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净土的层次
弥陀净土的层次
弥陀的玄义
净土的分类
阿弥陀经
善根福德
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
小结之一
无量寿佛经
三辈
五痛五烧
胎生
小结之二
观无量寿佛经
落日观
树想
像想
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小结之三
他力的异方便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普贤行愿品
弥陀净土的层次
今天所讲的主题是「弥陀净土的层次」,也就是当我们从前两次课中,所建立的一些新观念后;再回头检视「弥陀净土的三部经」。则因切入点的不同,故所将展现的视野,必大不一样也。
弥陀的玄义
阿弥陀,乃寓法身之意:首先我们把前几次所说的重点,先简单复习一下。首先阿弥陀,即是无量义;而只有法身,才能真正无量也。若报身,一定是有量的。所以阿弥陀佛,乃是从报身的形相而寓法身的象征。简单讲:阿弥陀佛,即是法身佛也。西方,指果位而言:其次西方,不是指方位的西边,而是指果位而言;也就是代表庄重圆满的果位也。极乐之极,是超越之意:以世间有苦才有乐,所以极乐,却非乐到极点也。而反是一个很平淡的世界,因为既超越了苦乐的对待,则唯舍受尔。从上所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不限在那个地方,主要是指修行的证量而言。但这并非意指:净土为纯自内证者。前已说过,从众生的共业.共愿中,还是可有共道的净土。
净土的分类
因此,我们又将净土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禅定天,这乃必见性开悟证果的人,才能往生也。第二空居天,这除了要具信愿外,还得修福德。而修福德,主要从十善道启修也。第三地居天,有些经典认为,徒具信愿而未修福德,尤其未证智慧者,也可以往生净土。但我认为,这个净土充其量,也只有地居天的层次。重点已复习过了,现在就来重新检视弥陀三经吧!
阿弥陀经
首先我们看《阿弥陀经》,在经里讲到事相的部分,如黄金为地、八功德水之类,我们先不论,只是就往生的条件而言。在经典中,首先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其次是『若一日.若二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还有:『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以下,我们便来仔细剖析这些条件的精义。
善根福德
首先剖析「善根福德」。有很多人认为:既我能接触净土法门,能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即表示我有善根,我有福德也。这是纯从宗派的立场而说的,故未免太一厢情愿了。而如从广义的佛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
善根─信.精进.念.定.慧:因为在经典上所谓「五根、五力」,乃是信.精进.念.定.慧。而信,既包括对佛的信,也包括对法的信。于是因为具信心后,才能产生精进的行为。
而精进的行为,初乃由闻法,而具正知正见,这即从信而解也。而既解得义理,便将之系念在心,故成就为戒.定.慧的修行和体证。
所以善根,乃是就五根而言才圆满。故若只具信心,却还是少善根尔!故如谓:我能念阿弥陀佛,即代表我有善根也。这却只是少得为足而生懈怠也。
福德─布施.持戒.禅定,念佛.念法.念僧:至于福德也是一样,在经典上通谓:要往生善道,必修三种福德,即布施.持戒与禅定也。而布施.持戒.禅定,却还只是世间共外道的福德尔。故就佛法而言,还得包括皈依三宝,及念佛.念法.念僧,这整个加起来,才算具备善根福德。
因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如从以上分析,要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心不乱
事一心,即入定也:一心不乱,就事相而言,即是入定也。这乃是以「执持名号」而作为摄心入定的方便。所以在执持名号的当下,还得检点看自己心中有没有妄念,若有妄念即截断之;故能从不断地消除妄念,而使妄念愈来愈少,愈来愈细,以至于入定,这称为一心不乱。
不必大声或多念:而现在很多人却谓:既念佛,要大声念。然念得大声跟一心不乱,竟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大声念,既作意,又伤气,却将身心具乱也。同理,是否一心不乱,也跟计数的多少,无直接关系。而有的人为了赶数字,就把佛号念得很快;于是对自己当下妄念的起落,根本看不清楚,其云何能一心不乱呢?
因此就调伏妄念,以入一心而言,大声念或计数念,都不是好办法。这要自己慢慢去练习:云何能从执持名号,而使妄念愈来愈细?若要领掌握住了,才能真用功,以致入于「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一心境界。
理一心,即开悟也:后来有些祖师,除事一心之外,还说理一心。何谓理一心呢?就禅宗而言,即开悟见性也。
从内摄而起疑情,由参禅而得开悟:然单以「执持名号」就能开悟吗?如只单持名号,我认为是不可能开悟的。但是既把执持名号,当作内摄修定的方便;则内摄到某种程度后,或将起疑情。于是再顺着疑情去参究,若因缘成熟而开悟了,即能证得理一心的境界。
心不颠倒
众生有四颠倒─常.乐.我.净:很多人认为,只要临命终时,还记得念阿弥陀佛,即是心不颠倒也。其实,即使是我们正活着时,即使心也正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时,你的心就不颠倒了吗?却还是颠倒哩!
以众生有四种颠倒:常、乐、我、净。这是我们从学佛以来,就一直被提醒的,但我们真的就不颠倒了吗?正说的时候,似不颠倒;但一碰着境界,就又颠倒去也。
唯见性者,能真不颠倒:因此真正的不颠倒,不是光凭嘴巴说说便可,也非心里想想便行;而是要有铭心刻骨的体验才行。因此唯有见性开悟的人,才能真不颠倒也。而我们充其量,只是在揣摩而已!
平时若无功夫,临终更无把握:所以,这心不颠倒的功夫,又比一心不乱难多矣!因此我们不要太自负:认为我已听闻这么多佛法了,我可心不颠倒。或者如临命终时,有人助念,即能心不颠倒。其实,还早哩!
且不说待临命终时,有的人于作梦间,佛号就不知道已掉到那里去了。也有的人,平时对三宝,却也很虔诚、很有信心;但等生大病了,或者碰到大逆境了,便怀疑而退失信心矣!
更何况于临命终时,一生的业障都会现行。在生前,只少许的业障现行,便将把握不住而颠倒去了;更何况全部的业障现行时,你还有几分把握呢?所以要心不颠倒,真是不容易的。
小结之一
所以《阿弥陀经》的往生条件,其实很高:相当于禅定天的层次。因为不管从理一心来说,或就心不颠倒而论,乃都要见性开悟的人,才能往生。
因此弥陀三经所描述的,却非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的标准,相差太多了。而我们却以为:既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当是同一个地方。其实仔细检点,乃大不相同也。
问:如经中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是明言:具信愿,即得往生吗?
答云:那是对信心不足者,鼓励劝进之意。
我觉得在大乘经典里,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标准,一个很高,一个却低。像《楞严经》里讲到「如来密因」的证悟境界就很高也,而讲到楞严咒时,就又什么都可解决了,好象证悟不证悟,都无所谓了。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其乃针对不同的众生。如对法行人,就得把义理讲得很高,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和意愿来修学。而对信行人,信行人其实是信心不足者也。故对信心不足者,若把标准订得太高,他不是更努力,而是反被吓跑了。所以这时,反要告诉他:不打紧!不打紧!只要你有意愿,佛菩萨会给你协助、加持的。这才使他对这个法门有点信心。
所以标准订得低,乃是对信心不足者,劝勉之意。以我不认为:往生西方净土的标准,真会这么低。因为如果太低,则龙蛇杂混,反非净土矣!
既标准有高低之不同,还是自勉于高标准,较有保障吧!
或既标准有高低之不同,那你是选择高标准?还是选择低标准呢?如就修行而言,我认为还是应选择高标准。因为即使高标准达不到,至少也不会差太多。而如选低标准,即使达到了,却也不成器。
既对个人的修学而言,当采取高标准。可是何以诸弘扬净土的大德,却都用低标准呢?把人看扁了,或者唯希望招揽信众,以扩大声势呢?如曰:乃是对信心不足者,劝勉之意。然既入门后,即得去提升啊!否则低标准讲久了,佛教的格调却愈来愈低,低到连神教都不如也。
问:何以经中不劝发菩提心,及读诵经典呢?
答:既见性上道了,则何必赘言呢?
我们再三提到:真要往生净土,乃必发菩提心。而除发菩提心外,其它净土经典,也都劝勉读诵大乘经典。可是在《阿弥陀经》里,却都没看到这些迹象,为什么呢?
答云:既已入一心不乱,尤其能证心不颠倒,即必在修行上,已有相当的功夫,所以就不用再赘言初发心的问题了。
可是若对初开始接触到这个法门者,还得从发菩提心,读诵大小乘经典去入门的。以上是《阿弥陀经》,因此经文比较短,故就讲到这里为止。其次再看:
无量寿佛经
一般人在讲《无量寿佛经》时,都会讲到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尤其强调其第十八、十九、廿之愿。现我们先看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