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故看起來標准還高一些。而不像前之中生,只聽聞佛法,就滅了八十億劫生死大罪。或前之上生,只聞如是諸經名故,便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也。
小結之叁
從淨心因中,生淨土之果:以上,我雖引用了下品叁生的經文,可是就我的知見而言,卻是不能接受的。因爲從因果來看,必從淨心的因中,才能産生淨土的果。故如對淨土的信願都沒有,而只是聽到佛的名號,聽到大乘經典的名號,就能往生淨土,那麼我們不是已聽到太多了嗎?豈非就此可放逸也?
五逆十惡,未具信願,不發菩提心者,不能生淨土:所以我認爲,既五逆十惡,業障很重者,不能往生淨土。也未發菩提心,對修學不具信願者,都不能往生淨土。
所往生者,非淨土也:但何以在《觀無量壽佛經》裏,卻說:都能往生淨土呢?答雲:其謂淨土者,乃非淨土,是名淨土。
這就像我們把淨土,分做禅定天.空居天與地居天。故禅定天者,當然是淨土;因爲都得見性開悟的人,才能去。而空居天,也算是淨土,因爲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至少得修福善,才能去也。
地居天,非淨土也:至于地居天,則非淨土也。因爲他們業,其實都還很重;故天龍八部,多還在惡道中。且地居天的壽命又短,所以即使稱名爲淨土,乃與真正的淨土,天淵之別爾!
標准愈低,龍蛇混雜,何爲淨土?有的人認爲標准訂得愈低,乃愈代表佛菩薩的慈悲。可是我的看法,卻不然。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明星學校,既錄取標准高,又學費貴。可是卻仍有人,雖擠破頭也要讀這些大學。因爲標准高,學費貴;既代表那邊師資好,也代表那邊能學得更專精。
而有些很爛的學校,根本不用考試,你拿報名表去,就錄取了。而這種學校,你願意去就讀嗎?通常不願意,除非……
所以標准愈低,就表示那地方的格調愈差;因爲如叁教九流都能去,那就龍蛇雜混,是非多端矣!這種情況我們又可用一種比喻:如果打禅七時,錄取的標准很低,以至于誰都可自由進出,則這種禅堂,你願意去嗎?還不如自個在家禅坐哩!
他力的異方便
對信心不足者的催化力:因此當我們看,從《阿彌陀經》到《觀無量壽佛經》的往生條件,節節降低時,卻不必高興。因爲前已說到:若就自己修行而言,乃要用高標准,而非低標准。
而菩薩在接引衆生時,有時爲了方便,而用低標准。因爲對某些信心不足者,如把標准訂得很高,則這些人便根本就不來了。故不只要把標准降低,還得強調他力才行。
然就算這些,都是爲了接引入門的異方便;則待進門後,難道還得一直維持低標准嗎?不!既入門後,則得逐漸去提升也。
他力,仍歸究于自力也:記得有一則故事:有位父親,乃有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卻不務正業,好吃懶做。所以碰到沒錢時,便得變賣家産。有一天,這父親病得快死了,而他們也只剩下最後一塊地,還沒有賣掉。
這父親想:待我死後,這兩個小子一定也很快把那塊地賣掉。而賣掉之後,必無依無靠也。于是父親拼命去想,用什麼方法才能叫他們不賣這塊地呢?最後他想出來了,乃勸告兒子說:「兒子啊!我告訴你們!早前我曾在這塊地裏,埋了一個罐子,內有黃金一百兩,所以你們不要隨便就把它賣掉了。」
話說完了,他便兩腳一伸,走了。于是兩個兒子,在如法安葬父親後,便天天拿鋤頭去挖,既東邊挖過來,更西邊掘過去。直到把土地都翻爛了,還是找不到那一百兩黃金。最後既土地都翻爛了,便將錯就錯地播種也。
結果竟爲這土地,實在是耕耘得太精細了,所以收成特別好。于是在收成後,去賣錢。而賣得的錢,恰好是一百兩金子。于是這兩個兒子,終于覺悟了:原來一百兩金子,就在這裏呀!最後他們終成爲非常勤奮的工作者。
在以上的故事中,如這父親一開始就即訓示他們說:「兒子啊!你好好去耕田,就可以得到一百兩金子!」則兒子,就會去耕田嗎?當不可能。而最後這兒子所得到的一百兩金子,究竟是父親給他們的呢?還是自己辛苦耕作所得的呢?其實,是兒子透過父親的善巧方便,才肯辛苦耕作,而終有所得。
從正知見中,予以確認:以上的故事,乃喻指淨土法門的善巧方便。故對信行人而言,是不能直接告訴他:好好去耕田,你就可以得到一百兩金子。而得先騙他:已有一百兩金子在等著你用,除非你自己來取?而欲取,乃須有什麼前方便之類……
所以我已申明在先:這淨土法門,乃是對學禅人而說的,而非對淨土行者說的。否則他們聽了,不是更努力去耕田,而是幹脆放棄也。
故他力的加持,乃是爲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努力爾,而非即可代替自力也。以上的說法,乃是從因果的道理而確認的。所以我們不能以一部經,不能從一句話,就認定佛法,乃如此如此。這以管窺天的結果,竟挂一而漏萬也。
故我們得從更多的經典裏,去看、去吸收、去消化統合,最後才能確認佛法的心要是什麼?而後,也才能從宏觀的視野中,而作更智慧的抉擇。
以上彌陀叁經,已簡單介紹過了。大致而言,我還是認定:西方不必是一個特定的場所,而往生西方之上品、中品、下品衆生,也不會相聚在同一處。以西方極樂世界,既是法身也;而法身,則無所不是、無所不在。至于不同品位的衆生,則隨業而各居于不同的道中,這乃是因果之本然爾。是以不必把《阿彌陀經》裏的境界,挪用于《觀無量壽佛經》也。
而禅行者,雖不持名,仍得往生淨土也。至于會往生于什麼淨土,則全看個人的功夫而定。真修行者,從因啓修;故會往生于什麼淨土,乃水到渠成爾,本就不必急于過問的。
下面再附帶提到兩部經典,即《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與《普賢行願品》,因爲有人把這兩部經,也當作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指引,而稱爲淨土五經。所以我們也順道討論: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關于《楞嚴經》,主要是從理會「如來密因」,而修證「真如心性」。所以于〈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
所謂『譬如二人,一人專忘,一專爲憶。』乃是指真心和妄識也。而『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即指參禅法門爾。至于『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乃謂從見性開悟而入無生忍的。至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既證真如心者,則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因此如把念佛,解釋爲持名。更用世間的人情世故,來解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便只能說:他根本不懂楞嚴爾。各位如對〈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有興趣者,詳細還是去看《楞嚴新粹》吧!
普賢行願品
關于普賢十大願,想各位都已知道了,乃從「禮敬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而在諸論典中,乃公認十大願是易行道;而易行道者,也是對信心不足者的異方便爾。
因此從讀誦.行持普賢十大願,到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可理解的。故于《普賢行願品》中,有:
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然從易行道的普賢十大願,所修的福德,竟能往生那個層次的淨土呢?殆不出地居天的淨土吧!因爲這還是以信願爲主哩!尤其牽涉到普賢菩薩的象征意義,更是如此也。
以上有關淨土法門,就講到這裏爲止,大致而言,我的淨土觀念,其實很單純:淨土唯在上方爾,而此「上方」,乃是「上求佛道」之方法也。故修行的知見愈正,證量愈高;則能往生的淨土層次,也就愈上也。
于是再從這種理論架構中,重新檢視有關淨土的經文,而得到以上的系統。然因時間的關系,所以沒辦法把每部經,都挑出來仔細研讀。故我建議各位,還得回頭把我所引用過的經典,重新看過。這才能得到更完整.更弘觀的視野。
以上淨土法門的部分,就講到這地方爲止,而下次我們將再談有關大小乘的定位問題。阿彌陀佛!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