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
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
上求之道
人性是什麼
物性是什麼
中觀
根性是什麼
楞嚴
從上求而旁通、下化
小結
普賢行願
專家與出枷
尖端行業
修行的轉機
格式與局限
文明的特質
生命的指標
出家的真義
佛教的曆史
死亡與再生
比喻
生命周期
超度的作用
生前的逆轉
總結菩薩道
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
上次主要是從「流行與對位」,來談思想架構的建立。于是從這架構,更衍生有「上求.下化與旁通」的問題;因此今天繼續講「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
在北傳的佛教裏,經常提到「菩薩」和「發菩提心」。但菩薩其實不是狹指去廣度衆生爾,如就思想體系而言,發菩提心主要是指,發上求覺悟之心。但就菩薩道而言,除了上求,還得下化。
而所謂下化,也不狹指下化衆生爾。在思想體系裏,能從本而末,愈分愈細,即是下化也。所以上求是期深度的提高,下化是期細度的精致,這整個加起來,才是智慧的圓滿也。而待智慧的圓滿了,也才有能力去度化衆生。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大致有叁種方式─上求.下化.旁通:即使不說是佛法所謂的菩薩道,即以世間也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從生到死,都須不斷地去學習。而學習,大致可分爲叁種型式:上求、下化與旁通。
上求是悟性的提高,故能悟到金字塔的最高點,而一以貫之。旁通是廣度的增延,如所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而知盡各式各樣的學問。至于下化,則是細度的精致,而成爲這領域的專家。這上求.下化與旁通的關系,用上次所講「對位與流行」的圖表,便能說明得更清楚:
在圖表中,如果我們從A點出發,而更去找B、C、D、E,則稱爲旁通。對應于同一層次、同一範疇者,即稱爲旁通也。其次,若從A或B裏,再上溯而覺悟于Z,這即是上求也。至于從A以下,再分A1、A2、A3、A4、A5,或從B以下,而延伸爲B1、B2、B3、B4、B5,皆稱爲下化也。
所以對于知識中,任何已經通達的一點出發;我們既可以上求,也可以下化,更可以旁通。而使思想體系,愈來愈嚴謹,愈來愈莊嚴。
在多數人的學習過程中,最初乃致力于旁通:但就一般人而言,在生命的學習過程中,最初都是致力于旁通。像一個小孩子,乃是從所見到的,所聽到的中去學習,而使其廣度能夠迅速增加。
後則唯效力于下化─成爲各行各業的專家:而等他學習一段時間後,因廣度的進展,愈來愈有限;故到後來,則偏向于下化也。
這情況就像我們受教育一般,于小學、中學時,受的是通才教育;而待大學後,就分院.分系了。尤其于研究所或博士班時,乃愈來愈專門。故這時的學習,卻以下化爲主。
甚至很多人的學習動機,乃爲工作的需要;故當工作固定下來後,他學習的範圍,也就跟著被局限住了。
分工社會不可避免之結局:于是他頂多能成爲各行各業的專家。這雖是分工社會很難避免的結局,但卻有舍本逐末、不明究理的弊端。
至于上求,則多不用心,或雖用心而不得其要:所以有的人,根本不敢去思考一些比較嚴謹的問題。你如問他:人,生從那裏來?死往何處去?他一聽就楞住了,爲什麼還要問這種問題呢?甚至如你問得太急了,他就幹脆哭給你看。所以禅宗常參的「話頭」,對他們而言,卻是「于有,何有哉?」
記得看過一本海明威所寫的小說《老人與海》,裏面有一段話說:我們小市民能夠吃、能夠睡,就得過且過吧!何必去想那些問題呢?故那種專業的問題,還是讓哲學系的師生們去傷腦筋吧!
所以大部分的人,對于上求的需求,乃根本不曾用過心。或者有的人雖曾用心,但不得其門而入。聽說有個人曾爲「空間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的問題,想得頭發都發白了,卻還沒想出來。還好,沒發瘋!而很多西方哲學家,到最後卻不免精神錯亂,包括康德亦然。
事實上,不要說這些問題,對升鬥小民而言,是「天大的饅頭,無從下口」。即使于西洋哲學史上,也留下很多懸而未解的問題。但如果我們在上求的需要中,不得滿足。則我們的生命,便只是貓鑽貓的洞,老鼠鑽老鼠的洞,而看不到全體─既不明生命的全體,也不得宇宙的全體;故只能過著「以管窺天」的日子。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專精于上求也:所謂「向上一著」,即是指去參究出更高的道理來。所以禅法,對于上求之道,卻比世間任何學問都更專精,也更容易得力。
上求之道
舍差別相而歸統一性:內斂近中道。既禅法,乃專精于上求之道。則雲何能從上求之道中,而來提升呢?在下階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既都有其差別相;故若于差別相中而取此舍彼,即不可能提升也。唯能不離于差別相中,更去參統一性,才能提升也。
這也就說,何以佛法非常強調「無我」的智慧。因爲如每個人皆從自我中心的觀點出發,即不可能完成統一。唯有舍掉自相.他相,才能真入統一的境界。
統一,則既具不動性,也具變幻性:然所謂統一性,其實是不壞原來的差別相也。故統一性,乃有兩種特質:第一是不動性,第二是涵容性。而此之涵容者,即是在不動性中,又容許有諸相的差別與變化。這講了老半天,還是很抽象而摸不著邊際;故下面且以實例說明:
人性是什麼
孟子主張性善:比如論「人性是什麼?」在中國的儒家裏,有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性善的,所以我們只要發揮良知、良能,就自能成爲一個有知識、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孟子當然曾提出很多事例,以證明人性是本善的。
荀子主張性惡:但在儒家裏,另荀子者,乃認爲:人性是本惡的。所以如不以禮教約束,不以法律製裁;人就會順性胡爲,而爲害社會。當然荀子也能列舉很多實例,以證明人性是本惡的。
有曰:生而如白紙。其次,也有人說:其實,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而是初生時,如白紙一張。于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變成有善有惡也。這聽起來,似也蠻有道理的。
有曰:兼而有之。最後,更有人說:既以上所說,都有道理,故當兼而有之才是。有的人,天生性善;所以只要繼續保任,即是個大好人也。也有的人,天生性惡,故得用教育去調伏他。也有的人,天生中庸;非善非惡,恍如白紙。
這兼而有之的說法,好象已調和了性善跟性惡的對立。其實,卻未解決「善惡來源」的問題?何以有些人性善,有些人卻是性惡呢?
上求統一者,乃習性爾:所以對于人性是什麼?我們還得更去參!然而就佛法而言,這卻不是什麼大難題。以人性是什麼呢?唯習性爾!
習性,非善非惡,亦善亦惡:但所謂「習性」,其實是牽涉到佛法中「叁世輪回」的理論。故這一生的習性,乃是在上輩子中,已熏習成型的。因此如上輩子所熏習的善種多,便生而近乎性善。反之,若上輩子所熏習的惡種多,便生而近乎性惡。
于是既皆是從熏習而有的習性,故非「本性」矣!以此而初調和了善惡之間的對立。
習性,善或成惡,惡或成善:如更進一步去解析。既本性是空,故一個人即使天生近于性善,但如果結交的都是邪師.惡友;則近墨者黑,那善性卻慢慢轉成惡性。
反之,有些人雖初生質地不好,但以能親近善知識,而努力學習;最後竟成樂善進取之人。故雖善,猶能變惡;雖惡猶能變善。這才能真勘破善惡之間的界限。因此人性是什麼?唯生生世世所熏習的種性爾!
以習性故,更具變幻性與涵容性:于是因于習性故,便更具變幻性,既善可以變惡,也惡可以變善。也兼具涵容性,說善也可,說惡也可,甚至無記、中庸,皆不出此理之外。
在差別相中,即不失其統一性也:但從熏習而現行爲人性的原理,卻是不變的。這從熏習而成爲的業種中,千千萬萬,是個很複雜的群體。所以于善惡間的組合方式,就有無量無邊矣!這便非單純地性善.性惡,無記.中庸,所能仰望也。
物性是什麼
人性,生物的種性,礦物的屬性,又皆不同:如果我們更擴大去觀察整個宇宙間現象界,則種種生物之間,其性又不一樣;貓有貓性,狗有狗性,木瓜是木瓜性,蕃薯是蕃薯性。甚至不只生物的種性不一樣,連礦物的屬性,也都不一樣;如金、銀、銅、鐵,各不相同。
其上更高的統一性,又是什麼呢?于是我們又得更去參,「于有情衆生、無情草木間,其更高的統一性爲何?」這如就世間人而言,就很難參透矣!
中觀
乃緣起性.無自性爾:但是借著佛法的指引,尤其是能透過中觀的智慧再回觀世間的種種現象,就是「緣起性空」爾!
人性,既不出習性爾;而習性者,即于不同的緣起中,所熏習出來的。同樣生物會有什麼性呢?也是從不同的緣起中而造就的。
聽說貓熊最初不是以竹子爲食的,而是肉食性動物。但後來因爲生存的環境改變了,所以它不得不以竹子爲食。同理,在達爾文所謂的「進化論」中,很多的動物因時空的遞移,而變成不同的種性。這不管是進化、或退化,總而言之,皆爲緣起之不同爾。
甚至礦物的貴金屬,如金鉑之類;或惰性氣體,如氦氖之類。如用化學方法,還皆可以改變的。所以爲「緣起性空」故,能夠舍差別相,而入統一性也。
金字塔的頂端:所以若思想架構,就像金字塔一般;…
《漣珠甘露 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