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P2

  ..續本文上一頁心也。因爲淨土跟天界最大的不同,乃在于有沒有佛菩薩說法。而即使有佛菩薩說法,若我們不想求法的話,則跟他不相應故,還是不得往生的。故爲已發菩提心,求法心切故,才能隨著菩提心願而往生淨土。這願不是到淨土享樂的願,而是求法的願。

  

  若無菩提心,則不成爲淨土:如只想到那邊去享樂,則到天界就夠了,而不用到淨土。而這一點倒是很多提倡淨土法門者所忽略─沒有菩提心,就不成爲淨土。這種情況就像在人間中,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在講經說法,可是多數的衆生不願意去聽呀!于是以不願意去聽故,法師與寺院對他們就視若無睹矣!

  

  兜率天中彌勒內院與外院,其實未必有嚴謹的界限:所以我說,在兜率天裏的彌勒內院與外院,未必有嚴謹的界限,像城牆、護城河之類,既怕裏面的人跑出來,也怕外面的人混進去。

  

  乃依菩提心故,而有心裏的界限:而事實上,有沒有界限呢?既稱爲內院與外院,則必有界限。但這界限,乃是依菩提心故,而有心裏的界限。若本住于外院者,如那一天他想學佛了,便可以到內院聞法,內院的人當不會拒絕他的。而如果裏面的人,那一天懈怠不想學了,照樣可以出去。這情況就像人間有內學與外道的區別。

  

  信願行

  以淨土宗再叁強調信願行。但信,是信什麼?願,是願何所?

  

  佛力的加持,非改變因果也:如謂信,乃信『佛力的加持』!那爲什麼有些人加持?有些人不加持呢?若謂:因爲我念他的名,所以得到他的加持。事實上,如認爲念佛名,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而改變因果,卻是野狐禅爾。

  

  我相信各位都聽過「野狐禅」的公案。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如淨土行者,雖不會說我不落因果;但卻以爲:如蒙佛力加持,就可不落因果。故五逆十惡,皆得往生淨土。這種人將不止要墮五百狐身吧!還說什麼能往生淨土呢?

  

  願非享樂也:若依享樂的意願而往生者,頂多往生天界,而不能往生淨土。若欲往生天界,還得看你是否修得天界的福德?故只想享樂而不修天福,則不只不能往生淨土,也不能往生天界。

  

  『信』是信有法,『願』是願求法,『行』是聞思修等:故所謂信,最重要的不是信有佛,而是信有法。因爲佛何以成佛呢?乃因爲已覺悟到法。而我們爲什麼要跟他學呢?也因爲要求法。所以離開了法,即不成正信也。那願呢?願就是求法的「願」,而行則聞思修、戒定慧等修持法門。

  

  帶業與消業

  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呢?下面我們再來談論一個問題,乃是帶業往生呢?還是消業往生呢?過去在佛教界的雜志裏,曾發生過一場大論戰:有一派主張帶業往生,因爲如經典上所說,既五逆十惡都能往生淨土,那當然是帶業往生啰!而另一派卻認爲:既是淨土,當消業才能往生。兩派各引用了很多經論證明,到最後只不了了之。

  

  若惡業深重,仍可往生淨土者,與因果不合: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如惡業深重者,也能往生淨土,這乃與因果不相應。我不認爲因佛的加持,就能改變因果。

  

  若業真消盡者,則已不受後有矣!何能往生?那難道是必消業才能往生嗎?如真消業已,反不能往生!爲什麼呢?因爲既業消盡了,就不受後有;而不受後有,又何得往生呢?

  

  有曰:消得多,帶得少,乃得往生也。其實,這還是混淆不清。因爲真正的症結卻未解了也!所謂問題的症結是什麼呢?乃對業的定義不明了故。所以如對基本的定義都未厘清楚,然後便爭辯不休,這爭辯卻有什麼意義呢?

  

  業與願

  業,未必皆是惡業,或業障:以上不管強調帶業,或消業,乃有一根本的前提:認爲業就是不好的,如所謂惡業或業障。以業是不好的,故除非蒙佛菩薩的慈悲攝受,才能帶「業」往生,這是偏于他力的加持。

  

  而另一派也認定業是不好的,故除非把業消了,否則不能往生,這乃偏于自力的修持。故兩派皆以「業爲不好的」作前提,而起論戰。

  

  有惡業.善業.不動業.道業.淨業等差別:可是業卻非皆不好的。以業有惡業和善業,故如不修善業,還不能往生天道也。其次,業更有不動業,亦即是禅定業;故如生前修的是不動業,則不只能往生天道,而且是禅定天的天道。

  

  以上叁種,還只是世間業。至于修行者,從聞思修、戒定慧,所修的即道業或淨業也。至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等,也都在廣義的淨業裏。因此業的範圍,其實是非常廣泛的。

  

  依『思』心所,所作一切,皆是業也:如更專精地說,從思心所所做的一切都是業。何謂「思」心所呢?即分別意識也。像各位現在在聽法,便離不開思心所的運作,而誦經.持名.禅坐等,也都是從思心所而作的。

  

  如既都是業,而業都是不好的;那我們就不用聞思、不用持戒、修定了嗎?這有層次的不同。

  

  有心爲方便,無心爲究竟

  于是凡夫既未證得『無心』境界,則身口意中,無不是業:既從思心所所造的一切,都是業;以凡夫既還是有心境界,故一切起心動念、造作有爲,無非業也。所以《地藏經》上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爲都是從有心去造作的也。

  

  從道業中,去證得無心境界也:所以雖從最高境界來看,業是妨礙解脫的,因爲還是有心也。但凡夫還得從有心中去努力,以至于最後能證得無心境界也。所謂:有心爲方便,無心爲究竟。

  

  所以有業,雖未究竟,但也非純與惡相應也。既無業則不受後有,所以往生,基本上還是隨業往生的。而業,乃包括依法所修的道業跟淨業。

  

  依一切業的總合.總質,而決定所能往生的淨土:既業有惡業、有善業、有不動業、有道業、有淨業,那隨業往生,是隨那一種業呢?隨一切業的總合、總質,而決定所能往生淨土的層次。

  

  故生平所發的願,和從願而作的努力,乃只是業的一部分而已!而這一部分是否有決定性的力量,當要跟其他部分的業比較後才確定。因此只是強調隨「願」往生,乃是偏端的。因爲如其它的業太重,這個願是抵不過那些業的。

  

  譬如大專聯考的錄取與分發

  所以我倒常用一種比喻:就像大專聯考的錄取與分發。大專聯考基本上是依總分來錄取的,當然如詳細剖析,理工科的計分方法又與文法科的計分方法不同。所以淨土,基本上是隨業往生的,即依一切業的總合.總質,而決定所能往生的淨土。但每個淨土,對于業的取舍,多少還是會有些差異的;而這些差異,將在諸方淨土的往生條件裏,講得更明白。

  

  這講到目前爲止,有幾個很明確的觀念:一.淨土是有的,乃非純自受用者,而是有共通的存在。二.淨土基本上是隨業往生的,但此是廣義的業,而非狹義的業。廣義的業包括我們修行的意願,甚至證量等都包括在內。叁.諸方淨土有種種層次的高低,故依業的總合.總質,而決定所能往生的淨土。

  

  這就像大專聯考一樣,可分發的學校科系,有很多很多。如你的第一志願是臺大醫科,則要看你的成績夠不夠?如果成績不夠,則即使一天到晚念著「臺大醫科」,念上一百萬遍,也是無濟于事。

  

  平日的用功,以培養實力:從這個比喻中得知,欲往生淨土,最重要的還是在平日的修行用功,以培養實力。就如准備大專聯考,重點在于平日的用功;而非時間到了,再去拜文昌君、文殊菩薩之類。

  

  臨場的正常表現:然即使平日已培養實力,還得臨場表現正常才行。有的人平日實力蠻好的,可是臨場表現不佳,結果只事倍功半爾。

  

  所以既平日即得用功修行,也臨命終時,更要提起正念,正念是什麼呢?乃萬緣放下爾。因此既平日用功很重要,也臨終的開示很珍貴。

  

  志願的填寫與分發─中陰救度:關于志願的填寫與分發,這講法乃與傳統的不太一樣。因爲能往生的淨土,可有很多,而非單一的選擇。這種情況就像大專聯考的填志願,如第一志願上不了,就尋第二志願;如第二志願也上不了,再求第叁志願。看我們的成績與志願,共同決定我們會往生什麼淨土?這在中國的淨土宗,卻未講得這麼明確;但在西藏的中陰救度密法中,乃講得比較明確。

  

  因即使人已命終了,在中陰身時還可用種種的超度方法,以幫助他抉擇不同的淨土去往生。這就像如一個人平時實力蠻好的,且臨場的表現也不錯,但如志願填錯的話,還是會吃大虧的。

  

  這也就說,重點在于平時的用功,而最後要往生怎樣的淨土,則待用功之後,看所成就的證量,便能確定已。所以當發願者,乃用功修行爾!至于會往生什麼淨土,則水到渠成也!

  

  持名的作用

  非爲求佛的攝受─對大聲念佛.計數念佛的質疑:講到這裏,好象我對持名念佛,都嗤之以鼻,大不認同。其實,我對「持名念佛」倒還不到嗤之以鼻的態度。但它不是向外求,求佛的攝受;如以向外求,且必大聲地念,則念多了,卻只將傷氣.傷身而已。

  

  而有的人雖不大聲念,但得計數,要念得多。其實念多少,跟心定不定、慧開不開,也沒有正比的關系。然爲一般人都把持名念佛,當作向外求故,才會有必大聲念、計數念的執著。

  

  而是攝心入定的方便:但如我們將持名,當作攝心入定的方便,則可與定慧相應也。這就如數息一樣,只是一個專注的對象;故只要用得上去,效果乃大同小異爾。以上是第一部分,得到「隨業往生」的結論。

  

  諸方淨土

  下面要介紹諸方淨土。既前面已說過:是不是十方淨土,其實並不重要;因爲只要心相應的話,便當下就去了,而不需要分辨它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

  

  以在經典上所說的淨土,似有東方、西方等差…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