲他就是梵天王啊!

  

  未必切願于解脫道:所以這些天王,雖來護持佛教,卻不見得非常衷心于解脫道。爲什麼呢?因爲既是天王,當然他的福報是夠大的;既時時在享天福,故根本不覺得「生命是苦的」。所以即使解脫道,聽起來還蠻有道理的;但對他而言,卻還不是那麼切身。

  

  第二由于天壽很長,故即使想修行,也不必急于一時。天王不會像人一般,會被車撞死或有夭折.橫死的可能。所以即使求解脫,也悠悠哉哉地再等個叁劫、五劫不遲。

  

  因此雖聽佛法,對修行的意願,就沒有那麼急切。然而對他們來講,若天衆愈來愈少,則他們的子民就愈來愈零落,這倒是較急切也。

  

  知空而不證空:于是「雖聽聞佛法,但不急于去修行」,這樣的心態,終慢慢影響到大乘佛法的教理,故有所謂「知空而不證空」的說詞。以天王的善根福德,要深入理解空義,倒是沒有問題。至于修證,他們就不著急。

  

  然「知空而不證空」,應用于這些天王身上,且不爲過。但若應用在人間的衆生上,就大錯特錯了。因爲人道衆生的壽命既短,且災橫蠻多。如失掉這次機會,便萬劫難複也。

  

  大乘佛教,乃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作號召,再加上『天』道而成:因此大乘佛教,雖一方面是繼承原始佛教的教理而發揚光大,也是以原始佛教爲號召,但已慢慢滲透進一些天道的成分。

  

  它剛開始當不可能直接用天道的方式,來說法度衆生;因爲大家已接受佛教了。故只有繼續穿著佛教的外衣,也傳述一些佛教的根本教理,如叁無漏學、四聖谛、八正道等,然後再把一些天道的成分,慢慢滲進去。而這些滲進去的部分,即是「方便道」,而非「解脫道」。

  

  『天』道,特別重視于度衆生:如就我對天道的了解,天道乃特別重視于「度衆生」。然此之「度衆生」,卻非斷煩惱.了生死的度法;他們既無興趣,也無能力。然「度衆生」,是度到那裏去呢?這世成爲他們的信衆,下世成爲他們天國的子民。

  

  這情況就像人間的山頭主義,也都急于度衆生。但將度到那裏去呢?成爲山門裏的護法.信徒。至于這些人那時候開悟?那時候了生死?他們乃無所謂;他們自己的生死都不著急了,怎會替這些衆生著急呢?

  

  爲天人都有『慢心』─好大喜功.廣攬信衆故:而喜歡度衆生,這是天道的特色。一爲度衆生,他們才有子民。二爲天道都有慢心,包括梵天王亦然。而慢心愈重,就愈好大喜功;故以招攬信徒,而爲成就也。

  

  天道,乃與衆生的習氣更相應:因此在大乘佛法裏,乃變成:雖廣度衆生入佛門,可是卻不希望他們趕快去修行。這在目前的佛教界,尤表現得更明顯。事實上,這不是佛道,而是天道,或者說是「附佛法外道」。

  

  那爲什麼沒有人挺身而爲澄清或抗衡呢?事實上,天道乃與衆生的習氣更相應。除非有些衆生出離心特別深切,否則天道的說法,乃與他們的習氣更相應。這相應大致可分兩種:

  

  對有信心.慢心.進取者,美其名爲菩薩道:如衆生中,既有狂者,也有狷者。以狂者進取,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肯努力去爭取目標;于是便把度衆生,當做他們的目標和成就感。而有成就感後,當更增長慢心也。所以對狂者的進取,美其名爲菩薩道。

  

  對信心不足者,有他力加持.佛國淨土:其次對狷者─狷者乃畏避而信心不足也,授以「他力」法門。不必擔心修行無成就,具信願者,即能往生也。往生到那裏去呢?到他們的天國去當眷屬也。

  

  大乘的『大』,非高明之意;而只謂更涵容.更方便.更複雜也:因此這大乘的「大」,卻不是更高明之意。不是因比小乘高明,所以才叫做大乘。當然就號召力而言,必得用「大乘」才行。

  

  客觀地說,這大乘的「大」,只是更涵容─包涵的面更廣。更方便─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更複雜─既有天道的成分,也有巫教等方術。所以事實上,這大乘的「大」,還得「小」心去抉擇哩!

  

  衆生不死于『大』字招牌者,幾稀矣:所以即使大乘佛法,也能通向解脫道;但它的路,也變得更迂回.更缭繞。

  

  可是很多人就沒辦法超然客觀地來評量大乘,因爲初看到這「大」字招牌時,便已心花怒放,而趾高氣昂了;更何況我們又都是北傳佛教的子孫。所以既認爲在「大」字招牌下,便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也剛好在「大」字招牌下的說法,卻跟自己習氣更相應。于是衆生不沈溺于『大』字招牌者,幾稀矣!

  

  天道日下─初爲禅定天,繼爲空居天,後爲地居天:于是我們就從這個觀點,來看大乘佛教的整個發展,則可說到「天道日下」也。以最初的大乘,是以般若思想爲主導,而修習菩薩道;這相當于禅定天的層次,而屬于文殊菩薩所教化的時代。後來就慢慢降成空居天的層次,乃以唯識法門爲主導,而屬于彌勒菩薩所教化的時代。後來密教興起,則更降成地居天的層次,而屬于普賢菩薩所教化的時代。因此雖都是天道,但層次乃愈來愈低爾。

  

  『人乘佛教』的由來?而目前乃有人更說:當今應屬于人乘佛教的時代,雖列舉了很多理由,但我們從層次的遞降來看,還不免苦笑也!不正因爲現在連天乘,都上不去了,故只能更降爲「人乘」嗎?

  

  那麼既天乘,是附佛法外道;難道人乘,就非附佛法外道嗎?所以人乘佛教,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爲只圖在人間打混,而不求解脫也。這與儒教等,便沒什麼差別;也跟世間的「戀世情結」糾纏不清。

  

  其實,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乘佛教,本沒有錯:我們要從人身的基礎出發,而更求覺悟與解脫。而在原始佛教或禅宗裏,本就是這個樣子。可是目前人所謂的「人乘佛教」,卻變成以現世的人間爲終極目標,而非以了脫生死爲終極目標。故以人乘爲因,而上求佛道,即是正法;反之,以人乘爲果,而不求佛道,便是邪見。

  

  這是講到大乘佛教的第叁個來源:天乘與人乘。其實,天乘與人乘的宗教,在世界上到處都有,乃非佛教的特勝,更何況是「大」乘佛法的特勝?

  

  希臘的影響

  大乘佛法,多少曾受希臘的影響:大乘佛教的第四種來源,我認爲是受到希臘的影響。在目前的史料上,說亞曆山大在西元前叁二五年,東征到印度。雖未將印度征服,但由于文化交流的關系,多少會對印度宗教有所啓示。

  

  以西元前叁二五年,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多年。而目前學術界的說法,乃謂大乘佛教是興起于佛滅度後五百年。也就是于亞曆山大東征印度,二百多年之後産生了大乘佛教。

  

  目前學術界已公認,佛像雕刻曾受希臘風格的影響:我們知道希臘時代,最精湛的藝術就是雕刻,而且是人像的雕刻。于是佛教乃把他們雕人像的技術,轉移成雕刻佛像。佛教本來是不雕任何形像的,可是受到希臘影響…

《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