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校正
净土思想校正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阿弥陀佛的玄义
无量义
一切法皆无量
无量光
无量寿
小结
经文所见
极乐世界乐无极
因果之本然
人性的缺失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净土之乐
不退转
信不退转
信愿行
净土非偏方
佛魔之间
小结
净土思想校正
这个主题「净土法门」,乃是针对学禅人而说的;所以讲的方式与内容,便不免跟一般净土宗大德所讲的,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今天所要讲的,不是偏劝当发愿往生净土?反而是说:云何不能往生净土?
因为如果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未破除之前,即用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一厢情愿的修行方式,而想往生净土,却只是南辕北辙而已!所以今天主要的说法,在于「破」,而不在于「立」。至于详细立说:云何能往生净土?则待下次的课程里,会详细说明。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首先讲净土法门,其实有广义的净土与狭义的净土。广义的净土,是指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娑婆世界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上方、下方,都有很多诸佛所示现的净土,这乃称为广义的净土。而目前很多人却把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极乐净土,这净土我乃称之为狭义的净土。
何以须区分狭义与广义的净土?以我认为:真要修净土法门,还是得从广阔的视野里,再去挑与个人相应的净土去专修。这从视野开阔、心态明朗而修的净土法门,才与『净性』相应也。反之,如一开始就以狭隘的视野.封闭的心态,而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执着中,却何能与『净性』相应呢?
以狭义的执着放不下故,不得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故先勘破狭义的执着:但至目前为止,我们所常听到的净土法门,却都是狭义的净土法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诉求,和以持名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方式。既狭隘的执着放不下故,即不可能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乃是如何来勘破.放下这些狭隘的执着?要如何勘破狭义的净土法门呢?这乃有两个主题:
首先是「阿弥陀佛的玄义」: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他到底是谁呢?为什么他的名字,却叫阿弥陀佛呢?这有它在佛法上的意义。故如能更了解阿弥陀佛是谁?或这名号代表什么意义?再来发愿往生,才有更大的把握。反之,若只一知半解的以为阿弥陀佛就是某个万能神的化身;用这样的观念来求生净土,却只是外道见而已!
其次是「极乐世界乐无极」:很多人望文生义,故认为既是「极乐世界」,当就是非常快乐的地方。事实上,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呢?如果我们的佛法素养能高一点,便当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再仔细对照『净土三经』的经文后,想法当更能落实也!
把「阿弥陀佛是谁?」认清楚了,把「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快乐?」再说明白。然后是否发愿往生这个净土?就待各人去抉择了。而这抉择,才能在正知见的觉照中,更平稳、落实。
阿弥陀佛的玄义
即『无量』义:我们知道「阿弥陀」,在印度话的原意,就是无量义。既智慧是无量的,也慈悲、功德都是无量的,诸佛所具备的德行,都是无量的圆满也。
至于「无量光与无量寿」,则只是无量功德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为众生偏爱,所以就专挑这两个作代表。
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为阿弥陀佛,是以「无量」为名;所以在名字上,首先就得到与众不同的优势。既诸佛以德为名,所以「诸经所赞,尽在弥陀」。释迦牟尼佛,是寂寞能仁之意;虽寂寞能仁也是一种德行,却非一切的德行。药师佛能为众生治一切病,治病虽是一项能力,却非一切能力。而阿弥陀佛于名号中,即已具足一切矣!
以无量为名之玄义:然而必名跟实能相应,名副其实,才有功德可言。否则若把你我的名字,也叫做无量,就能有无量的功德吗?当然不是!所以阿弥陀佛,不只是名为无量,乃必有无量的功德,才可能「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也。那无量的功德,又是从何而有呢?
无量义
这无量,根据我个人的了解,可以区分为四种无量:
积分的无量
个数愈加愈多,以至于无量无边:比如说由一个加一个,成两个;两个加两个,成四个;四个加四个,成八个。这样愈加愈多,以致于像恒河沙数一般,算都算不清楚,这无量无边的量,即是无量也。
简单讲:无量就是很多。以这种无量,是一般人很能直接了解的,所以就点到为止。
微分的无量
从一个体的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无量─下化。比如若说一只手,则只是一。如详细分析,则一只手乃有五根手指头,这样就由一变作五。如再分析每根指头,又有三个指节,则变成十五也。如再分析:它有多少血管?有多少神经?甚至有多少细胞的话,那「量」当就愈来愈多矣!
如分做细胞还不够,再下去更分做什么分子!原子!则「量」岂非愈来愈大,以至像恒河沙数,根本数不清楚了。这微分的无量,其实就是下化的结果,从根本下化成更多的枝末。所以数目,尽管愈变愈大,却还只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很多数量,看起来大得吓人,但我们首先得去判定:它到底是积分的量,还是微分的量?
佛法很多数量,其实是微分的量。比如说:一个行者,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怎么算呢?首先我们把从发心修行到成佛,分做三个阶段─见道、修道和成道。故从开始修行到见道,即称为第一阿僧祇劫。其次,从见道后再启修,直到证道,称为第二阿僧祇劫。以证道时还非圆满也,故从证道到圆满成佛,乃称为第三阿僧祇劫。
所以在大乘经论中,通谓:从发心修行到证得初地,是为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为见道位。次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大阿僧祇劫。以八地证得无功用心,故称证道。最后从八地一直到圆满成佛,称为第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它是微分法,故称为三大阿僧祇劫。至于阿僧祇劫,是如何细分的,我认为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单看这数字「三大阿僧祇劫」,看起来顶漫长的,其实未必。因为如学禅者,从开始学禅,一直到开悟。这开悟见道,即已一大阿僧祇劫过去了。如不只开悟,且是大悟彻底呢?则两大阿僧祇劫,便消逝矣!所以我们不要用积分的观念,来一年加一年,一劫加一劫,要加到那时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呢?真是没完没了啊!但若能从见地、证量上去突破,剎那间即已一大阿僧祇劫矣!
又佛法上也常讲到「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众生.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的数目,又从那里来呢?如我们先用数学来分析,则它乃有几个基数:第一是四,第二为三,第三则七。首先说,四从何来呢?大致上说,这四可说是四维─我们把空间分做东.西.南.北四方,故为四。那三呢?以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成为三。至于七呢?印度的数学很喜欢「七」这个数字,就像中国人喜欢「五」一般。所以有打禅七.打佛七等,「七」代表一个周期的循环也。于是空间的四,配以时间的三,再乘上一个周期循环的七,即是八十四也。然后再乘以一千,就是八万四千。所以表相的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微分科技的发展:各位想,这微分的解析,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还是有很了不起之处,因为目前科技的发展,多跟微分的技术有关系。像原子弹的发明,便是从将一个中子,打进核子里,而产生连锁反应的,这是微分科技的成就。又如生化学上讲的基因复制.或基因改造,也是从解析DNA,才有的成就。
至于电脑的科技中,更为明显。就以颜色而言,最初是16色,后来变成256色,再后来变成16 bit,甚至十亿色。其实也只是把红、绿、蓝三种基色,微分再微分,微分到最后就变成十亿色也。又如硬碟,我第一部电脑的硬碟有120MB,在当时就算很大了。而现在的硬碟,有30GB 的不算稀奇。最早的磁片,一片是1.2MB;而现在的DVD光碟,一片听说有17GB,为磁片的一千多倍。
对于未曾用过电脑的人,难以想象:竟一部大藏经,可装进一片光碟里。而对于我─已经用惯电脑的人,对一片DVD光碟,竟能分割出17GB的量,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这微分的技术,还是非常伟大的,所谓在一粒沙中,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第二种从微分中,去看无量。
不分别的无量
以心分别故,有『量』;若心不分别,即是无量也。所谓量,乃是从「测量」后,才有「数量」的。反之,若不用心去量,即无量也。以众生喜欢攀缘分别故,所以处处见到各式各样的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以众生既有心,即一定有量也。
故除非修行,已修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而称为「无分别智」,才能印证为无量也。故无量者,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更不是零,而是不分别。因此从禅法来看「无量佛」,却不在西方,而在我们自心中─若心能不取舍分别,当下即是无量也。
分别取舍之心,不与佛相应:所以如希望安住于无量佛的净土里,首先就得去除分别取舍之心,才能与真正的无量佛相应。然很多讲净土法门者,却都着眼于从分别取舍去入门,比如先分别有东方、西方,乐、苦等种种的差别相,而来分别取舍,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从禅宗的心法来看,就是因地不真尔!至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那就别守株待兔,空蹉跎岁月了。
涵容的无量
诸法无自性,随缘示现,变幻无穷:所谓涵容的无量,乃谓这种量是可以随缘变化的,或多可变少,或小可变大。为什…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