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道德規範。其次,「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則是學佛者,基本的行持。最後,「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雖提到讀誦大乘,卻未說必深入了解,甚至行持體證。所以就這叁個條件而言,卻又比《無量壽佛經》低很多矣!
落日觀
《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爲「十六觀經」;乃爲若行持十六種觀法,即得往生于無量壽佛的世界中。其首先有落日觀:
正坐西向,谛觀于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爲日想,名曰初觀。
修落日觀時,乃要面對西方─即太陽欲落下的方向。其實,在四季中,太陽落下的方向,略有不同;夏日偏北,而冬日偏南。故此西方,乃是就太陽落下的方向而言。
于是初從外觀落日,到時時刻刻能把落日的景觀,攝入心中。以致不管開眼.閉眼,白天.夜晚,甚至睡覺.作夢,都能懸念不移,這稱爲落日觀。
西方是果位之意,不必著相而求也:然上次已說過了,這落日或西方,乃是指心理的方位,故就不用執著于事相的西方吧!在我印象中,禅宗的公案裏,因見日出景象而開悟的有,因見落日景象而開悟的卻無。所以不必執咫尺而遠千裏也。
也非太陽神的附會:雖有些學者,從宗教學的角度乃說:阿彌陀佛之所以爲「無量光」者?乃爲阿彌陀佛,即是太陽神的附會爾。然信奉太陽神者,竟有誰去修落日觀呢?他們心中的太陽,當是威光赫赫,光芒萬丈的,怎會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落日余晖呢?因此認阿彌陀佛爲太陽神者,反才是他們的穿鑿附會哩!
至少我們把阿彌陀佛喻指爲法身佛,在佛法上乃是提升也。而你把阿彌陀佛講成太陽神,卻是屈降也。所以當時時刻刻,提起「上求佛道」的意願;這才是真正的「落日觀」。
樹想
在十六觀裏,其第四觀,稱爲樹想。以下有一段經文,能使我們對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得進一步的認識。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
這能「映現叁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國,一切佛事,皆于中現」的大光明,是什麼呢?當是指我們心中的光明。如果心量廣大,無所不涵;則一切世界,不出心外也。
乃寓有『法身』之意:故這心,即是大乘佛法所謂的真如心,或法界心。因此于這經文裏,即已暗示了: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法身」也。
像想
下面再看第八觀─像想: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這裏講得更直接了,諸佛如來─當包括阿彌陀佛,乃是法界身,而非報身也。所以當從法界身之理,得相應于佛。而法界身者,其實又對應于衆生的真如心。
所謂「心想」,即是心相也;心上有相,故稱爲想。然這想,卻非雜思妄想;而是如澄清平靜的湖面,故一切山河大地,皆影現其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諸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卻不必向外去看。以當我們的心,能與佛相應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甚至從法身中,而千百億化身,亦皆是心相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
故是從法界心,或真如心,而成佛的。「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既諸佛是從證得真如心,而成就正遍知的;故我們還是從一心參究,去覺悟佛性,或契會佛心吧!
九品往生
在《十六觀經》裏,最後九觀爲「九品往生」,所以我們接著再看:
上品上生
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
這也牽涉到我們對「至誠心與深心」的判定。如一般人都覺得自己已很至誠了;可是一碰到逆境或幹擾,便又矛盾起來。所以欲發「至誠心與深心」,其實也不容易哩!。
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叁個條件看起來並不算高,因爲只謂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而讀誦與了解,了解與實證,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彌陀叁經裏,以《觀無量壽佛經》所訂的往生條件最低。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在這裏卻謂雖不用讀誦,但得善解義趣,尤其是第一義。這應比前之上品上生,還難吧!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這對于大乘,卻只具信願即可。如果我們把信、解、行、證四個層次,來對照于上品叁生。則:下生─對大乘徒有信願;中生─除信願外,還要能善解義趣;至于上生─除善解義趣外,還得行證。
以既是上生者,條件當更高也,所以只謂「讀誦大乘」,應是不夠的。至于行證者,即見性.開悟.證果也。因此上品上生,乃對應于禅定天的境界。至于中生和下生,卻還不到禅定天的層次哩!但至少,是建立在對大乘具信願的基礎上。下面,再看中品:
中品上生
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這中品的品位,略相當于空居天的層次。所以乃從持戒.慈善而修福德。但在這裏,卻未強調布施也。
中品中生
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前之上生,乃終身持戒;而中生者,只一日一夜持。所以這標准又比空居天,低很多矣!
而在前之上生中,竟未提具足戒;而此中生中,才提具足戒。似乎有點顛倒。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我覺得這一段經文,蠻有問題的。因爲即使于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莊嚴,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但聞此事已,尋即命終。這不表示:對于阿彌陀佛的慈悲與極樂國土的莊嚴,他都相信了;尤其能從相信後,更以至誠心,而願生彼國?這卻交待得不明不白。
因爲在淨土法門中,所最重視者,乃是信願。故無信願,當不得往生。這不管那一品,都一樣也。
中品,大致是以人天的福業爲基礎,而往生極樂淨土的:至于人天的福業,不外乎布施、持戒、慈善等。
內凡與外凡的差別:而修福業者,又有內凡跟外凡的差別。所謂外凡,即是最初未學佛的人,而待臨命終時,卻因善知識的開示,而産生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故從發願,而得往生。
而內凡者,即很早就皈依叁寶.修學佛法。但爲未開悟、證果,而稱爲凡位。因此中品叁生中,既包括內凡,也包括外凡。而內凡的品位,當會稍高一些,而爲中品的上生與中生。至于外凡,唯屬于下生爾。
下品上生
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于下品者,連信願都不必提了。雖造諸惡業,卻于命欲終時,只聽到大乘經題的名字,就能除去千劫極重惡業。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而我們辛苦盤腿地打禅七,卻不知道能除什麼業障呢?
「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念完了,即代表他已具往生西方淨土的信願嗎?還值得懷疑!
因此在下品的叁生裏,其實只是濫方便。把標准訂得太濫,反將讓人失卻信心的?
下品中生
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常說:所謂超度,不在于念什麼經?而在于亡者聽了,能信受多少?故純以誦經.說法,皆無法超度人的。因爲即使你說了一大堆,而他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則你等于白說了。
故我不認爲經典本身,就有超度別人的力量。而在下品裏,乃再叁贊歎:只要聽聞已,就能除去八十億劫生死大罪。這是爲安慰信行人而說的吧!否則對法行人而言,卻是信口胡說而已!
下品下生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話「汝若不能念彼佛者」,這念,乃是心念,而非口念。以心相應,系念于此,故稱爲念。
但是心欲系念于佛,乃須身心安定,心才能念。現既苦不堪言,所以只能用嘴巴念;因爲念者,較粗故。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爲妄想太多無法念佛,故只好叫他大聲念佛。這是沒有辦法的異方便,而非常道也。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下生的信願,還說得完整一…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