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金字塔中的最高点,不外乎「缘起性空」尔。故欲「吾道一以贯之」,则就佛法而言,此乃缘起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兼具涵容与变幻,而现行为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
根性是什么
眼对色尘─能看:下面我们再来参另个问题「根性是什么?」既众生有五根,眼根能够看,耳根能够听,鼻根能够嗅,舌根能够尝,身根能够触。于是这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乃是五根的差别相;至于其更高层次的统一性,又是什么呢?
根性者,能了别也:其实,这统一性很简单,就是「能了别」尔。虽然所了别的对象各不一样:眼是色尘,耳是声尘,鼻为香尘;但能了别的作用,却都是一样的。故能了别诸法的存在与变化,即是「根性」也。
能了别为用,若用必依体,其体为何?其次,以一般人皆认为:乃必有所依的体,才能发挥「作用」。如因为有身体,才能说话.走路等。若有体,才有用;则五根所依的体为何?
楞严
根所依体,乃真如法界也:对以上的问题,当不同宗派的回答方式,皆不相同。以下且依《楞严经》的主旨大义而回答:根所依体,即是真如法界尔。既缘起是无边界的,则无边法界的总相,假名为「真如法界」也。
以法界心为体,缘起为性,而产生根的差别用也:因此总括起来,是以真如法界为体,且在不同的缘起中,能产生不同的了别作用也。于是无量无边的差别相用,皆归究于真如心或法界心尔!
性为真空,体为妙有;故真空妙有者,乃佛法金字塔之尖端也:所以或从般若的性空,或从真如的妙有,皆能直升于金字塔最顶尖之处。故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即是觉真如心,而悟无自性也。
甚至如更解析道,因性空,所以妙有;既妙有,必由于真空。则空与有,更是相辅相成,而成一体的两面;故这便是佛法中,最精要的心法。
从上求而旁通、下化
从佛法而上求,如雕鹏直上:其实这么高的智慧,以凡夫的根器要去参透,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因为能够亲近三宝,所以对于这真空妙有的智慧,犹能从多闻熏习而渐理解、相应,这是三宝对我们的恩德。
但也有很多人虽亲近了三宝,却未在这方面多用心;因此就像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但佛法于旁通与下化,却有所不足:然从另方面来看,佛法虽于上求中,有它非常直接俐落之处;可是于旁通或下化,却还是有所不足。这既是时代因素所然─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知识层面是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其次,既佛法是以解脱道为依归,所以对于旁通与下化,就不愿多费心。
在佛法里虽有法相学,故在旁通与下化中,会讲的多一点;但比起世学,还是不足也。
世学在此,反较博杂:而世学刚好相反,虽讲得很多,既博又杂;但却未参透其统一性,如东方的道学,即以阴阳五行的学说为主,故在旁通跟下化里,发挥得比佛法更淋漓尽致。
又西藏的密教,在法相方面,也发挥得相当精深。但如果因此而着相,却非解脱道矣!
西方的素材丰富,但架构不整:而时至今日,西方于素材的开发,其实又比往昔丰富很多;可是西方于架构上,却不够完整。因为西方的学问,都是既分割出来后,便独自去发展也。而各发展之后,要再来作全面的统合,便很不容易了。
所以上次已说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整理之。当然这既非一个人,也非一辈子,所能完成者。
小结
从上求.下化与旁通中,完成真正的菩萨道: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菩萨道,主要是从思想架构上而说的,既上求觉性,也下化众相,更旁通广博,故能成就为全智能.全方位的菩萨道。
法界藏身─法身佛也:于是生命便愈来愈宽阔,愈来愈庄严,最后便成就为法界藏身的「法身佛」也。与诸法合为一体故,名为法身。而能与诸法合为一体者,乃为既参透法性,又涵容法相。于是这性相圆融、理事无碍的证量,便是法身佛也。
普贤行愿
因此真菩萨道的发心,便如《普贤行愿品》中,最后所讲到的,『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方乃得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界,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力,无有疲厌。』
所谓发菩提心,即是发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既发菩提心后,乃必生生世世不断去努力,使之趋向于更大的圆满也。而更大的圆满,既无终结;故此行愿,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力,无有疲厌尔。
专家与出枷
以学习过程,将不免由广而专:前既谓,以一般人的学习过程,既都是从广博而专精─即从旁通而下化。于是下化到极点,即成为专家者;尤其在分工合作的社会中,更必如此。于是乎,人乃不免成为专家也。
专家者,钻家也,钻枷矣:现代的人一提到专家,都觉得蛮钦佩、赞叹的,这是西方思考模式所形成的陷阱。而我从全方位的生命观点来看,却觉得所谓专家,就是钻家尔!只钻牛角尖,钻到最后,便只进得去而出不来。故最后这所钻的家,却变成枷锁矣!
生命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成为专家后,即形成人格的偏失─所知障:其所以形成枷锁,乃为有两个障碍: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
现首先讲所知障。在菩萨道中常谓,于「五明」中学;即是广从世间中的任何学问去学习,这才能圆满为菩萨道。可是在分工专业的社会中,我们只学其中的小部分,而这小部分的钻研,乃不免形成人格的偏失。
这就像在五行中,如火过旺的话,便会失去平衡。所以专家的意见,其实也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往往只从一个很局限的观点,便去推论整个世界的状况。于是其所形成的偏差,有时候还比一般人,犹夸张一些。于是因人格偏失而形成的邪见,便称为所知障。
其既以人格有所偏失,故必与这社会形成更大的依存关系。因为自己无法平衡,所以必须藉助他力,才能平衡。这如五行中,若火过旺;则必靠其余的水、土等,而以制衡。
从现实的社会中观察,愈专精的技术,都得透过服务社会,才能取得回馈,而得以资生。故离开了所服务的人群,则再专精的技术,也无法维生的。
于是系缚更深,而不得自在也─烦恼障:于是既与社会,依存愈深,即愈受系缚而不得自在;而这就变成烦恼障也。但是整个文明的趋势,还是往专业的方式去发展。而专业到最后,却不出所知障与烦恼障尔!这却是当今文明人,所难以觉悟到的事实。
现代的资讯流通迅速,其实是建立在环环相扣的依存关系上:因此现代的社会,资讯流通非常迅速。这其实不是为,我真的这么关心别人、关心社会;而是唯恐自己的利益被侵蚀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受压迫或摧残也。
过去那种「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悠然时代,早成绝响。现代的人,不只要看报纸、看电视,而且得随时上网,以查看最新消息。真是紧迫盯人呀!
于是乎,欲「心不被境转」,其可乎?所以这时候,还能奢望「心不被境转」吗?那怎么可能!所以资讯这么发达,其实是病态心理所演化出来的。而资讯发达后,又加深这病情的严重。故资讯愈发达,我愈觉得不吉祥。
住山的条件?所以当有人问我:「住山修行,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却非回答:不破本参,不住山。而是调侃地说:住山很容易呀!你看鸟兽都不是住山吗?而野蛮人、原住民,也都是住山的呀!
然而却是愈文明的人,愈不得住山。因为既对人类社会依存太深,便难以自拔尔。
尖端行业
尖端行业,虽易于名利双收:于是我们更来论述「尖端行业」。所谓尖端行业者,大致是既技术愈专精,也名利愈兼收。
但也是最无常.最脆弱的行业:可是这种行业,其实也是最敏感的行业。故经济景气一下跌,它就首当其冲。所以这还跳脱不出,世间上最基本的定理:利益高者,必风险大。而风险愈大,就愈无保障。
所以若从修行的观点,我建议还是以任职于传统的行业中,心较能安定。虽然传统的行业,钱赚得不会那么多;但是只要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以作为修道的资粮,便可矣!至于名利等,乃无所谓;应珍惜有限的时间和心力,而将之投注于修行上,这才是智慧的抉择。
当然你也可以说:要在大风大浪里,才能训练出更伟大的舵手来。如果你真有这种本事,那我也随喜了。但不要眼高手低,待将灭顶了,才后悔不及呀!
依存太深,则形成病态心理─要求过高,瞋心过重:事实上,就社会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般众生,如依存太深,则反会形成病态的心理。
因为怕失掉这个对象,所以对它,或要求过高,或控制太严。让它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才能保证不受其伤害。因此这依存过深,到最后却是彼此伤害而已!
过去人若从社会中,得到一些好处,还能有感恩的心理。而现在,却得到的,都是应该的;而得不到呢?就上街抗议!动不动就怪政府无能,怪社会无义,却从不怪自己为依存太深故,而形成病态心理。
歇斯底里的兽性社会:过去的社会还比较简朴,故能倡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在呢?不是「小人之交,甜如蜜」,而是「小人之交,燥如火」。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血腥冲突!愈来愈像是歇斯底里的兽性社会。
文明解体的前兆:而这也是从前已说过的:当文明从兴起到昌盛,待通过最盛点后,乃会趋向于解体。而这以自我中心而无理地要求社会,且不知回馈的心理,即是文明解体的前兆。
这也就说,既每个人都以自我为考量的轴心,那整个社会还会有共同凝聚的焦点…
《涟珠甘露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