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

  从菩萨道到成佛

  

  从菩萨道到成佛

  大乘与小乘

  成佛的定义

  成佛的机缘

  正见

  示现成佛

  大乘的异方便

  大乘情结

   大乘的起源

  大众部的兴起

  梵乘

  护法诸天

  希腊的影响

  菩萨道

  发菩提心

  小结

  

  

  从菩萨道到成佛

  今天这题目的内容,有部分已在网路上,以〈罗汉菩萨与成佛〉发表过了。不过写那一篇文章,乃是还在瑞芳闭关时;而目前的想法,有些已经不一样了。各位如有兴趣的话,可把今天所讲的跟网路那篇,对照看看,便知其中的差异。

  

  大乘与小乘

  关于这题目,主要还是为处理一个老问题,就是大乘与小乘的问题。这问题在中国佛教,似乎已经定论了:反正小乘就是不究竟的,故小乘唯有回小向大,才是正途。可是我经过不断的思考与体验后,看法却与前述有很大的不同。

  

  这非只是教理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学佛修行的终极目标:有人想:既打坐,就专心用方法就好了,干嘛牵扯到什么大乘小乘的问题。事实上,如这问题你不肯定,则恐怕就会让你无法安心禅坐哩!因唯恐「自私鬼.焦芽败种.自了汉」的称呼,便会落到你身上来。

  

  如更详细地论,既学佛修行,便得抉择发心.见地.法门与证量的不同。故从最初的发心,一直到整个学佛修行的最后目标,都会因为我们对大乘与小乘的看法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这问题,对初学佛者而言,似乎并不那么切要;但过一段时间后,碰到很多抉择的时刻,这问题的厘清,就变得愈来愈重要了。

  

  小乘乃求断烦恼.了生死:首先我们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小乘与大乘的差异。传统上认定,所谓小乘乃是发出离心,也就是唯求断烦恼、了生死。既现世的生命,本质上就不可能圆满。故修行的目的,唯求不受后有,永不再来这个世间受生。

  

  大乘则为成佛.度众生.庄严佛土:至于大乘最后的目标,也讲得很明确,而为成佛.度众生。甚至净化娑婆世界,使成庄严佛土。

  

  关于小乘的目标,乃比较容易理解。至于大乘的目标,其实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即牵涉到,我们对于「成佛」的定义─即我们对于「成佛」,到底了解多少?

  

  成佛的定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相信很多人于初开始学佛时,就已听到这样的定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要成佛,首先当得去觉悟,不只自己能觉悟,且要能帮助他人觉悟。当这自觉或觉他的程度,能做到圆满时,乃能成佛也。这个定义,很多人当已很熟悉。可是我们真明白了吗?还是有一些未发现的问题呢?

  

  福慧两足:其次,又定义「佛为两足尊」。这两足尊,最初只意指,为人乃是两足的动物。故人类中最尊贵.最尊崇者,即是佛也。而待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这两足尊,才被解释为福慧圆满的意思。

  

  释迦牟尼,圆满了吗?于是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就来省思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看算是圆满了吗?当然就自觉而言,他是圆满了;但是就觉他而言,却也未必。

  

  因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先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才开始说法度众生的。而不是:先度化众生,待觉行圆满后,才示现成佛的。而即使于成佛后,才说法度众生;且这觉他之行,也没有圆满!事实上一直到佛涅槃之前,还是有很多人未受到度化。如果他当时就已觉行圆满,则我们应早已解脱了。

  

  故其在《遗教经》中,反是留下这句话:「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对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这就算觉行圆满吗?我想「圆满」,应不只是如此尔。

  

  所以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的觉行却没有圆满。除非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皆已学佛.觉悟.解脱,否则觉他之行,不得谓为圆满也。

  

  其次,从福慧两足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之中,福德就圆满了吗?也不尽然。他还有好几次,因过去的业报现行,而产生一些身心不调适的状况。因此不管是从觉行圆满,或福慧两足的定义来看,释迦牟尼佛都未圆满也。

  

  而如就圆满的需求来看,则根本不可能圆满的。因为从缘起的观念来审思,既一切法皆互相牵涉,则有一法不清净,即意谓佛也未圆满也。

  

  所以若要待一切圆满,才能成佛;便就根本不可能成佛了。这是第一点,我们对成佛的定义,其实是有很大瑕疵的。

  

  成佛的机缘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其次,在大乘经论里,都说到一位众生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成佛,乃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不管怎么算?但对每位众生而言,皆如此也。

  

  若众生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于是如这说法确立的话,则众生若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而在经典上,也常说到:佛说法后,七万二千天子同发菩提心。于是既这么多众生,同时发心;当于三大阿僧祇劫后,同时成佛。

  

  然同一佛国世界中,又不许有二佛同时出世:可是不管在原始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里,又有另一种说法:在同个大千世界里,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出世。就像于一国土中,只有一个国王,而无两个国王。于是这便与前述相矛盾了:既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可是又不许两位众生同时成佛。

  

  或曰:一在此方成佛,另在他方成佛。或有人说:既不能在同个世界里,同时成佛;那就在不同的世界里,同时成佛吧!如很多经典授记成佛时,都是指在很遥远的他方成佛─那地方的众生都不能成佛,而只待我们这世界的众生去成佛吗?

  

  其次,既修行于此方,却成佛于他方,也因果不相应吧!因此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却非这么单纯。

  

  有曰:八地菩萨即能示现成佛。另外在大乘经论上,也说到:如已证得八地菩萨者,即能示现成佛。像《普门品》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中,乃有: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但何以此土从释迦佛涅槃后,至弥勒成佛五十七亿年间,竟无佛示现呢?而在大乘经典里,既有很多大菩萨,不只是八地、九地,而且是等觉、妙觉。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不都是等觉妙觉的菩萨吗?何以不示现成佛呢?而必等到五十七亿年后,再由弥勒菩萨来示现成佛!

  

  是不慈悲,或因缘不具足呢?还是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所以不能示现成佛呢?

  

  所以即使每部大乘经典,都一再劝说:当发菩提心,当修菩萨道,就是为了将来成佛。但既五十七亿年间,不可能有你;也贤劫千佛名单里,不会有你。你何不算算,到什么时候,才轮到你成佛呢?

  

  在大乘佛教里,曾这样公开质疑的,倒未听过!一天到晚劝勉成佛,结果却只是无限期的空头支票尔!

  

  正见

  圆满,不是终点之意:因此我们必须对「云何成佛?」这个问题,重新检讨。如前定义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福慧圆满」才能成佛。但圆满,却非终点之意。

  

  很多人都会把一个工作做完了,便称之为「圆满」。禅七七天结束了,不管有没有开悟,皆是圆满了。而佛七七天结束了,不管有没有证得一心,皆是圆满也。

  

  反正事情能有个终结,便算圆满了。所以每个人于下意识中,就是期待能有个最后的终结。我们修行,不管要修到什么时候,但总会有终结的。于是乃为已圆满故,所以成终结;还是因企求终结,所以憧憬圆满呢?

  

  事实上,既生命是缘起的,而缘起即不可能有终结也。所以不管是为已圆满故,所以成终结;还是为终结了,而称之为圆满,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设想修行有个终点,且名为成佛;而成佛时,便一切皆已圆满了。却只是一般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心有分别取舍,便不可能圆满矣!因此若谓必圆满,才能成佛。但从事相来看,乃不可能圆满也。由是圆满,乃是从「心法」上论的。何以故?若心不再分别.取舍,即是圆满也。

  

  而凡夫众生,却都是用分别取舍的心,来企求圆满,故乃如缘木求鱼,而终不可得。因此释迦牟尼佛圆满了吗?既佛已断除一切分别取舍之心,故那还有这个问题呢?所以既佛已圆满了,也八地以上的菩萨,都圆满了。

  

  不以『自性见』,来意会圆满:既凡夫俗子是从事相,来论圆满;则这圆满,其实是带有「自性见」的意味。有一个终极目标,一个永恒的境界,可称为圆满。这即是「自性见」也。故除非我们对于缘起的空义,能深入了解,否则要跳脱出自性见的樊墙,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诸法无我,谁来成佛呢?其次,三法印中既已确认「诸法无我」,那还有谁来成佛呢?所以若以成佛为修行的目标,即表示「我」见还在,故我可以成「佛」。

  

  所以愈想成佛,即代表其我见愈固执。而如我见全去除后,便连这个问题都不存在矣!尤其众生所谓的成佛,都是从「报身」去设想的;于是这不只我见昭昭若存,也身见梗梗如山哩!

  

  因此,若无始以来的「我见与自性见」不彻底消除的话,连开悟解脱都谈不上,更何况成佛呢?所以结论很明确:愈有心成佛者,便愈成不了佛也。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在《法华经》中找到印证。

  

  在〈化城喻品〉里,乃说到「大通智胜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事实上,这段文字有点瑕疵,其应是:「大通智胜菩萨,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于是大通智胜菩萨,便继续安忍等待。「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猷不在前。」

  

  为什么坐了那么久,而佛法犹不在前呢?因为愈有心成…

《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