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受局限,云何成无量光.无量寿呢?
只有法身,才得为无量:既报身不可能是无量的,则什么才是无量的呢?唯法身,才是无量的。于是何以「诸佛所赞,尽在弥陀」?因为诸佛所赞,其实尽在法身也。从法身去观,这佛才能遍三世十方而无量无尽。
从法性而观,即法身佛:那什么才是法身呢?与法相应者,即是法身也。尤其能从「一以贯之」的法性智,而观山河大地;则山河大地,亦皆是法身佛也。
从法相而观,即化身佛:那么如从千差万别的事相去观察,则虽与法相应,却是化身佛也。简单讲,从法性论,即法身也;从法相观,即化身也。而法性不离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故法身与化身其实也只是一体的两面。故既法身是无量的,则从法身中而千百亿化身,亦是无量也。
故『阿弥陀佛』之玄义者,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讲到这里,即不难理会『阿弥陀佛』的玄义,乃「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无量光,乃非物理的光;而无量寿,也非与无常的法印抵触。
为法身圆满,故寿命无量;为化身无数,故可到处去接引不同的众生。。以上这种说法,仔细思惟,才与法印相应。然何以多数净土的行者,都不这么理会呢?因为他们还是执着从神的形象来了解佛,或从报身的形象来亲近佛。故经典中,也好象说他是报身佛,但其实却隐喻着「法身佛」也。以下且引用经文,以资证明:
经文所见
『法藏比丘』的玄义:这法身佛的隐喻,其实在很多经文里是层出不穷的,但除非我们透过不同的解码方式,才能去切入、了解。现首先讲「法藏比丘」的玄义。我们知道法藏比丘,即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他发愿修行,最后才成就为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那何以名为法藏比丘呢?以法界藏身故,称为法藏;而法界藏身者,即是法身佛之意。既前身即是法身,当所成就者,还是法身佛尔。
二百一十的象征意义─三世圆满: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乃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这是在《无量寿经》上说的。那何以说是二百一十呢?这数字,以数学分析,不外乎三乘七,再乘以十尔。三即代表三世,而七如前所说,就是周期圆满之意。故二百一十,乃代表三世圆满之意。而能三世圆满者,唯法身也。
四十八愿的象征意义─六波罗蜜的圆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以度众生,而东方的药师佛,乃发十二大愿。为什么都是六的倍数呢?有人认为:这是从六波罗蜜的基数去开演出来的。
因为既菩萨道的修行,是从六波罗蜜去启修的;因此所发的愿,乃以六为基数而演绎也。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从六再乘以二;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六乘以二,再乘以二.二。为什么又乘以二呢?这当然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不出: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福慧两足等。
所以四十八愿,其实还不是积分,一个愿接一个愿地去发,积到最后成四十八愿,而是象征着六波罗蜜的圆满也。至于个别的愿,却未必有什么逻辑的次第。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都喜欢讲第十八、第十九、第廿愿,就是申述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甚至五逆十恶的众生都不委弃。
但我很怀疑,何以他们对第卅四愿,都视而不见,或说而不明。既十方国土的任何众生,只要听闻到我的名号,即能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否则,我就不成正觉。如各位既已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你得到什么法忍,或诸深总持呢?如谓却没有得到什么忍哩!即代表阿弥陀佛未成正觉也!是不是?从经文的文句来看,应是这个样子。
如我于净土法门中,也大力提倡这个愿,则保证愈说你对净土法门愈没信心。因为事实上,你既未得到什么忍,也无诸深总持之类。
必见性者,才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而这个问题对于学禅的人,倒是比较好了解。因为唯有「见性」者,才能真相应于无生法忍及具诸总持。故『闻我名字』,乃指见性之谓,而非只听到名号尔。
否则要度众生,不是太简单了吗?我们用一辆广播车,满街走一趟;就所有听到佛名号者,都得到无生法忍了吗?当然未得。所以唯跟这名号的义理,能相应者才算听闻也。否则如鸭子听雷般地,也算闻我名字吗?
必见性开悟者,才能名实相应而「闻我名字」。必见性开悟者,才能悟无生法忍,而具诸深总持。而既见性开悟者,乃是见法身佛,而非报身佛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如《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为什么是西方的十万亿佛土呢?西方代表果位─佛德庄严;而东方代表因位─菩萨初心。
太阳从东方出来,代表一天的开始;故以一天的开始,象征着菩萨的初发心。所以东方,代表因位。反之,太阳慢慢西沈,代表一天的完结。故以一天的完结,象征着菩萨道的圆满。
所以阿弥陀佛何以在西方,而非东方呢?因为阿弥陀佛即象征着最圆满、最庄严的果位,故称为无量佛也。
从因到果,有十万亿佛土:下面再看十万亿佛土,为什么不是九万亿或八万亿呢?这十在经典上,有它特殊的象征。
如《华严经》里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什么都是十呢?以十乃代表圆满之意。于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十,一直乘下去,就是十万也。所以十万亿佛土,即喻指我们修行,从因到果的过程。否则十万亿佛土,怎么来界定呢?故这量,是指心境的量,而非空间的量。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至于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为何不是九劫?或十一劫?亦如前说乃喻圆满之意。阿弥陀佛本来就是圆满的,所谓「清净法身」,性本圆满。
法身从来清净圆满也:既阿弥陀佛是喻指清净法身,则它从来就是圆满的。所以既十劫前,也十劫后,都是阿弥陀佛。以法身,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当不需要偏指那个方位。故西方净土,也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因为净不净,在心;心若净矣,当下就是净土。这是第一部份讲到阿弥陀佛的玄义。
极乐世界乐无极
下面再论极乐世界,到底快乐、不快乐?中国有一句话:乐不可极,以乐极,便生悲也!
净土当不生悲,故乐不可极:那极乐世界会不会生悲呢?既是极乐世界,当不可能生悲。若生悲,还名为净土吗?然既乐极就将生悲,所以若欲不生悲,除非乐不可极。
为什么乐不可极呢?因为这既是因果之本然,也牵涉到人性的缺失。而一般人不明究里,便用一厢情愿的观念,以为快乐、快乐,一直加上去,加到最后为无上的快乐,便是极乐矣!
因果之本然
苦乐相待,无苦则不乐也:为什么说乐不可极,是因果的本然呢?因为苦乐是相待的,有苦才有乐,无苦则不乐也。既有苦才有乐,则乐当不可极。若西方极乐世界从未曾苦,则无苦即不会有乐也。
以苦消失故,乃觉受乐也:在世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从那里来呢?从苦的消失而来─先历经一段蛮紧张辛苦的追求过程,最后苦释放了,而觉得快乐。所以如不先历经苦的煎熬,就不会有乐也。不信!我们且用中国人常谓的人生四大乐事来说明吧!
首先讲久旱逢甘霖,你们认为:久旱逢甘霖是苦?还是乐呢?苦死了!因为在久旱中,等得心都焦了;而那时候才会下雨,根本不知道?所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那也是历经煎熬后,才得到的。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虽也是乐;却没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受那么强烈。所以你是祈求久旱逢甘霖的乐呢?还是风调雨顺的乐呢?
所以极乐,乃从极苦来也。而世间中,久旱之后往往却非甘霖,而是豪雨;而豪雨,竟是乐,还是苦呢?
其次再看他乡遇故知,如在他乡时,还是眷属围绕,每天吃喝玩乐。那再遇故知,便没有什么好乐的呢。还怪他不识相,来打扰哩!故除非在他乡时,所见异类,孤单寂寞,虽有话而开不得口;于是幸遇故知,才一吐为快。这岂非也是捱过多少心酸寂寞的岁月,才有他乡遇故知这种乐受。
至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一样。必历经焦灼茫然地努力、等待,最后才能释怀而觉得快乐。所以皆愈苦才愈乐,无苦则不乐也。
人性的缺失
即使一时受乐,久后复成单调.乏味也─七年之痒:虽必历经煎熬,才会有乐;但如果这快乐,就能永远常在,那也值得了。可是,事实却不然。我们小时候,常看神话小说:在王子救回公主后,从此每天都过得快乐的日子。真有这回事吗?不!因为即使境界不变,我们的感觉也会淡化。就如一道你最喜欢吃的菜,你能连续吃几餐呢?若三餐都吃,不到三天,你就投降了;这时它却变成最难吃的矣!
所以任何一种境界,即使不为无常而变化消失,只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所以虽洞房花烛夜很快乐,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有人会觉得:家花不比野花香。这就是人性的缺失也。
求乐反苦,无求安乐:所以若不知道乐从那里来,而一味地追求快乐,这倒变成苦本也!因为在未得之前即是苦,而已得之后怕它丧失,也是苦;而就算不丧失,因时间久了这境界终变成单调乏味,那何尝不是苦呢?所以以贪图快乐,而求往生净土,其实是大有问题的。既求乐反苦;而不求呢?反才是安乐之道。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以上的道理,理性去分析,不难明白。可是要心相应,却很难。因为在我们内在中,即有一股力量,不断推动我们要去寻求快乐。这是什么力量呢?就是轮回的业习。所以我再三说到:众生都有轮回的本性。
于是以轮…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