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P3

  ..续本文上一页的道德规范。其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则是学佛者,基本的行持。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虽提到读诵大乘,却未说必深入了解,甚至行持体证。所以就这三个条件而言,却又比《无量寿佛经》低很多矣!

  

  落日观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为「十六观经」;乃为若行持十六种观法,即得往生于无量寿佛的世界中。其首先有落日观:

  

  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修落日观时,乃要面对西方─即太阳欲落下的方向。其实,在四季中,太阳落下的方向,略有不同;夏日偏北,而冬日偏南。故此西方,乃是就太阳落下的方向而言。

  

  于是初从外观落日,到时时刻刻能把落日的景观,摄入心中。以致不管开眼.闭眼,白天.夜晚,甚至睡觉.作梦,都能悬念不移,这称为落日观。

  

  西方是果位之意,不必着相而求也:然上次已说过了,这落日或西方,乃是指心理的方位,故就不用执着于事相的西方吧!在我印象中,禅宗的公案里,因见日出景象而开悟的有,因见落日景象而开悟的却无。所以不必执咫尺而远千里也。

  

  也非太阳神的附会:虽有些学者,从宗教学的角度乃说:阿弥陀佛之所以为「无量光」者?乃为阿弥陀佛,即是太阳神的附会尔。然信奉太阳神者,竟有谁去修落日观呢?他们心中的太阳,当是威光赫赫,光芒万丈的,怎会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落日余晖呢?因此认阿弥陀佛为太阳神者,反才是他们的穿凿附会哩!

  

  至少我们把阿弥陀佛喻指为法身佛,在佛法上乃是提升也。而你把阿弥陀佛讲成太阳神,却是屈降也。所以当时时刻刻,提起「上求佛道」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落日观」。

  

  树想

  在十六观里,其第四观,称为树想。以下有一段经文,能使我们对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得进一步的认识。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这能「映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国,一切佛事,皆于中现」的大光明,是什么呢?当是指我们心中的光明。如果心量广大,无所不涵;则一切世界,不出心外也。

  

  乃寓有『法身』之意:故这心,即是大乘佛法所谓的真如心,或法界心。因此于这经文里,即已暗示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法身」也。

  

  像想

  下面再看第八观─像想: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里讲得更直接了,诸佛如来─当包括阿弥陀佛,乃是法界身,而非报身也。所以当从法界身之理,得相应于佛。而法界身者,其实又对应于众生的真如心。

  

  所谓「心想」,即是心相也;心上有相,故称为想。然这想,却非杂思妄想;而是如澄清平静的湖面,故一切山河大地,皆影现其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却不必向外去看。以当我们的心,能与佛相应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甚至从法身中,而千百亿化身,亦皆是心相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故是从法界心,或真如心,而成佛的。「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既诸佛是从证得真如心,而成就正遍知的;故我们还是从一心参究,去觉悟佛性,或契会佛心吧!

  

  九品往生

  在《十六观经》里,最后九观为「九品往生」,所以我们接着再看:

  

  上品上生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也牵涉到我们对「至诚心与深心」的判定。如一般人都觉得自己已很至诚了;可是一碰到逆境或干扰,便又矛盾起来。所以欲发「至诚心与深心」,其实也不容易哩!。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三个条件看起来并不算高,因为只谓当「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而读诵与了解,了解与实证,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弥陀三经里,以《观无量寿佛经》所订的往生条件最低。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在这里却谓虽不用读诵,但得善解义趣,尤其是第一义。这应比前之上品上生,还难吧!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对于大乘,却只具信愿即可。如果我们把信、解、行、证四个层次,来对照于上品三生。则:下生─对大乘徒有信愿;中生─除信愿外,还要能善解义趣;至于上生─除善解义趣外,还得行证。

  

  以既是上生者,条件当更高也,所以只谓「读诵大乘」,应是不够的。至于行证者,即见性.开悟.证果也。因此上品上生,乃对应于禅定天的境界。至于中生和下生,却还不到禅定天的层次哩!但至少,是建立在对大乘具信愿的基础上。下面,再看中品:

  

  中品上生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中品的品位,略相当于空居天的层次。所以乃从持戒.慈善而修福德。但在这里,却未强调布施也。

  

  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前之上生,乃终身持戒;而中生者,只一日一夜持。所以这标准又比空居天,低很多矣!

  

  而在前之上生中,竟未提具足戒;而此中生中,才提具足戒。似乎有点颠倒。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

  

  我觉得这一段经文,蛮有问题的。因为即使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庄严,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但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这不表示:对于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极乐国土的庄严,他都相信了;尤其能从相信后,更以至诚心,而愿生彼国?这却交待得不明不白。

  

  因为在净土法门中,所最重视者,乃是信愿。故无信愿,当不得往生。这不管那一品,都一样也。

  

  中品,大致是以人天的福业为基础,而往生极乐净土的:至于人天的福业,不外乎布施、持戒、慈善等。

  

  内凡与外凡的差别:而修福业者,又有内凡跟外凡的差别。所谓外凡,即是最初未学佛的人,而待临命终时,却因善知识的开示,而产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故从发愿,而得往生。

  

  而内凡者,即很早就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但为未开悟、证果,而称为凡位。因此中品三生中,既包括内凡,也包括外凡。而内凡的品位,当会稍高一些,而为中品的上生与中生。至于外凡,唯属于下生尔。

  

  下品上生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于下品者,连信愿都不必提了。虽造诸恶业,却于命欲终时,只听到大乘经题的名字,就能除去千劫极重恶业。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而我们辛苦盘腿地打禅七,却不知道能除什么业障呢?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念完了,即代表他已具往生西方净土的信愿吗?还值得怀疑!

  

  因此在下品的三生里,其实只是滥方便。把标准订得太滥,反将让人失却信心的?

  

  下品中生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常说:所谓超度,不在于念什么经?而在于亡者听了,能信受多少?故纯以诵经.说法,皆无法超度人的。因为即使你说了一大堆,而他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则你等于白说了。

  

  故我不认为经典本身,就有超度别人的力量。而在下品里,乃再三赞叹:只要听闻已,就能除去八十亿劫生死大罪。这是为安慰信行人而说的吧!否则对法行人而言,却是信口胡说而已!

  

  下品下生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话「汝若不能念彼佛者」,这念,乃是心念,而非口念。以心相应,系念于此,故称为念。

  

  但是心欲系念于佛,乃须身心安定,心才能念。现既苦不堪言,所以只能用嘴巴念;因为念者,较粗故。这种情况就像有些人,为妄想太多无法念佛,故只好叫他大声念佛。这是没有办法的异方便,而非常道也。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下生的信愿,还说得完整一…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