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菩薩道到成佛
從菩薩道到成佛
大乘與小乘
成佛的定義
成佛的機緣
正見
示現成佛
大乘的異方便
大乘情結
大乘的起源
大衆部的興起
梵乘
護法諸天
希臘的影響
菩薩道
發菩提心
小結
從菩薩道到成佛
今天這題目的內容,有部分已在網路上,以〈羅漢菩薩與成佛〉發表過了。不過寫那一篇文章,乃是還在瑞芳閉關時;而目前的想法,有些已經不一樣了。各位如有興趣的話,可把今天所講的跟網路那篇,對照看看,便知其中的差異。
大乘與小乘
關于這題目,主要還是爲處理一個老問題,就是大乘與小乘的問題。這問題在中國佛教,似乎已經定論了:反正小乘就是不究竟的,故小乘唯有回小向大,才是正途。可是我經過不斷的思考與體驗後,看法卻與前述有很大的不同。
這非只是教理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學佛修行的終極目標:有人想:既打坐,就專心用方法就好了,幹嘛牽扯到什麼大乘小乘的問題。事實上,如這問題你不肯定,則恐怕就會讓你無法安心禅坐哩!因唯恐「自私鬼.焦芽敗種.自了漢」的稱呼,便會落到你身上來。
如更詳細地論,既學佛修行,便得抉擇發心.見地.法門與證量的不同。故從最初的發心,一直到整個學佛修行的最後目標,都會因爲我們對大乘與小乘的看法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這問題,對初學佛者而言,似乎並不那麼切要;但過一段時間後,碰到很多抉擇的時刻,這問題的厘清,就變得愈來愈重要了。
小乘乃求斷煩惱.了生死:首先我們用傳統的觀點來看,小乘與大乘的差異。傳統上認定,所謂小乘乃是發出離心,也就是唯求斷煩惱、了生死。既現世的生命,本質上就不可能圓滿。故修行的目的,唯求不受後有,永不再來這個世間受生。
大乘則爲成佛.度衆生.莊嚴佛土:至于大乘最後的目標,也講得很明確,而爲成佛.度衆生。甚至淨化娑婆世界,使成莊嚴佛土。
關于小乘的目標,乃比較容易理解。至于大乘的目標,其實裏面還有很多問題。首先即牽涉到,我們對于「成佛」的定義─即我們對于「成佛」,到底了解多少?
成佛的定義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信很多人于初開始學佛時,就已聽到這樣的定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成佛,首先當得去覺悟,不只自己能覺悟,且要能幫助他人覺悟。當這自覺或覺他的程度,能做到圓滿時,乃能成佛也。這個定義,很多人當已很熟悉。可是我們真明白了嗎?還是有一些未發現的問題呢?
福慧兩足:其次,又定義「佛爲兩足尊」。這兩足尊,最初只意指,爲人乃是兩足的動物。故人類中最尊貴.最尊崇者,即是佛也。而待大乘佛教興起之後,這兩足尊,才被解釋爲福慧圓滿的意思。
釋迦牟尼,圓滿了嗎?于是根據以上的定義,我們就來省思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看算是圓滿了嗎?當然就自覺而言,他是圓滿了;但是就覺他而言,卻也未必。
因爲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先于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後,才開始說法度衆生的。而不是:先度化衆生,待覺行圓滿後,才示現成佛的。而即使于成佛後,才說法度衆生;且這覺他之行,也沒有圓滿!事實上一直到佛涅槃之前,還是有很多人未受到度化。如果他當時就已覺行圓滿,則我們應早已解脫了。
故其在《遺教經》中,反是留下這句話:「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對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這就算覺行圓滿嗎?我想「圓滿」,應不只是如此爾。
所以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來看,他的覺行卻沒有圓滿。除非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皆已學佛.覺悟.解脫,否則覺他之行,不得謂爲圓滿也。
其次,從福慧兩足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之中,福德就圓滿了嗎?也不盡然。他還有好幾次,因過去的業報現行,而産生一些身心不調適的狀況。因此不管是從覺行圓滿,或福慧兩足的定義來看,釋迦牟尼佛都未圓滿也。
而如就圓滿的需求來看,則根本不可能圓滿的。因爲從緣起的觀念來審思,既一切法皆互相牽涉,則有一法不清淨,即意謂佛也未圓滿也。
所以若要待一切圓滿,才能成佛;便就根本不可能成佛了。這是第一點,我們對成佛的定義,其實是有很大瑕疵的。
成佛的機緣
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其次,在大乘經論裏,都說到一位衆生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成佛,乃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不管怎麼算?但對每位衆生而言,皆如此也。
若衆生同時發心,當同時成佛:于是如這說法確立的話,則衆生若同時發心,當同時成佛。而在經典上,也常說到:佛說法後,七萬二千天子同發菩提心。于是既這麼多衆生,同時發心;當于叁大阿僧祇劫後,同時成佛。
然同一佛國世界中,又不許有二佛同時出世:可是不管在原始佛教,還是大乘佛教裏,又有另一種說法:在同個大千世界裏,不可能有二佛同時出世。就像于一國土中,只有一個國王,而無兩個國王。于是這便與前述相矛盾了:既同時發心,當同時成佛;可是又不許兩位衆生同時成佛。
或曰:一在此方成佛,另在他方成佛。或有人說:既不能在同個世界裏,同時成佛;那就在不同的世界裏,同時成佛吧!如很多經典授記成佛時,都是指在很遙遠的他方成佛─那地方的衆生都不能成佛,而只待我們這世界的衆生去成佛嗎?
其次,既修行于此方,卻成佛于他方,也因果不相應吧!因此所謂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卻非這麼單純。
有曰:八地菩薩即能示現成佛。另外在大乘經論上,也說到:如已證得八地菩薩者,即能示現成佛。像《普門品》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身中,乃有: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但何以此土從釋迦佛涅槃後,至彌勒成佛五十七億年間,竟無佛示現呢?而在大乘經典裏,既有很多大菩薩,不只是八地、九地,而且是等覺、妙覺。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不都是等覺妙覺的菩薩嗎?何以不示現成佛呢?而必等到五十七億年後,再由彌勒菩薩來示現成佛!
是不慈悲,或因緣不具足呢?還是有一些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所以不能示現成佛呢?
所以即使每部大乘經典,都一再勸說:當發菩提心,當修菩薩道,就是爲了將來成佛。但既五十七億年間,不可能有你;也賢劫千佛名單裏,不會有你。你何不算算,到什麼時候,才輪到你成佛呢?
在大乘佛教裏,曾這樣公開質疑的,倒未聽過!一天到晚勸勉成佛,結果卻只是無限期的空頭支票爾!
正見
圓滿,不是終點之意:因此我們必須對「雲何成佛?」這個問題,重新檢討。如前定義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福慧圓滿」才能成佛。但圓滿,卻非終點之意。
很多人都會把一個工作做完了,便稱之爲「圓滿」。禅七七天結束了,不管有沒有開悟,皆是圓滿了。而佛七七天結束了,不管有沒有證得一心,皆是圓滿也。
反正事情能有個終結,便算圓滿了。所以每個人于下意識中,就是期待能有個最後的終結。我們修行,不管要修到什麼時候,但總會有終結的。于是乃爲已圓滿故,所以成終結;還是因企求終結,所以憧憬圓滿呢?
事實上,既生命是緣起的,而緣起即不可能有終結也。所以不管是爲已圓滿故,所以成終結;還是爲終結了,而稱之爲圓滿,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設想修行有個終點,且名爲成佛;而成佛時,便一切皆已圓滿了。卻只是一般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心有分別取舍,便不可能圓滿矣!因此若謂必圓滿,才能成佛。但從事相來看,乃不可能圓滿也。由是圓滿,乃是從「心法」上論的。何以故?若心不再分別.取舍,即是圓滿也。
而凡夫衆生,卻都是用分別取舍的心,來企求圓滿,故乃如緣木求魚,而終不可得。因此釋迦牟尼佛圓滿了嗎?既佛已斷除一切分別取舍之心,故那還有這個問題呢?所以既佛已圓滿了,也八地以上的菩薩,都圓滿了。
不以『自性見』,來意會圓滿:既凡夫俗子是從事相,來論圓滿;則這圓滿,其實是帶有「自性見」的意味。有一個終極目標,一個永恒的境界,可稱爲圓滿。這即是「自性見」也。故除非我們對于緣起的空義,能深入了解,否則要跳脫出自性見的樊牆,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諸法無我,誰來成佛呢?其次,叁法印中既已確認「諸法無我」,那還有誰來成佛呢?所以若以成佛爲修行的目標,即表示「我」見還在,故我可以成「佛」。
所以愈想成佛,即代表其我見愈固執。而如我見全去除後,便連這個問題都不存在矣!尤其衆生所謂的成佛,都是從「報身」去設想的;于是這不只我見昭昭若存,也身見梗梗如山哩!
因此,若無始以來的「我見與自性見」不徹底消除的話,連開悟解脫都談不上,更何況成佛呢?所以結論很明確:愈有心成佛者,便愈成不了佛也。對于這個結論,我們可在《法華經》中找到印證。
在〈化城喻品〉裏,乃說到「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事實上,這段文字有點瑕疵,其應是:「大通智勝菩薩,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于是大通智勝菩薩,便繼續安忍等待。「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猷不在前。」
爲什麼坐了那麼久,而佛法猶不在前呢?因爲愈有心成…
《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