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

  彌陀淨土的層次

  

  彌陀淨土的層次

  彌陀的玄義

  淨土的分類

  阿彌陀經

  善根福德

  一心不亂

  心不顛倒

  小結之一

  無量壽佛經

  叁輩

  五痛五燒

  胎生

  小結之二

  觀無量壽佛經

  落日觀

  樹想

   像想

  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小結之叁

  他力的異方便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普賢行願品

  

  

  彌陀淨土的層次

  今天所講的主題是「彌陀淨土的層次」,也就是當我們從前兩次課中,所建立的一些新觀念後;再回頭檢視「彌陀淨土的叁部經」。則因切入點的不同,故所將展現的視野,必大不一樣也。

  

  彌陀的玄義

  阿彌陀,乃寓法身之意:首先我們把前幾次所說的重點,先簡單複習一下。首先阿彌陀,即是無量義;而只有法身,才能真正無量也。若報身,一定是有量的。所以阿彌陀佛,乃是從報身的形相而寓法身的象征。簡單講:阿彌陀佛,即是法身佛也。西方,指果位而言:其次西方,不是指方位的西邊,而是指果位而言;也就是代表莊重圓滿的果位也。極樂之極,是超越之意:以世間有苦才有樂,所以極樂,卻非樂到極點也。而反是一個很平淡的世界,因爲既超越了苦樂的對待,則唯舍受爾。從上所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不限在那個地方,主要是指修行的證量而言。但這並非意指:淨土爲純自內證者。前已說過,從衆生的共業.共願中,還是可有共道的淨土。

  

  淨土的分類

  因此,我們又將淨土分爲叁種層次:第一禅定天,這乃必見性開悟證果的人,才能往生也。第二空居天,這除了要具信願外,還得修福德。而修福德,主要從十善道啓修也。第叁地居天,有些經典認爲,徒具信願而未修福德,尤其未證智慧者,也可以往生淨土。但我認爲,這個淨土充其量,也只有地居天的層次。重點已複習過了,現在就來重新檢視彌陀叁經吧!

  

  阿彌陀經

  首先我們看《阿彌陀經》,在經裏講到事相的部分,如黃金爲地、八功德水之類,我們先不論,只是就往生的條件而言。在經典中,首先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次是『若一日.若二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還有:『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以下,我們便來仔細剖析這些條件的精義。

  

  善根福德

  首先剖析「善根福德」。有很多人認爲:既我能接觸淨土法門,能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即表示我有善根,我有福德也。這是純從宗派的立場而說的,故未免太一廂情願了。而如從廣義的佛法來看,便不是這個樣子。

  

  善根─信.精進.念.定.慧:因爲在經典上所謂「五根、五力」,乃是信.精進.念.定.慧。而信,既包括對佛的信,也包括對法的信。于是因爲具信心後,才能産生精進的行爲。

  

  而精進的行爲,初乃由聞法,而具正知正見,這即從信而解也。而既解得義理,便將之系念在心,故成就爲戒.定.慧的修行和體證。

  

  所以善根,乃是就五根而言才圓滿。故若只具信心,卻還是少善根爾!故如謂:我能念阿彌陀佛,即代表我有善根也。這卻只是少得爲足而生懈怠也。

  

  福德─布施.持戒.禅定,念佛.念法.念僧:至于福德也是一樣,在經典上通謂:要往生善道,必修叁種福德,即布施.持戒與禅定也。而布施.持戒.禅定,卻還只是世間共外道的福德爾。故就佛法而言,還得包括皈依叁寶,及念佛.念法.念僧,這整個加起來,才算具備善根福德。

  

  因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從以上分析,要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心不亂

  事一心,即入定也:一心不亂,就事相而言,即是入定也。這乃是以「執持名號」而作爲攝心入定的方便。所以在執持名號的當下,還得檢點看自己心中有沒有妄念,若有妄念即截斷之;故能從不斷地消除妄念,而使妄念愈來愈少,愈來愈細,以至于入定,這稱爲一心不亂。

  

  不必大聲或多念:而現在很多人卻謂:既念佛,要大聲念。然念得大聲跟一心不亂,竟有何關系呢?事實上,大聲念,既作意,又傷氣,卻將身心具亂也。同理,是否一心不亂,也跟計數的多少,無直接關系。而有的人爲了趕數字,就把佛號念得很快;于是對自己當下妄念的起落,根本看不清楚,其雲何能一心不亂呢?

  

  因此就調伏妄念,以入一心而言,大聲念或計數念,都不是好辦法。這要自己慢慢去練習:雲何能從執持名號,而使妄念愈來愈細?若要領掌握住了,才能真用功,以致入于「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一心境界。

  

  理一心,即開悟也:後來有些祖師,除事一心之外,還說理一心。何謂理一心呢?就禅宗而言,即開悟見性也。

  

  從內攝而起疑情,由參禅而得開悟:然單以「執持名號」就能開悟嗎?如只單持名號,我認爲是不可能開悟的。但是既把執持名號,當作內攝修定的方便;則內攝到某種程度後,或將起疑情。于是再順著疑情去參究,若因緣成熟而開悟了,即能證得理一心的境界。

  

  心不顛倒

  衆生有四顛倒─常.樂.我.淨:很多人認爲,只要臨命終時,還記得念阿彌陀佛,即是心不顛倒也。其實,即使是我們正活著時,即使心也正念著阿彌陀佛的名號時,你的心就不顛倒了嗎?卻還是顛倒哩!

  

  以衆生有四種顛倒:常、樂、我、淨。這是我們從學佛以來,就一直被提醒的,但我們真的就不顛倒了嗎?正說的時候,似不顛倒;但一碰著境界,就又顛倒去也。

  

  唯見性者,能真不顛倒:因此真正的不顛倒,不是光憑嘴巴說說便可,也非心裏想想便行;而是要有銘心刻骨的體驗才行。因此唯有見性開悟的人,才能真不顛倒也。而我們充其量,只是在揣摩而已!

  

  平時若無功夫,臨終更無把握:所以,這心不顛倒的功夫,又比一心不亂難多矣!因此我們不要太自負:認爲我已聽聞這麼多佛法了,我可心不顛倒。或者如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即能心不顛倒。其實,還早哩!

  

  且不說待臨命終時,有的人于作夢間,佛號就不知道已掉到那裏去了。也有的人,平時對叁寶,卻也很虔誠、很有信心;但等生大病了,或者碰到大逆境了,便懷疑而退失信心矣!

  

  更何況于臨命終時,一生的業障都會現行。在生前,只少許的業障現行,便將把握不住而顛倒去了;更何況全部的業障現行時,你還有幾分把握呢?所以要心不顛倒,真是不容易的。

  

  小結之一

  所以《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其實很高:相當于禅定天的層次。因爲不管從理一心來說,或就心不顛倒而論,乃都要見性開悟的人,才能往生。

  

  因此彌陀叁經所描述的,卻非同一個世界,因爲它們的標准,相差太多了。而我們卻以爲:既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當是同一個地方。其實仔細檢點,乃大不相同也。

  

  問:如經中雲『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是明言:具信願,即得往生嗎?

  

  答雲:那是對信心不足者,鼓勵勸進之意。

  

  我覺得在大乘經典裏,乃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標准,一個很高,一個卻低。像《楞嚴經》裏講到「如來密因」的證悟境界就很高也,而講到楞嚴咒時,就又什麼都可解決了,好象證悟不證悟,都無所謂了。爲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

  

  其乃針對不同的衆生。如對法行人,就得把義理講得很高,這樣他們才會有信心和意願來修學。而對信行人,信行人其實是信心不足者也。故對信心不足者,若把標准訂得太高,他不是更努力,而是反被嚇跑了。所以這時,反要告訴他:不打緊!不打緊!只要你有意願,佛菩薩會給你協助、加持的。這才使他對這個法門有點信心。

  

  所以標准訂得低,乃是對信心不足者,勸勉之意。以我不認爲:往生西方淨土的標准,真會這麼低。因爲如果太低,則龍蛇雜混,反非淨土矣!

  

  既標准有高低之不同,還是自勉于高標准,較有保障吧!

  

  或既標准有高低之不同,那你是選擇高標准?還是選擇低標准呢?如就修行而言,我認爲還是應選擇高標准。因爲即使高標准達不到,至少也不會差太多。而如選低標准,即使達到了,卻也不成器。

  

  既對個人的修學而言,當采取高標准。可是何以諸弘揚淨土的大德,卻都用低標准呢?把人看扁了,或者唯希望招攬信衆,以擴大聲勢呢?如曰:乃是對信心不足者,勸勉之意。然既入門後,即得去提升啊!否則低標准講久了,佛教的格調卻愈來愈低,低到連神教都不如也。

  

  問:何以經中不勸發菩提心,及讀誦經典呢?

  

  答:既見性上道了,則何必贅言呢?

  

  我們再叁提到:真要往生淨土,乃必發菩提心。而除發菩提心外,其它淨土經典,也都勸勉讀誦大乘經典。可是在《阿彌陀經》裏,卻都沒看到這些迹象,爲什麼呢?

  

  答雲:既已入一心不亂,尤其能證心不顛倒,即必在修行上,已有相當的功夫,所以就不用再贅言初發心的問題了。

  

  可是若對初開始接觸到這個法門者,還得從發菩提心,讀誦大小乘經典去入門的。以上是《阿彌陀經》,因此經文比較短,故就講到這裏爲止。其次再看:

  

  無量壽佛經

  一般人在講《無量壽佛經》時,都會講到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尤其強調其第十八、十九、廿之願。現我們先看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