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P2

  ..續本文上一頁佛,便愈成不了佛。這種情況就像禅宗所謂:不能將心待悟。你愈等著開悟,便愈不能開悟也。所以前之「破魔軍」者,頂多是破外魔,而未破內魔。而內魔者,即是想成佛之心也。

  

  所以,若以成佛爲訴求,而行菩薩道。其實不只不能成佛,連菩薩道都會變質的;因爲這乃是由「我見」而主導的。

  

  示現成佛

  既諸法無我,誰來示現呢?因此下面我們更得要來處理這個問題:既諸法無我,誰來示現成佛呢?我們過去的觀念,認爲有一位菩薩,他因衆緣成熟了,便示現成佛。這還是用「有我」的「分別心」去設想的。但若從諸法無我的道理去思惟,應該不是這個樣子。

  

  法界淨因緣成熟故,示現成佛:所謂法界因緣成熟,就像在中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必會有孔子─亦即思想的統合者,這樣的人物出現。他姓什麼倒不重要,但一定會有這樣的人物出現。這就像希臘的文明發展,到成熟的階段,也會有蘇格拉底的現世一般。

  

  同樣,從中國周朝的封建製度,發展到最後,也必然會産生大一統的帝國。完成這任務的人是誰呢?乃秦始皇。而這情況又像羅馬,也會産生像凱薩大帝這般的人物。

  

  同理,若法界中衆生的道心堅固,疑情濃烈,便會有衆生示現成佛。我們不需要從「個體化」的思想,去追問他最初如何發心?經過什麼曆程?而最後終能成佛也。

  

  法界本是一心,故只示現成一佛:于是既以法界淨因緣成熟故,示現成佛。則爲法界本來一心故,只示現成一佛。

  

  問:雲何法界本來一心呢?答:爲緣起無界限故,尤其既清淨心,乃是就「性」而言,當更只有一心。

  

  由是既法界唯一心爾,則于一心中,當只可能示現一佛,而不可能示現二佛。

  

  因此我們再回頭省思: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菩薩,爲什麼不示現成佛呢?乃爲法界淨因緣不具足故。那法界淨因緣,何時能具足呢?若衆生的善根成熟─亦即道心堅固,疑情濃烈,法界淨因緣乃能具足。

  

  于是爲舍利弗.目犍連等之善根淳熟故,感應得釋迦成佛:所以我們既可說是因釋迦牟尼成佛了,所以來度舍利弗、目犍連等衆生。反之,也可以說:爲舍利弗、目犍連、迦葉尊者等衆生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感應得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下降示現成佛。在緣起的世界裏,本來就是互相影響的,而非那個是主導的,那個是附從的。

  

  衆生的善根何時成熟?也是菩薩生生世世教化的結果。至于衆生的善根,何時成熟呢?既可以說是:菩薩生生世世教化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文明發展到那階段,自會有這種需求。

  

  關于從文明的發展,而對應有成佛的可能,這問題已于〈問世間,情爲何物之叁〉說明過了。現不反複,若有興趣者,可回頭再去參考那資料。

  

  若善根的衆生已度化了,佛又示現涅槃矣:以文明的演進,卻不像西方人所想象的,唯沿著直線繼續上升;而是像波浪一樣,當上升到極點後,便又開始下降矣!而下降之後,衆生的善根乃愈來愈差,故這時佛又示現涅槃也!

  

  所以我們不能用「個體化」的思想,去設想:有位菩薩,他成佛了,或示現涅槃了。而當從整個法界的衆因緣去考量。

  

  譬如雲起雲散.本無來處與去處:我因爲住山的關系,常有很多機會看雲─雲未必是從遠方飄來的。通常于朝陽下,慢慢將地面的露水蒸發了;當蒸發到天空,到某程度後,便凝聚成雲。故有一朵朵的雲,呈現在蔚藍的天空中。而這些雲,如天氣好,便可繼續上升擴大,最後又消失而化成水藍色的天空。其從聚到散,約幾小時的時間。所以雲從那裏來?雲往何處去?其實它沒有來,也沒有去。只是因緣成熟了,它就出現也;因緣分散了,它又消失矣!

  

  同理,佛的示現亦然。所以我們不必指望:我要很努力去修行,以待叁大阿僧祇劫後能成佛。以這還脫不出「我見、自性見」的思考模式。

  

  所以在《圓覺經》裏,有一段經文:「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既脫不出「我見、自性見」的思考模式,這便是「以輪回心,生輪回見」,而根本不可能證入如來寂滅大海的。所以一切衆生,先別奢想成佛,還是先斷無始輪回的根本,再說吧!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因此從究竟了義來看,心想成佛,就已是顛倒了;那堪更問:何時成佛?連問題都問錯了!還能有什麼答案呢?所以謂:叁大阿僧祇劫後成佛,也只是大乘的異方便吧!

  

  大乘的異方便

  因此講到這裏,我們只能說:以『成佛』爲目標,而誘導衆生來行菩薩道,只算是大乘的「異方便」爾。如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因爲那位學佛者,不想成佛呢?

  

  對學佛者,是否都想成佛的問題?倒讓我聯想到一個公案:

  

  洞山謂雲居道膺禅師曰:「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師曰:「若是思大,佛亦不作。」山然之。卻未必每個學佛者,都想成佛也。

  

  問:這異方便的最後目標,是生死煩惱的解脫嗎?

  

  答雲:以後期大乘之不斷诋毀阿羅漢爲焦芽敗種來看,其最後目標卻不在解脫也。

  

  如果這異方便最後的目標,也是爲了讓衆生能斷煩惱、了生死,這還不失爲善巧方便。但我認爲大乘的異方便,卻不是單純地爲了「斷煩惱、了生死」而已!

  

  我們看大乘佛教的發展,在早期時對于阿羅漢,還是相當地尊重;而後愈發展,就愈貶損阿羅漢。到最後,乃如《維摩诘經》說的:

  

  誠如所言,塵勞之俦,爲如來種。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複,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甯可犯五無間罪而入地獄,也不要變成阿羅漢。這對阿羅漢還不夠诋毀汙蔑呢?故言下之意,乃謂它最後的目標,其實不在解脫也。

  

  問:既成佛不可得,解脫無所求,何以爲大『乘』呢?所謂「乘」,乃謂能到彼岸也。而大乘,究竟欲達那個岸呢?

  

  大乘情結

  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在中國佛教的系統中,卻少有人能作正面的省思。爲什麼?

  

  北傳的子孫,能避免于中國情結和大乘情結者,乃鳳毛麟角也:因爲我們都認爲既是北傳佛教的子孫,當就應頂禮、膜拜大乘佛教。故認爲既中國佛教才是最好的;也大乘佛教才是最究竟者。

  

  所以今天要論真正的佛法,首先得避免于中國情結與大乘情結。以北傳佛教,其實是經過中亞細亞,才傳到中國來的。而中亞細亞那一帶,因是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以生活不安定,故不可能發展出很精致的文化。

  

  所以佛法必須作了相當程度的調整,才能適應于遊牧民族。故再傳到中國的佛教,已不是道地的原始佛教。因此除非我們能夠避開中國情結和大乘情結,否則沒辦法去探討真正的佛法是什麼?

  

  雖從大乘入門,但修行體驗,卻更相應于原始佛教:對于這一點,我乃能有比較深的體會。既在中國學佛,多是從大乘佛教入門的。但是在我多次的修行體驗中,卻更相應于原始佛教的風格。

  

  于是因于我對原始佛教的了解,以及在修行上的體驗,對大乘便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下面首先來探究大乘的起源:

  

  大乘的起源

  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發展而來

  

  首先它是源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延伸而繼續發揚光大。釋迦牟尼佛說法乃是應機說法,今天碰到什麼因緣,就講什麼法;而不像哲學家,先建立好一個架構,然後順著架構慢慢鋪演。因此雖說法四十余年,一般人卻看不到佛法的全體。

  

  而等他涅槃之後,所說的法才慢慢結集,成佛教經典。而後更由專精的論師,來作歸納與統合,故能一覽佛教的全體。然又因每位論師統合的結論不同,故形成部派佛教也。

  

  于是再由部派佛教,更分析、統合,最後終能開展出大乘佛法。因此雖大乘佛法的根本還是在原始佛教,但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既分析得更精辟,也架構得更宏偉。

  

  目前學術界通稱大乘有叁學:首先是般若中觀學,其次是瑜伽唯識學,第叁乃真如心性學。這叁種學說,雖非大乘所獨有的,但在大乘中,乃能發揮得更宏偉精湛。因此這一部分的大乘佛法,我們還是不能不予以崇敬贊歎。

  

  大衆部的興起

  其次,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過程中,初先分成上座部與大衆部,而兩派因道風不同,故有一些爭議:

  

  重律與重法之诤:如傳統上說,上座部乃比較重視持律,而大衆部比較重視法義。而兩者之中,重律的道風,當然是比較簡單;因爲律文乃是很明確的。

  

  而重法的道風,就沒那麼單純了!此爲除非已在修行上,曾有比較深刻的體驗;否則但憑思惟,卻未必能掌握到解脫的心要。而如只注重思惟.理解,便很容易産生一種弊端:就是眼高手低,腳跟不著地。就像大乘許多經論都說「本來成佛」,結果聽了老半天,還是凡夫一個,因爲根本沒有實證的功夫啊!

  

  所以如未解行並重,且有真正的體驗;而只是從義理去會意,這光說不練,其實還不足稱之爲「重法」也。

  

  保守與新進之間:既上座部因爲重律,所以比較保守;而大衆部因爲重法,所以比較新進。其實,保守不一定就是錯的;而新進,也未必更高明。主要在于法…

《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