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的業習,推動他去尋求快樂。而在尋求的過程中,又造業受報而加重輪回業習的力量。這如滾雪球般地愈滾愈大,便是輪回的真相。
安樂與否?主要決定于知見與心態,而非境界也:所以從著意追求快樂的心態,而求生淨土,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因爲真正的安樂,並不寄托于外在的境界,而決定于心態與知見。故若知見誤謬,心態偏端,則到什麼地方都不可能快樂的。
這也就說:真正的安樂,是要從內心裏去修證,去覺悟的。而不可能從外在的境界中,而讓我們得到永恒的快樂。
山居歲月,得安樂否?是仙境,或牢獄?這情況就像我住山時,很多人來看我時,都不禁贊歎:真像仙境一般。但如果你只住一兩天的話,還覺得遐意。若待叁天了,有人就會覺得「有點無聊」。至于要住一個月以上,怕有人會悶得發瘋。
所以你認爲仙境很好玩嗎?其實,仙境那有什麼好玩的!也不過是風花雪月而已,甚至無事就下下棋爾!沒有什麼稀奇的事可做,既不能玩電動玩具,也不能觀賞電影或聽CD音樂。在都會區過慣生活的人,到那裏卻像下牢獄一般。
一般人其實不明白快樂的真谛,故只是不斷地驅策自己去攀緣,以爲在攀緣中能追求到快樂。如這種心態不改變,到山上就已受不了,更何況到西方極樂世界,敢保證你一定發瘋的!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單調得很。
在都會區過慣生活的人,就比過去人快樂嗎?就比住山的人快樂嗎?不見得!但是他們卻不得不把自己套牢于都會區中,這是爲什麼呢?共業使然!于是何謂「極樂世界」呢?
極樂的『極』,是超越之意
所以這極樂世界的「極」,便非從積分的觀點,一直追加上去,加到無以複加時,就是「極」也。我認爲:「極」乃超越之意。超越苦與樂的相待,而入不苦不樂的覺受中。
于是既超越苦樂的相待,而入中道,即是舍受爾。因此極樂世界,反是一點也不快樂,對不對?以既超越苦,即亦超越樂了。可是凡俗之人,還將用極樂形容,而不說極苦也。
涅槃之樂,豈可樂乎?很多人看我生活頂閑雅的,故以爲我一定很快樂。但我真告訴他:其實,我並不快樂。他卻震驚地說:如果你都不快樂,那我們不都要去撞牆了嗎?然我說的不快樂,並不是含忍著痛苦之意;而只是沒有快樂的感覺爾。
愈修行,心應愈淡泊才是;而既淡泊者,則既不痛苦,也不快樂。所謂「八風吹不動」,既吹不動,還有什麼快樂可說呢?尤其佛法常說:修行到最後,即要證入涅槃。各位,涅槃很快樂嗎?其實!涅槃根本不快樂,唯舍受相應也!而這舍受相應的涅槃樂,才是真正的極樂也。以下,乃引經文以爲證明:
在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中,有『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諸位!漏盡比丘是不是很快樂呢?卻剛好相反,因爲漏盡比丘,即是已證得阿羅漢果者。而既證得阿羅漢果,即可進入「滅受想定」,于是既受蘊.想蘊皆滅盡了,更有什麼快樂與痛苦呢?所以經文講得很明確: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快樂。因爲唯近漏盡定的舍受相應爾。
其次,更有一段經文:「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如初禅、二禅、叁禅都還有樂受;但四禅以上,則爲舍念清淨。于是既舍念清淨,就不快樂也。同理,滅盡叁昧也是不快樂的。
所以極樂世界,其實既不痛苦,也沒有快樂,只是平淡得很。因爲一個人既從來不經痛苦的煎熬,那來抒放的快樂呢?所以或從理論來分析,或從經文來探究,皆知:極樂淨土,其實並不快樂。
淨土之樂
但淨土,還是有比人間殊勝之處;關于殊勝處,我們且分四大類來說明:
環境之殊勝
黃金爲地.七寶爲池:然而黃金爲地.七寶爲池,就很稀奇嗎?當然對地球而言是很稀奇的,但對一個到處都是黃金.七寶的地方,反倒將覺得還是塵沙、汙垢比較稀奇,物以稀爲貴嘛!所以那地方的黃金,可能比地球上的糞土都不值錢。
又淨土中,到處是平原,既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河。然沒有高山、大河,就是好地方嗎?未必!像我喜歡住山的人,就覺得不太好。而有些人喜歡沖浪,淨土世界大概不能沖浪吧!
晝夜長明.四季如春:在淨土中,晝夜長明,晚上跟白天一樣亮,但這就好嗎?你晚上睡覺,是開燈睡?還是關燈睡呢?在淨土中,四季如春;不過,我卻喜觀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無諸惡獸.災橫.病老:簡單講,淨土環境對我們沒有任何逼迫處,至于「好不好」?便見仁見智,各取所需爾。我曾剖析道:快樂,其實有兩種,一是「有所得」的快樂,一是「無所累」的快樂。而淨土之樂,其實要從無所累中去會意。否則,便難以相應于淨土之樂。
資生的殊勝
天廚妙供:那地方,心想要吃就有食物應供;所以既不用耕田,也不用烹饪,而且吃的都是「天廚妙供」!然天廚妙供,就是最理想的嗎?頂懷疑的!因爲對于我們,不止要好吃,而且須變化。否則再好吃的,終會有嫌膩的一天。
我們天上飛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水裏遊的也吃;還覺得不夠快意哩!今天吃廣東料理,明天吃日本料理,後天還不知道該吃什麼料理好?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只要吃飽,而且要吃巧」的心態不改變的話,則到淨土即使有天廚妙供,也難以消受吧!因爲經典上並沒有說:天廚妙供的菜色,每天會有極大的變化!
天衣無縫:同理,天衣無縫就圓滿了嗎?如每個人穿的衣服都一樣款式,跟大陸時代的藍螞蟻一樣,沒有什麼變化,豈不頂無聊的?現在很多人喜歡在衣服上作工夫,或者自己設計裁縫,或者到服飾公司裏去千挑萬選;既流行的款式層出不窮,故追隨者亦步亦趨,忙得不亦樂乎?
然既天衣無縫,就沒辦法自己設計,就不能凸顯個人的品味;所以既無迷你裙,也無露背裝。反正就是那一套,穿到老、穿到死,這個世界好嗎?其實也沒什麼好或不好,因爲你在那個地方既習慣了,也不會想改變哩!
住的是宮殿,行者有神通:他們都有天足通,所以不像我們會有交通阻塞,或車禍傷亡之類。但我懷疑:既那地方每天都無所事事,還要到什麼地方去呢?我們每天忙來忙去,有的是爲做生意,有的是爲應酬,有的是爲工作。而既無所事事,豈什麼地方都可不用去,則有神足通也是枉然。或說:可到十方國土去供佛。然既已在極樂世界了,培不培福,供不供佛,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講到這裏,我只再叁重申一個觀念:所謂好,是從比較不好而得到的。如一向習慣了,就無所謂好或不好。
人事的殊勝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邊的人,都是好人,而不會有壞人。所以彼此不會粗魯、凶暴,講話都和顔悅色。這在人事上,絕沒有負擔。
天界不及淨土
以上所描述的殊勝,乃與天界差不多。故從帝釋天.到兜率天.到夜摩天,其實都有相似的殊勝處,都一樣天廚妙供,都一樣天衣無縫;而既是天界,當只有好人,而不會有什麼壞人。所以從以上的殊勝來論,其實卻非淨土的特勝也。而很多淨土行者,卻一直在強調這些殊勝,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心,卻不與真正的淨土相應爾。
在《觀無量壽經》上,有『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
所以在極樂世界中的資生受用,乃與第六天差不多。而第六天,也就是欲界的最高層天。然第六天比起色界諸天,當然又差多了;因爲若天界愈高,必資生受用更殊勝也。因此如再叁強調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生受用,有多殊勝;倒不如上禅定天去也。
淨土的特勝
有佛菩薩常住說法:淨土法門的特勝,首先是有佛菩薩常住說法,而天界卻未必有佛菩薩說法。所以求往生淨土者,卻非爲了去享受安樂,而是爲了去修學佛法。而修學佛法者,首先得親近善知識。目前于娑婆世界中,即使有法師說法,卻未必即是善知識也。而既有佛菩薩常住說法者,豈非最究竟、最善巧的善知識呢?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次,更重要者是在那邊修學的衆生,都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娑婆世界修學佛法,即使發心者如恒河沙數,但能成就者卻鳳毛麟角,何以故?中途退轉爾。故淨土之所以爲學佛者,所衷心向往的,還是在此「不退轉」也。
有佛菩薩說法
聞法之心,果如此切否?然而在淨土中,有佛菩薩說法,這便是最殊勝的嗎?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求法的心,是否如此深切呢?如求法的心不夠深切,則即使佛菩薩現身說法,你還不想聽哩!就像法華會上,謂有五百羅漢退席一般。
所以如聞法的心不夠深切,則有沒有佛菩薩說法,乃無所謂爾。反之,若求法的心非常深切,則不只佛菩薩會現身說法,連山河大地都會說法。這山河大地都會說法,乃是從禅宗的觀點而說的。因爲事實上,佛所說的法也是從宇宙天地間而覺悟出來的,所以宇宙天地才是法之真正所在。由是參禅開悟者,未必在禅堂裏開悟,未必因看經而開悟,有的于看桃花開,有的于聽公雞叫時,便開悟了。所以山河大地隨時都在說法,只是無道心者不能聞爾。
聞法之意願,來自生命的疑情:所以重點不在于說法不說法,而在于我們求法的心是否這麼深切。而我也再叁提到一個觀念:求法的心切不切,與對生命的疑情有關。若一個人對生命的疑情愈大,則相對地求法之心,乃隨著愈切。
淨土行者,未必求法心切:而傳統淨土法門的行者,以偏向于信行,而非法行,故難有深切求法之心。于是既乏求法之心,則有無佛菩薩說法,那關緊要。所以有…
《漣珠甘露 淨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