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

  念佛與十方淨土

  

  念佛與十方淨土

  淨土的存在

  叁量證明

  唯心淨土

  天界與淨土

  往生的差別

  往生淨土的條件

  信願行

  帶業與消業

  業與願

  有心爲方便,無心爲究竟

  譬如大專聯考的錄取與分發

  持名的作用

  諸方淨土

   常寂光淨土

  五淨居天

  妙喜世界

  般若法門

  維摩诘經

  菩薩道與莊嚴佛土

  欲界淨土

  彌勒淨土

  地居淨土

  密宗的本尊淨土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

  地藏淨土

  地居非淨土

  小結

  

  

  念佛與十方淨土

  我們繼續講淨土法門,今天講的主題是:念佛與往生十方淨土。上次已破斥了一些較偏端錯誤的觀念,故今天得正式講「如何才能往生淨土?」

  

  淨土的存在

  既曰:心淨,則佛土淨。則淨土是否乃純自受用者?以我前面再叁提到:心淨,才國土淨。則有人或將以爲我的淨土觀念,只是純內心的淨土,也就是若我已證到這種境界,則我就在淨土中;反之,若未證此境界者,即不能受用。這把淨土當作純自內證者,其實還非正知正見;因爲佛法還是認定有共通的淨土─即身外的淨土。

  

  佛法雖講心外無淨土,可是心外無者,卻非身外無也。而很多人乃把身外跟心外,混爲一談;故以爲心外無淨土,即是身外無淨土也。

  

  如人間世,乃共通存在也。這就如眼前所見到的人間世,乃是衆生共業的舞臺;而非只個人的業識,就能變現也。比如各位,會是純粹我的業識所變現出來的嗎?我沒事變現出這麼多凡夫衆生作什麼?又這山河大地也不是我個人業識,所能變現出來的。甚至臺風.地震,也都是個人變現的嗎?當然不是!

  

  所以從中觀的義理,雖不能說它是客觀的實有,但它還是存續于緣起的共業中,所以既你受影響,也我受影響。既人間世是這個樣子,那叁界六道,以及諸方淨土,也是從緣起的共業中,而相續存在的。故不能以「心外無淨土」,就否定有共存的淨土。

  

  叁量證明

  這有共通存在的淨土,怎麼證明呢?佛法講到有叁量:

  

  聖言量:所謂「聖言量」,乃是先聖先賢所說的,或明載于經典上的。這聖言量對于已信受的衆生,雖即可證明其真;但對還未信受者,卻不具公信力。尤其以目前的學術考證,已慢慢確定:經典乃有它曆史傳承的淵源,而非皆佛金口所說;尤其在大乘佛法裏,乃有更多後來人的附會.渲染。所以聖言量雖對很多信徒而言,還是最重要的證量之一。但我只是當作參考,而不能一廂情願地信受無疑。

  

  現量:這現量,是當今科學上最流行的;有什麼論調,請先拿出證據來!但淨土法門並不像科技産品,是純物質的,所以很難有公認的標准。即使某個人有他的經驗,但這經驗卻難以複製給別人。所以相信的人,能信其有。而對于不相信者,他還認爲你精神錯亂哩!不然,爲什麼我們都看不到,而你卻看到了呢?

  

  比量:因此就我個人而言,乃比較重視比量。所謂比量,就是推論,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演繹也。

  

  那如何用比量,來確認有十方淨土的存在呢?所謂比量,就是從已確定者,即彼此所共同認定的基礎上,然後順著因果,去推論它可能的發展。故要用比量的人,當然在邏輯思考上,要純熟一點;才能在推論的過程中,合理正確而被別人所接受。

  

  既佛法中,乃共同認定:有叁界六道的存在。于是既有天界,即有淨土也。爲什麼說:既有天界,即有淨土呢?如善有善報,以修善故,得往生天界。同理,淨有淨報,以修淨業故,得往生淨土也。

  

  唯心淨土

  

  

  此心非狹指第六識,而是指真如心也:于是我們再回頭,看這一句話「心外無法」,或「一切唯心現」。以一般人對這心不了解,所以把心只當作是第六的分別意識。而分別意識,乃雖我在想,我知道,而你卻不知道,不明了;故以爲淨土乃純自受用者。這是因把心解釋爲第六意識,才會有的問題。其實這心,乃是指真如心也。

  

  既心外無法,即山河大地.叁界六道,皆在心內也:而真如心,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心外無法。既山河大地,皆在真如心中,也叁界六道.一切萬法,皆在真如心中。因此雖心外無法,還是能往生淨土的。

  

  不是從自我中心擴張到無限,而成真如心:但是很多人對于真如心,卻常存有誤謬:以爲既我有一個心,也你有一個心。而這心,皆可擴張到很大,以至于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內。若是這樣,則兩個真如心中,豈不互相幹涉而沖突呢?這從自我中心而去擴充的邪見,卻是『梵我』思想的複辟,而非真正的佛法也。

  

  故真如心,我覺得還是從緣起的角度去理會,才較方便。既一切法都在互相緣起中,則心與心間,本無界限也。而這小小五蘊的我,乃只是真如心中的一粒沙塵爾。

  

  故在《楞嚴經》裏,有: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真如心就像大海一般,而衆生的五蘊,只是大海中的波濤爾;而衆生卻以自我中心的執著,故認此小小的波濤,以爲就是大海的全體。事實上,大海寬闊無邊,又豈是小小的波濤所能局限也。

  

  這也就說,即使謂「唯心淨土」或「心外無法」;還是不妨有往生淨土的事相可得。這就像一個學禅者,雖證心外無法的境界,還是得以搭飛機去美國一般。故還是不要把身外的跟心外的混爲一談;如以心外無法即是身外無法,這還能吃飯睡覺嗎?

  

  天界與淨土

  淨土的資生受用,與天界略同:上次已經說過了,淨土裏的資生受用,乃跟天界差不多,所謂欲食得食、欲衣得衣,住的是宮殿,行者有神通,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等,這些特質在一般的天上都會有。尤其在淨土叁經裏,已明文記載: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生受用,乃與第六天略同。

  

  然不同者,乃爲有佛菩薩說法:在佛教叁界.廿八層天裏,並非皆有佛菩薩說法。如我們仔細對照在觀世音菩薩卅二應身裏,卻只有四個天有應身。故若無佛菩薩說法的天界,即是天界爾。而有佛菩薩說法的天界,才是淨土。

  

  衆生以聞法修行故,得不退轉:上次已說到不退轉,主要有四種不退,信不退、見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如果一個人從相信法而求法心切,即是信不退也。如再進一步,從聞法、思惟,而真正理解,則見不退矣。所以退不退,非決定于外在的境界,而是來自于內心的意願與決心。

  

  而在天界裏,尤其在淨土中,因無有逆障,所以一個人只要有意願去修行,大致是不會退轉的。所以能從行不退,乃至于位不退。

  

  簡單講,在淨土之所以能不退轉,是因爲聞法修行的關系,而不是在那邊享樂放逸,就能不退轉的。故如把不退轉,當作純境界的緣故,而安逸懈怠,那我敢保證還是會退轉的。就像很多人上了天界後,只貪圖享樂而根本忘了修行,故當就不免退轉了。

  

  于是在十方國土的天界中,有佛菩薩常住說法者,即是淨土也。但退不退轉,還得靠自己努力也。

  

  如兜率天.彌勒內院:這就像在大、小乘裏都公認:于兜率天有彌勒菩薩常住說法。故彌勒內院,即是淨土也。在佛教中,很多高僧卻是發願往生兜率淨土也。

  

  有人謂:如發願往生彌勒內院,可能在外院就被迷惑了,而進不了內院。事實上外院跟內院的資生受用,應該是相同的,因爲都屬于兜率天的層次。

  

  至于是否爲十方淨土?並不重要:以上的說法,乃是從天界的比擬而來說淨土的;至于是否有十方淨土?我認爲並不重要。因爲上次已說到:東方、西方,其實是心裏的指標,而非空間的方位。

  

  我們命終後,可能像太空船一樣,拿著羅盤、指南針,然後往東方、西方,去找淨土嗎?于是一站又一站地找,到那個地方才是十萬億國土呢?其實,只要心相應,就剎那間變現出來,還要在乎它是什麼方位嗎?

  

  故即使有「十方淨土」,也還是心裏的指標;而心裏的指標即跟我們的見地、證量,有很大的關系。簡單講,因爲修行層次的不同,所以會有諸方淨土的差別,這下面會講得比較詳細。

  

  往生的差別

  六道輪回,乃隨業而往生也:下面我們再論,是怎樣的衆生才能往生淨土呢?我們還是從廣義來說,衆生于六道輪回間,乃是隨業而往生的。故如造的善業多,就往生善道;造的惡業多,就往生惡道。這是很確定的。

  

  而在隨業中,又有隨習.隨念的不同:事實上隨習或隨念,也只是隨業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在隨業外,別有隨習或隨念。

  

  這也就說,如一個人生前,惡業造多了,就直接墮叁惡道。故這種人不用超度,超度也沒有用。同理,若一個人善業造多了,也將很快升天去也。故只有那些或好、或壞,浮沈不定的,才會隨習氣重者或當下的心念而往生,故超度這些人才有用。而所謂超度者,乃以說法而改變他們的業習,或提起他們的正念爾。

  

  所以真正的修行用功,是要在生平時,即去轉業,這才是常道。而非待臨命終時,才擔心當下一念不知會有什麼變化?佛陀不是說過:如一棵樹,一直斜向西長,則即使被鋸掉後,還將向西倒也。所以既生平造的都是善業,則不用擔心臨命終時,卻因突起的一個惡念而墮落叁惡道去,這是不合因果的。

  

  往生淨土的條件

  隨業往生─天業:所以從隨業往生的道理,要往生天道,當然得修天業;而天業即是福德。而要往生淨土,則除了善業.天業外,還要有特別的條件。因爲既淨土的資生受用,跟天界一樣,當然要有天界以上的福德,才可能往生淨土。因此《阿彌陀經》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隨願往生─菩提心:所謂還要有特別的條件者,即是發菩提…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