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P2

  ..續本文上一頁則金字塔中的最高點,不外乎「緣起性空」爾。故欲「吾道一以貫之」,則就佛法而言,此乃緣起無自性」也。以無自性故,能兼具涵容與變幻,而現行爲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

  

  根性是什麼

  眼對色塵─能看:下面我們再來參另個問題「根性是什麼?」既衆生有五根,眼根能夠看,耳根能夠聽,鼻根能夠嗅,舌根能夠嘗,身根能夠觸。于是這能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乃是五根的差別相;至于其更高層次的統一性,又是什麼呢?

  

  根性者,能了別也:其實,這統一性很簡單,就是「能了別」爾。雖然所了別的對象各不一樣:眼是色塵,耳是聲塵,鼻爲香塵;但能了別的作用,卻都是一樣的。故能了別諸法的存在與變化,即是「根性」也。

  

  能了別爲用,若用必依體,其體爲何?其次,以一般人皆認爲:乃必有所依的體,才能發揮「作用」。如因爲有身體,才能說話.走路等。若有體,才有用;則五根所依的體爲何?

  

  楞嚴

  根所依體,乃真如法界也:對以上的問題,當不同宗派的回答方式,皆不相同。以下且依《楞嚴經》的主旨大義而回答:根所依體,即是真如法界爾。既緣起是無邊界的,則無邊法界的總相,假名爲「真如法界」也。

  

  以法界心爲體,緣起爲性,而産生根的差別用也:因此總括起來,是以真如法界爲體,且在不同的緣起中,能産生不同的了別作用也。于是無量無邊的差別相用,皆歸究于真如心或法界心爾!

  

  性爲真空,體爲妙有;故真空妙有者,乃佛法金字塔之尖端也:所以或從般若的性空,或從真如的妙有,皆能直升于金字塔最頂尖之處。故禅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即是覺真如心,而悟無自性也。

  

  甚至如更解析道,因性空,所以妙有;既妙有,必由于真空。則空與有,更是相輔相成,而成一體的兩面;故這便是佛法中,最精要的心法。

  

  從上求而旁通、下化

  從佛法而上求,如雕鵬直上:其實這麼高的智慧,以凡夫的根器要去參透,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因爲能夠親近叁寶,所以對于這真空妙有的智慧,猶能從多聞熏習而漸理解、相應,這是叁寶對我們的恩德。

  

  但也有很多人雖親近了叁寶,卻未在這方面多用心;因此就像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但佛法于旁通與下化,卻有所不足:然從另方面來看,佛法雖于上求中,有它非常直接俐落之處;可是于旁通或下化,卻還是有所不足。這既是時代因素所然─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知識層面是不可能發展到現在的地步。其次,既佛法是以解脫道爲依歸,所以對于旁通與下化,就不願多費心。

  

  在佛法裏雖有法相學,故在旁通與下化中,會講的多一點;但比起世學,還是不足也。

  

  世學在此,反較博雜:而世學剛好相反,雖講得很多,既博又雜;但卻未參透其統一性,如東方的道學,即以陰陽五行的學說爲主,故在旁通跟下化裏,發揮得比佛法更淋漓盡致。

  

  又西藏的密教,在法相方面,也發揮得相當精深。但如果因此而著相,卻非解脫道矣!

  

  西方的素材豐富,但架構不整:而時至今日,西方于素材的開發,其實又比往昔豐富很多;可是西方于架構上,卻不夠完整。因爲西方的學問,都是既分割出來後,便獨自去發展也。而各發展之後,要再來作全面的統合,便很不容易了。

  

  所以上次已說過,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而整理之。當然這既非一個人,也非一輩子,所能完成者。

  

  小結

  從上求.下化與旁通中,完成真正的菩薩道: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菩薩道,主要是從思想架構上而說的,既上求覺性,也下化衆相,更旁通廣博,故能成就爲全智能.全方位的菩薩道。

  

  法界藏身─法身佛也:于是生命便愈來愈寬闊,愈來愈莊嚴,最後便成就爲法界藏身的「法身佛」也。與諸法合爲一體故,名爲法身。而能與諸法合爲一體者,乃爲既參透法性,又涵容法相。于是這性相圓融、理事無礙的證量,便是法身佛也。

  

  普賢行願

  因此真菩薩道的發心,便如《普賢行願品》中,最後所講到的,『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行願,方乃得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界,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力,無有疲厭。』

  

  所謂發菩提心,即是發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既發菩提心後,乃必生生世世不斷去努力,使之趨向于更大的圓滿也。而更大的圓滿,既無終結;故此行願,亦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力,無有疲厭爾。

  

  專家與出枷

  以學習過程,將不免由廣而專:前既謂,以一般人的學習過程,既都是從廣博而專精─即從旁通而下化。于是下化到極點,即成爲專家者;尤其在分工合作的社會中,更必如此。于是乎,人乃不免成爲專家也。

  

  專家者,鑽家也,鑽枷矣:現代的人一提到專家,都覺得蠻欽佩、贊歎的,這是西方思考模式所形成的陷阱。而我從全方位的生命觀點來看,卻覺得所謂專家,就是鑽家爾!只鑽牛角尖,鑽到最後,便只進得去而出不來。故最後這所鑽的家,卻變成枷鎖矣!

  

  生命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成爲專家後,即形成人格的偏失─所知障:其所以形成枷鎖,乃爲有兩個障礙:一是所知障,一是煩惱障。

  

  現首先講所知障。在菩薩道中常謂,于「五明」中學;即是廣從世間中的任何學問去學習,這才能圓滿爲菩薩道。可是在分工專業的社會中,我們只學其中的小部分,而這小部分的鑽研,乃不免形成人格的偏失。

  

  這就像在五行中,如火過旺的話,便會失去平衡。所以專家的意見,其實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因爲他們往往只從一個很局限的觀點,便去推論整個世界的狀況。于是其所形成的偏差,有時候還比一般人,猶誇張一些。于是因人格偏失而形成的邪見,便稱爲所知障。

  

  其既以人格有所偏失,故必與這社會形成更大的依存關系。因爲自己無法平衡,所以必須藉助他力,才能平衡。這如五行中,若火過旺;則必靠其余的水、土等,而以製衡。

  

  從現實的社會中觀察,愈專精的技術,都得透過服務社會,才能取得回饋,而得以資生。故離開了所服務的人群,則再專精的技術,也無法維生的。

  

  于是系縛更深,而不得自在也─煩惱障:于是既與社會,依存愈深,即愈受系縛而不得自在;而這就變成煩惱障也。但是整個文明的趨勢,還是往專業的方式去發展。而專業到最後,卻不出所知障與煩惱障爾!這卻是當今文明人,所難以覺悟到的事實。

  

  現代的資訊流通迅速,其實是建立在環環相扣的依存關系上:因此現代的社會,資訊流通非常迅速。這其實不是爲,我真的這麼關心別人、關心社會;而是唯恐自己的利益被侵蝕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受壓迫或摧殘也。

  

  過去那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悠然時代,早成絕響。現代的人,不只要看報紙、看電視,而且得隨時上網,以查看最新消息。真是緊迫盯人呀!

  

  于是乎,欲「心不被境轉」,其可乎?所以這時候,還能奢望「心不被境轉」嗎?那怎麼可能!所以資訊這麼發達,其實是病態心理所演化出來的。而資訊發達後,又加深這病情的嚴重。故資訊愈發達,我愈覺得不吉祥。

  

  住山的條件?所以當有人問我:「住山修行,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卻非回答:不破本參,不住山。而是調侃地說:住山很容易呀!你看鳥獸都不是住山嗎?而野蠻人、原住民,也都是住山的呀!

  

  然而卻是愈文明的人,愈不得住山。因爲既對人類社會依存太深,便難以自拔爾。

  

  尖端行業

  尖端行業,雖易于名利雙收:于是我們更來論述「尖端行業」。所謂尖端行業者,大致是既技術愈專精,也名利愈兼收。

  

  但也是最無常.最脆弱的行業:可是這種行業,其實也是最敏感的行業。故經濟景氣一下跌,它就首當其沖。所以這還跳脫不出,世間上最基本的定理:利益高者,必風險大。而風險愈大,就愈無保障。

  

  所以若從修行的觀點,我建議還是以任職于傳統的行業中,心較能安定。雖然傳統的行業,錢賺得不會那麼多;但是只要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以作爲修道的資糧,便可矣!至于名利等,乃無所謂;應珍惜有限的時間和心力,而將之投注于修行上,這才是智慧的抉擇。

  

  當然你也可以說:要在大風大浪裏,才能訓練出更偉大的舵手來。如果你真有這種本事,那我也隨喜了。但不要眼高手低,待將滅頂了,才後悔不及呀!

  

  依存太深,則形成病態心理─要求過高,瞋心過重:事實上,就社會現象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一般衆生,如依存太深,則反會形成病態的心理。

  

  因爲怕失掉這個對象,所以對它,或要求過高,或控製太嚴。讓它根本沒有轉圜的余地,才能保證不受其傷害。因此這依存過深,到最後卻是彼此傷害而已!

  

  過去人若從社會中,得到一些好處,還能有感恩的心理。而現在,卻得到的,都是應該的;而得不到呢?就上街抗議!動不動就怪政府無能,怪社會無義,卻從不怪自己爲依存太深故,而形成病態心理。

  

  歇斯底裏的獸性社會:過去的社會還比較簡樸,故能倡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現在呢?不是「小人之交,甜如蜜」,而是「小人之交,燥如火」。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甚至血腥沖突!愈來愈像是歇斯底裏的獸性社會。

  

  文明解體的前兆:而這也是從前已說過的:當文明從興起到昌盛,待通過最盛點後,乃會趨向于解體。而這以自我中心而無理地要求社會,且不知回饋的心理,即是文明解體的前兆。

  

  這也就說,既每個人都以自我爲考量的軸心,那整個社會還會有共同凝聚的焦點…

《漣珠甘露 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