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次第。因此我們便可進一步來省思:征兆跟迹象的意義。在世間上常有所謂的「征兆」,這征兆是真的嗎?准不准呢?

  

  其實真不真,准不准?乃看你功力如何,若一知半解而穿鑿附會,那當就不准啰!至于雖略知要領,還得看臨場的解法不同。

  

  算命.蔔卦,可靠嗎?譬如蔔卦,即使蔔到同樣的卦;但每個人的解說,卻不一樣。所以征兆或迹象,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來看,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實際上,能否解得很正確,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所以蔔卦可靠嗎?現在人或覺得,這只是概率的問題。然而這也可能是征兆的一部分。不過如果每樣事情,都將之視爲征兆.迹象,這也會活得很辛苦吧!如只能算命,而不能改命,那算跟不算又有什麼差別呢?

  

  佛法的態度

  不著相的心要:但是佛法卻不用這一套。爲什麼不用呢?首先是,佛法不必算命,即能改命。問:命如何改?答:改業爾。而業如何改?遷惡向善、明心見性也。

  

  其次,爲衆生皆很執著;且愈執著于想先知,就愈魯鈍癡迷而穿鑿附會。所以修行之要,不是順著五行的數理去流轉,而是從「回頭是岸」而放下了事。

  

  不知而不著,或明知而不著:但是這不著相,其實還是有差別的。有的乃爲不知、少知故不著相,這乃不算真功夫也。或等他知道了,又開始執著矣!所以要明知道而不執著,這才是真智慧也。

  

  天眼

  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這明知道而不執著,即是天眼的境界。如以佛法的修行方式而證得無心境界時,即能成就叁明六通。這既比用五行的數理推來算去,高明多矣;也比一般的凡夫俗子牽挂拘絆,悠哉多了。

  

  故佛陀座下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乃說:吾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從無心而證得的境界,卻比有心用者,高明得太多了。

  

  《野性的思惟》

  文化人類學者─李維的著作:說到這裏,我想到一本書,名爲《野性的思惟》。這是一位文化人類學的學者,名叫李維所寫的。他爲什麼會寫這本書呢?因爲既是個文化人類學者,所以他必經常到原住民區去采訪。當他在南美洲作文化調查時,乃發覺他們的思考方式很奇異。他們會把老鷹叫,象征著谷物的成熟;田鼠的追逐,象征雨季的來臨。很多在我們看來,全不相幹的事物;在他們看來,卻都有關連的意義。

  

  結構學的創始者:于是他在那裏收集了很多資料,而把原住民的象征思考,作了很多圖表,更由此而啓發了他,而得以發明「結構學」。

  

  而這本書,我看到一半時,想想:如以象征的意義,而建立起對位與流行的關系,還是中國的陰陽五行比較有系統吧!所以書看到一半,便丟下不管了;我還是回頭看,中國的陰陽五行吧!

  

  誰更野性?誰更文明呢?然而這本書的書名很有趣,他竟然將之稱爲「野性的思惟」─他其實是從這而發明結構學的。也許他覺得這種思考方式,跟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實在相差太多了。于是就標新立異,而稱之爲「野性的思惟」。

  

  但我相信,也許再經叁百年或五百年後,曆史會重新評斷:看是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比較野性?還是這種對位流行的思考方式比較野性?

  

  中學爲體

  最初我接觸到陰陽五行的學說時,還覺得很不能接受。爲什麼天地萬物之間,全都是五行呢?且五行間,更生生克克,沒完沒了。既參不透其中的奧秘,又以爲舊中國的文化太落伍了。所以沒信心,再繼續研究下去。

  

  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觀察.沈思,最後竟不得不接受了。

  

  職業分工的弊端:尤其這套學問,對現代人來講,是有很大的對治作用。以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方的思考方式,而西方的思考,乃比較專精于分析。故既思想上是專業的,也職業上是分工的。

  

  雖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專家,但隔行如隔山。所以在此資訊流通的時代,我倒覺得現代人還是既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爲什麼呢?因爲他再專精,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比過去人,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真是微不足道也。

  

  甚至現代人,即使很努力去博覽群籍,采集資訊;但因爲中心未建立起一套嚴整的結構,故只能東抓一點、西挖一些。很多思想都互相矛盾,而自己都不能察覺。于是在資訊的蹂躏中,更顯得脆弱不堪。

  

  中學爲體的新義:在這個時代的人,要想重新建立起一種思想架構,根本是難上加難。可是這既有的思想架構,乃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啓發作用。所以過去于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就有人主張「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何以謂中學爲體呢?以東方在建立架構上,乃既嚴謹,又簡要;故稱爲中學爲體。而西方爲用呢?以西方能夠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彌補東方架構所不足者。故以西方所能提供的素材,而搭配于東方的架構上,這便是最完美的學問也。

  

  不過,這說來簡單,事實上卻有很大的困難。因爲世間種種現象,很多時候並非皆歸成五類,有的歸成叁類,有的歸成四類,有的歸成六、七類。這要把所有的事象,都歸爲五類,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更何況還得分辨出他們間對位與流行的關系。

  

  先天與後天

  先天,乃純數理邏輯的推衍:所以這裏面,就牽涉到兩種方式,第一是先天的,第二是後天的。若先天者,乃純用數理邏輯去推演,如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或一變爲五,再變爲廿五,叁變則一百廿五等。這種先天的推演,在邏輯上,是絕對完美的。

  

  純用先天,則系統架構雖嚴謹而象征的意義不明了:但如果純用先天的架構,系統雖非常嚴謹,可是它所象征的意義,我們卻不太明了。這就像以前我們學數學時,即使算來算去,都算對了,但還不知道自己在算什麼?

  

  比如理論上說,一個家庭裏,即不出五行也。但那個是金?那個是木?卻很難確認。同樣在身體的頭.腳.軀幹中,那個是太陽?那個是少陰?也不是那麼好認定的。

  

  後天,乃現象界的觀察歸納:而後天,則是從現象中去慢慢觀察,而後再歸納成幾類。但如果我們觀察的視野,不夠開闊的話;則所能歸納的,卻只是局部而非全體。而既非全體,那再用五行去分類,當然就只是以偏概全爾。

  

  純用後天,則象征的意義雖明了而系統架構不嚴謹:所以純用後天者,雖象征的意義較易了解,可是系統架構卻不可能很嚴謹。而不嚴謹的原因,除了以偏概全外;也可能于分類時,分得不嚴整,或多少不均,或重疊不明。

  

  必結合先天與後天,才是最完美的:中國這一套陰陽五行的學說,發展了一段時間後,好象就停擺了。至少已好久,看不出它繼續發展的痕迹。然而今天,既從西方又提供了很多素材,這真是重整待發的大好時機。

  

  法相莊嚴.架構嚴整的思想體系─聖人與菩薩:這是一套很偉大的學問,當非一個人,也非一生中,即能完成者。但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我們皆必努力去整理這法相莊嚴.架構嚴整的思想體系。

  

  調心之要一

  前述的思想架構,很多人聽了都覺得昏頭轉向,想這跟我的關系太遙遠了;這種天大的學問,還是讓別人去發心吧!其實,這思想架構如運用于修行上,對我們也會有相當的啓示。

  

  圓教的觀點,一切皆能涵容:首先若從五行的觀點來看,這個世間有千奇百態,才是正常的。因爲愈多的現象,才能愈形成一生克的網。而一般人,卻很容易用自我中心的觀點,去看別人與我的差異,故不免形成矛盾與沖突。

  

  故若能從五行的對位差別,來看世間;心態便能涵容多矣!雖人人皆希望得統一,但非必泯除差別相,才得統一性;以在諸差別相中,自有其統一性也。雖在五行的下層次中,只能見其差別相;但若提升于上層次中,即具統一性也。

  

  在家庭.團體中,意見不合,才是正常的:于是如把這理論,應用于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中,便知道雖彼此意見不合,但還是相輔相成的。譬如夫妻之中,大致會有一個比較外向,一個比較內向。因爲不可能兩個都外向,若兩個都外向的話,這家庭便將不得安甯。也不可能兩個都內向,如兩個都內向,則將太閉塞而與社會,失去聯絡。

  

  故對立與沖突,其實乃爲完成更大的平衡也:這卻是很多自我中心者,所覺悟不到也。但是若其爲夫妻不和,而想離婚,卻也離不了哩!爲什麼離不了呢?雖陰不同于陽,但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哩!

  

  既一切相中,皆有陰陽五行;則如磁鐵一般。你將之切爲兩段,它又形成兩個南北極。同理,把類似的人品,聚集在一齊,很快地它又分別出五行來。比如能入國會中者,當都是一代時傑。然在開會時,有些人還是只能坐冷板凳,而跟著附和爾。反之,在放牛班中的學生,也會很快地形成領導系統。

  

  所以如能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些平衡關系。則心量一打開,煩惱自減少一半以上。

  

  衆生皆不免偏端,而無法自求平衡;故只得借他力,以完成平衡:或問「爲什麼要這麼辛苦呢?」因爲除非修行到非常圓滿的地步,否則一般衆生都是偏端的。于是既偏端,而無法自得平衡!這該怎麼辦呢?

  

  故只得靠他力,以完成平衡。所以過于陽剛者,就會有另一個陰柔者,來與之搭配。如果太外向者,就會有較內向者來平衡他。甚至如先生慷慨過度,就會有一個斤斤計較的太太來抵製他。世界中的種種人事關系,大概都是這個樣子。

  

  良藥苦口,逆耳忠言:所以如明白這個道理,便更能確認逆耳忠言也。以意見不一樣,才能提供我更大的省思空間。故《論語》上有:「禹聞善言,則拜」,能聽到一句逆耳忠言,還得去衷心感謝哩!

  

  調心之要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羨慕他人,不用菲薄自己:其次,既每個人都不出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則不管我當下隸屬的是金,還是木,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

  

  既金不同于木,木不同于水;故何須羨慕別人,而菲薄自己呢?即使如食物鏈中的昆蟲.細菌,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更何況是五尺之軀的人類呢?尤其在五行中,各個特質不同;故不須要用單一的標准,而來跟別人競長量短也。

  

  安于當下─無常.無我的生命特質:中國人常說「風水輪流轉」,既五行輪轉不已;故現在我最喜歡的,將來卻不一定還會喜歡。雖現在得勢了,也將來難保能繼續得勢。

  

  因此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我們乃能更安于當下。而所謂「當下」者,即是無常、無我的生命本質也。爲什麼無常?因爲流行所致。爲什麼無我?因爲對位所致。于是在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雲何非即寂靜涅槃呢?

  

  調心之要叁

  階級的存在,是世法的本然;故須遵守階級倫理: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間,我又省思到另一個道理:階級的倫理。既架構像金字塔一般,從上一而變爲下之五,再變爲廿五。故上下間,乃有種種不同層次的階級存在。

  

  這層次的階級,尤其表現在官僚製度上。從最高的統治者以下,有各院會首長等。在企業中的組織亦然,皆有層層節製的關系也。

  

  甚至在知識的領域中亦然,有的是一時的才俊,而爲先知先覺。有的是其後的追隨者,而爲後知後覺。更有道聽途說.一知半解的少知少覺。最後還有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覺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在中國傳統上,乃非常注重倫理的關系。而倫理者,既包括上下的關系,也包括同層次間的關系。比如父慈子孝,即是上下的關系;而兄友弟恭,則是同一層次間的關系。

  

  這階級的倫理,對我而言,也是個不小的震撼。因爲我的個性,是不喜歡有這麼多階級待遇的。

  

  但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卻慢慢被摒棄了:然而這階級的倫理,卻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慢慢被埋沒拋棄了。因而現代的管理型態,也漸趨于扁平化─就是把上下階層的距離,盡可能地拉近;而不會有太多的層層節製。

  

  階級泯滅不了,它只是改頭換面而已:但事實上,階層不管怎麼拉近,終是免不了的;頂多是改頭換面而已。就像以前是皇帝.貴族,而現代是總統.議員,還是一樣有層層節製的關系也。

  

  階級的升退

  如何使階級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于是既階級的存在,是自然的。故我們當努力的只是:如何使階級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

  

  而其原則,殆不過是:使有德.有能者,能很快晉升;而無德無能者,早日引退。而這些唯有運用「無我」的智慧,才能真正落實也。

  

  總之,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能消融自我的執著,故與解脫道,能相應也。好!這題目就說到這裏爲止。下次再講「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阿彌陀佛!

  

《漣珠甘露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