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P4

  ..续本文上一页回的业习,推动他去寻求快乐。而在寻求的过程中,又造业受报而加重轮回业习的力量。这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便是轮回的真相。

  

  安乐与否?主要决定于知见与心态,而非境界也:所以从着意追求快乐的心态,而求生净土,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因为真正的安乐,并不寄托于外在的境界,而决定于心态与知见。故若知见误谬,心态偏端,则到什么地方都不可能快乐的。

  

  这也就说:真正的安乐,是要从内心里去修证,去觉悟的。而不可能从外在的境界中,而让我们得到永恒的快乐。

  

  山居岁月,得安乐否?是仙境,或牢狱?这情况就像我住山时,很多人来看我时,都不禁赞叹:真像仙境一般。但如果你只住一两天的话,还觉得遐意。若待三天了,有人就会觉得「有点无聊」。至于要住一个月以上,怕有人会闷得发疯。

  

  所以你认为仙境很好玩吗?其实,仙境那有什么好玩的!也不过是风花雪月而已,甚至无事就下下棋尔!没有什么稀奇的事可做,既不能玩电动玩具,也不能观赏电影或听CD音乐。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到那里却像下牢狱一般。

  

  一般人其实不明白快乐的真谛,故只是不断地驱策自己去攀缘,以为在攀缘中能追求到快乐。如这种心态不改变,到山上就已受不了,更何况到西方极乐世界,敢保证你一定发疯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单调得很。

  

  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就比过去人快乐吗?就比住山的人快乐吗?不见得!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把自己套牢于都会区中,这是为什么呢?共业使然!于是何谓「极乐世界」呢?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所以这极乐世界的「极」,便非从积分的观点,一直追加上去,加到无以复加时,就是「极」也。我认为:「极」乃超越之意。超越苦与乐的相待,而入不苦不乐的觉受中。

  

  于是既超越苦乐的相待,而入中道,即是舍受尔。因此极乐世界,反是一点也不快乐,对不对?以既超越苦,即亦超越乐了。可是凡俗之人,还将用极乐形容,而不说极苦也。

  

  涅槃之乐,岂可乐乎?很多人看我生活顶闲雅的,故以为我一定很快乐。但我真告诉他:其实,我并不快乐。他却震惊地说:如果你都不快乐,那我们不都要去撞墙了吗?然我说的不快乐,并不是含忍着痛苦之意;而只是没有快乐的感觉尔。

  

  愈修行,心应愈淡泊才是;而既淡泊者,则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所谓「八风吹不动」,既吹不动,还有什么快乐可说呢?尤其佛法常说:修行到最后,即要证入涅槃。各位,涅槃很快乐吗?其实!涅槃根本不快乐,唯舍受相应也!而这舍受相应的涅槃乐,才是真正的极乐也。以下,乃引经文以为证明:

  

  在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诸位!漏尽比丘是不是很快乐呢?却刚好相反,因为漏尽比丘,即是已证得阿罗汉果者。而既证得阿罗汉果,即可进入「灭受想定」,于是既受蕴.想蕴皆灭尽了,更有什么快乐与痛苦呢?所以经文讲得很明确: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快乐。因为唯近漏尽定的舍受相应尔。

  

  其次,更有一段经文:「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如初禅、二禅、三禅都还有乐受;但四禅以上,则为舍念清净。于是既舍念清净,就不快乐也。同理,灭尽三昧也是不快乐的。

  

  所以极乐世界,其实既不痛苦,也没有快乐,只是平淡得很。因为一个人既从来不经痛苦的煎熬,那来抒放的快乐呢?所以或从理论来分析,或从经文来探究,皆知:极乐净土,其实并不快乐。

  

  净土之乐

  但净土,还是有比人间殊胜之处;关于殊胜处,我们且分四大类来说明:

  环境之殊胜

  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然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就很稀奇吗?当然对地球而言是很稀奇的,但对一个到处都是黄金.七宝的地方,反倒将觉得还是尘沙、污垢比较稀奇,物以稀为贵嘛!所以那地方的黄金,可能比地球上的粪土都不值钱。

  

  又净土中,到处是平原,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河。然没有高山、大河,就是好地方吗?未必!像我喜欢住山的人,就觉得不太好。而有些人喜欢冲浪,净土世界大概不能冲浪吧!

  

  昼夜长明.四季如春:在净土中,昼夜长明,晚上跟白天一样亮,但这就好吗?你晚上睡觉,是开灯睡?还是关灯睡呢?在净土中,四季如春;不过,我却喜观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无诸恶兽.灾横.病老:简单讲,净土环境对我们没有任何逼迫处,至于「好不好」?便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尔。我曾剖析道:快乐,其实有两种,一是「有所得」的快乐,一是「无所累」的快乐。而净土之乐,其实要从无所累中去会意。否则,便难以相应于净土之乐。

  资生的殊胜

  天厨妙供:那地方,心想要吃就有食物应供;所以既不用耕田,也不用烹饪,而且吃的都是「天厨妙供」!然天厨妙供,就是最理想的吗?顶怀疑的!因为对于我们,不止要好吃,而且须变化。否则再好吃的,终会有嫌腻的一天。

  

  我们天上飞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水里游的也吃;还觉得不够快意哩!今天吃广东料理,明天吃日本料理,后天还不知道该吃什么料理好?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只要吃饱,而且要吃巧」的心态不改变的话,则到净土即使有天厨妙供,也难以消受吧!因为经典上并没有说:天厨妙供的菜色,每天会有极大的变化!

  

  天衣无缝:同理,天衣无缝就圆满了吗?如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一样款式,跟大陆时代的蓝蚂蚁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岂不顶无聊的?现在很多人喜欢在衣服上作工夫,或者自己设计裁缝,或者到服饰公司里去千挑万选;既流行的款式层出不穷,故追随者亦步亦趋,忙得不亦乐乎?

  

  然既天衣无缝,就没办法自己设计,就不能凸显个人的品味;所以既无迷你裙,也无露背装。反正就是那一套,穿到老、穿到死,这个世界好吗?其实也没什么好或不好,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既习惯了,也不会想改变哩!

  

  住的是宫殿,行者有神通:他们都有天足通,所以不像我们会有交通阻塞,或车祸伤亡之类。但我怀疑:既那地方每天都无所事事,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每天忙来忙去,有的是为做生意,有的是为应酬,有的是为工作。而既无所事事,岂什么地方都可不用去,则有神足通也是枉然。或说:可到十方国土去供佛。然既已在极乐世界了,培不培福,供不供佛,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讲到这里,我只再三重申一个观念:所谓好,是从比较不好而得到的。如一向习惯了,就无所谓好或不好。

  人事的殊胜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边的人,都是好人,而不会有坏人。所以彼此不会粗鲁、凶暴,讲话都和颜悦色。这在人事上,绝没有负担。

  天界不及净土

  以上所描述的殊胜,乃与天界差不多。故从帝释天.到兜率天.到夜摩天,其实都有相似的殊胜处,都一样天厨妙供,都一样天衣无缝;而既是天界,当只有好人,而不会有什么坏人。所以从以上的殊胜来论,其实却非净土的特胜也。而很多净土行者,却一直在强调这些殊胜,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却不与真正的净土相应尔。

  

  在《观无量寿经》上,有『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所以在极乐世界中的资生受用,乃与第六天差不多。而第六天,也就是欲界的最高层天。然第六天比起色界诸天,当然又差多了;因为若天界愈高,必资生受用更殊胜也。因此如再三强调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生受用,有多殊胜;倒不如上禅定天去也。

  净土的特胜

  有佛菩萨常住说法:净土法门的特胜,首先是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而天界却未必有佛菩萨说法。所以求往生净土者,却非为了去享受安乐,而是为了去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者,首先得亲近善知识。目前于娑婆世界中,即使有法师说法,却未必即是善知识也。而既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者,岂非最究竟、最善巧的善知识呢?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次,更重要者是在那边修学的众生,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即使发心者如恒河沙数,但能成就者却凤毛麟角,何以故?中途退转尔。故净土之所以为学佛者,所衷心向往的,还是在此「不退转」也。

  有佛菩萨说法

  闻法之心,果如此切否?然而在净土中,有佛菩萨说法,这便是最殊胜的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求法的心,是否如此深切呢?如求法的心不够深切,则即使佛菩萨现身说法,你还不想听哩!就像法华会上,谓有五百罗汉退席一般。

  

  所以如闻法的心不够深切,则有没有佛菩萨说法,乃无所谓尔。反之,若求法的心非常深切,则不只佛菩萨会现身说法,连山河大地都会说法。这山河大地都会说法,乃是从禅宗的观点而说的。因为事实上,佛所说的法也是从宇宙天地间而觉悟出来的,所以宇宙天地才是法之真正所在。由是参禅开悟者,未必在禅堂里开悟,未必因看经而开悟,有的于看桃花开,有的于听公鸡叫时,便开悟了。所以山河大地随时都在说法,只是无道心者不能闻尔。

  

  闻法之意愿,来自生命的疑情:所以重点不在于说法不说法,而在于我们求法的心是否这么深切。而我也再三提到一个观念:求法的心切不切,与对生命的疑情有关。若一个人对生命的疑情愈大,则相对地求法之心,乃随着愈切。

  

  净土行者,未必求法心切:而传统净土法门的行者,以偏向于信行,而非法行,故难有深切求法之心。于是既乏求法之心,则有无佛菩萨说法,那关紧要。所以有…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