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P4

  ..续本文上一页点,故看起来标准还高一些。而不像前之中生,只听闻佛法,就灭了八十亿劫生死大罪。或前之上生,只闻如是诸经名故,便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也。

  

  小结之三

  从净心因中,生净土之果:以上,我虽引用了下品三生的经文,可是就我的知见而言,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从因果来看,必从净心的因中,才能产生净土的果。故如对净土的信愿都没有,而只是听到佛的名号,听到大乘经典的名号,就能往生净土,那么我们不是已听到太多了吗?岂非就此可放逸也?

  

  五逆十恶,未具信愿,不发菩提心者,不能生净土:所以我认为,既五逆十恶,业障很重者,不能往生净土。也未发菩提心,对修学不具信愿者,都不能往生净土。

  

  所往生者,非净土也:但何以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却说:都能往生净土呢?答云:其谓净土者,乃非净土,是名净土。

  

  这就像我们把净土,分做禅定天.空居天与地居天。故禅定天者,当然是净土;因为都得见性开悟的人,才能去。而空居天,也算是净土,因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至少得修福善,才能去也。

  

  地居天,非净土也:至于地居天,则非净土也。因为他们业,其实都还很重;故天龙八部,多还在恶道中。且地居天的寿命又短,所以即使称名为净土,乃与真正的净土,天渊之别尔!

  

  标准愈低,龙蛇混杂,何为净土?有的人认为标准订得愈低,乃愈代表佛菩萨的慈悲。可是我的看法,却不然。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明星学校,既录取标准高,又学费贵。可是却仍有人,虽挤破头也要读这些大学。因为标准高,学费贵;既代表那边师资好,也代表那边能学得更专精。

  

  而有些很烂的学校,根本不用考试,你拿报名表去,就录取了。而这种学校,你愿意去就读吗?通常不愿意,除非……

  

  所以标准愈低,就表示那地方的格调愈差;因为如三教九流都能去,那就龙蛇杂混,是非多端矣!这种情况我们又可用一种比喻:如果打禅七时,录取的标准很低,以至于谁都可自由进出,则这种禅堂,你愿意去吗?还不如自个在家禅坐哩!

  

  他力的异方便

  对信心不足者的催化力:因此当我们看,从《阿弥陀经》到《观无量寿佛经》的往生条件,节节降低时,却不必高兴。因为前已说到:若就自己修行而言,乃要用高标准,而非低标准。

  

  而菩萨在接引众生时,有时为了方便,而用低标准。因为对某些信心不足者,如把标准订得很高,则这些人便根本就不来了。故不只要把标准降低,还得强调他力才行。

  

  然就算这些,都是为了接引入门的异方便;则待进门后,难道还得一直维持低标准吗?不!既入门后,则得逐渐去提升也。

  

  他力,仍归究于自力也:记得有一则故事:有位父亲,乃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却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所以碰到没钱时,便得变卖家产。有一天,这父亲病得快死了,而他们也只剩下最后一块地,还没有卖掉。

  

  这父亲想:待我死后,这两个小子一定也很快把那块地卖掉。而卖掉之后,必无依无靠也。于是父亲拼命去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叫他们不卖这块地呢?最后他想出来了,乃劝告儿子说:「儿子啊!我告诉你们!早前我曾在这块地里,埋了一个罐子,内有黄金一百两,所以你们不要随便就把它卖掉了。」

  

  话说完了,他便两脚一伸,走了。于是两个儿子,在如法安葬父亲后,便天天拿锄头去挖,既东边挖过来,更西边掘过去。直到把土地都翻烂了,还是找不到那一百两黄金。最后既土地都翻烂了,便将错就错地播种也。

  

  结果竟为这土地,实在是耕耘得太精细了,所以收成特别好。于是在收成后,去卖钱。而卖得的钱,恰好是一百两金子。于是这两个儿子,终于觉悟了:原来一百两金子,就在这里呀!最后他们终成为非常勤奋的工作者。

  

  在以上的故事中,如这父亲一开始就即训示他们说:「儿子啊!你好好去耕田,就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则儿子,就会去耕田吗?当不可能。而最后这儿子所得到的一百两金子,究竟是父亲给他们的呢?还是自己辛苦耕作所得的呢?其实,是儿子透过父亲的善巧方便,才肯辛苦耕作,而终有所得。

  

  从正知见中,予以确认:以上的故事,乃喻指净土法门的善巧方便。故对信行人而言,是不能直接告诉他:好好去耕田,你就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而得先骗他:已有一百两金子在等着你用,除非你自己来取?而欲取,乃须有什么前方便之类……

  

  所以我已申明在先:这净土法门,乃是对学禅人而说的,而非对净土行者说的。否则他们听了,不是更努力去耕田,而是干脆放弃也。

  

  故他力的加持,乃是为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努力尔,而非即可代替自力也。以上的说法,乃是从因果的道理而确认的。所以我们不能以一部经,不能从一句话,就认定佛法,乃如此如此。这以管窥天的结果,竟挂一而漏万也。

  

  故我们得从更多的经典里,去看、去吸收、去消化统合,最后才能确认佛法的心要是什么?而后,也才能从宏观的视野中,而作更智慧的抉择。

  

  以上弥陀三经,已简单介绍过了。大致而言,我还是认定:西方不必是一个特定的场所,而往生西方之上品、中品、下品众生,也不会相聚在同一处。以西方极乐世界,既是法身也;而法身,则无所不是、无所不在。至于不同品位的众生,则随业而各居于不同的道中,这乃是因果之本然尔。是以不必把《阿弥陀经》里的境界,挪用于《观无量寿佛经》也。

  

  而禅行者,虽不持名,仍得往生净土也。至于会往生于什么净土,则全看个人的功夫而定。真修行者,从因启修;故会往生于什么净土,乃水到渠成尔,本就不必急于过问的。

  

  下面再附带提到两部经典,即《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与《普贤行愿品》,因为有人把这两部经,也当作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指引,而称为净土五经。所以我们也顺道讨论: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关于《楞严经》,主要是从理会「如来密因」,而修证「真如心性」。所以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

  

  所谓『譬如二人,一人专忘,一专为忆。』乃是指真心和妄识也。而『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即指参禅法门尔。至于『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乃谓从见性开悟而入无生忍的。至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既证真如心者,则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因此如把念佛,解释为持名。更用世间的人情世故,来解释「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便只能说:他根本不懂楞严尔。各位如对〈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有兴趣者,详细还是去看《楞严新粹》吧!

  

  普贤行愿品

  关于普贤十大愿,想各位都已知道了,乃从「礼敬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而在诸论典中,乃公认十大愿是易行道;而易行道者,也是对信心不足者的异方便尔。

  

  因此从读诵.行持普贤十大愿,到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可理解的。故于《普贤行愿品》中,有:

  

  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然从易行道的普贤十大愿,所修的福德,竟能往生那个层次的净土呢?殆不出地居天的净土吧!因为这还是以信愿为主哩!尤其牵涉到普贤菩萨的象征意义,更是如此也。

  

  以上有关净土法门,就讲到这里为止,大致而言,我的净土观念,其实很单纯:净土唯在上方尔,而此「上方」,乃是「上求佛道」之方法也。故修行的知见愈正,证量愈高;则能往生的净土层次,也就愈上也。

  

  于是再从这种理论架构中,重新检视有关净土的经文,而得到以上的系统。然因时间的关系,所以没办法把每部经,都挑出来仔细研读。故我建议各位,还得回头把我所引用过的经典,重新看过。这才能得到更完整.更弘观的视野。

  

  以上净土法门的部分,就讲到这地方为止,而下次我们将再谈有关大小乘的定位问题。阿弥陀佛!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