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P2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何谓「乃至十念」?若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因此而有信愿之念;且此念,念念相续,乃至于十念。则这十念,却非十「念」也。而很多人乃将之解释为:念佛名号,乃至十声。

  

  于是若无信愿,而徒口念;像鹦鹉学语般地,念满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吗?应该不是这个样子。既是「至心信乐」,即表示从心中产生一种很强的意愿,要往生到这个国度。而这意愿,当得一次、又一次的提携.熏习,才能印象深刻,以至于烙入八识心田中。所以这十念,乃是谓信愿非常坚固之意。否则有时候想到,有时候不想去;而待临命终时,到底想不想去呢?却还不知道哩!故从至心信乐,以至于坚决不移,才能往生无量寿佛的世界也。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既五逆,又诽谤正法者,才不能去。或既五逆,也诽谤正法者,都不能去呢?

  

  若谓:如诽谤正法者,即不能去!那真要完全不诽谤正法,其实就没这么简单。因为如对较高层次的佛法,因不懂而误解,岂非也是另一种诽谤呢?有谓小乘之人,听到空义,心如刀割;这就难免会诽谤了。所以有时,甚至自己是否诽谤正法,却还不清楚哩!故如谓: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则去不得者,将会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第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繞,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里就已很明确地说到:要发菩提心。而这「修诸功德」,既可解释得很高,也可解释得很低。高者如梁武帝见达摩祖师的故事: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就学禅者而言,虽布施、持戒,却不是功德也。那什么才是功德呢?唯见性、解脱,才有功德也。因此从发菩提心,到修诸功德;这条道路还是蛮遥远的。并不等于发菩提心,即是修诸功德也。

  

  所以如从高标准来看,则「具足十念.修诸功德」,却不是那么容易,非想去就能去也。下面再看第廿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这「殖诸德本」的德,是福德,还是功德呢?如果是福德,则不外乎布施、持戒、禅定、念佛、念法、念僧。而如是功德者,乃必见性.开悟.解脱者。故如用前所述的高标准来衡量,却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上之三愿,便非如一般人解释的:只要你想去,阿弥陀佛就一定会让你去。事实上,即使就「至心信乐,至心发愿」,便不容易矣!因为一般人的心思,根本从未统一过,故有时候想去,有时候不想去,时时刻刻在矛盾里打转。故很多天天求往生西方者,如真临命终时,却还有很多割舍不下的哩!

  

  因此如对自己的心念,因返照能力不足,就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乃至心信乐,唯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其实如未经禅修的训练,而使我们对动心起念的返照能力强一些;则对自己的心,真在想什么?甚至其间有多少矛盾?恐怕都没办法去察觉,更何况去对治消除!

  

  因此这三个愿,很多人把它说得很轻松容易,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接引众生哩!但我的看法,还宁可保守一点。

  

  三辈

  下面,于《无量寿佛经》乃更说到:有三辈的众生,能够往生净土。这三辈的分法,是否与《观无量寿佛经》的三品相当呢?各位可去对照一下。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也提到当「发菩提心」。其次有「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从事相上来看,即是当剃度出家也。而如从心法来说,即是放下世缘而专心修行也。至于「修诸功德」,还如前说:若就高标准而论,乃要见性开悟也。

  

  如我们把上中下三辈,对应于禅定天.空居天.地居天的三个层次;则上辈者,乃须见性.开悟.证果,才能往生也。其次再看,中辈者: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乃属于布施、持戒的范围。故此中辈者,可相当于空居天的层次,即从修十善道、具福德,而能往生净土也。最后,再看其下辈者: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以下辈者,既福德未修,更智慧不开;故只能因信愿而往生。但此信愿,还是得从「发无上菩提之心」而有的。从发菩提心,然后一向专意,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这「十念」,已如前说,非十念也。而是从至心信乐,以至于念念相续,而能专念无杂也。

  

  学过数息法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妄念一多,连欲从一数到十,都不容易哩!所以「一向专意,乃至十念」,还得有些禅定的功夫哩!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这乃与前所谓的「不诽谤正法」,有相通处也。故若闻深法,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要欢喜信乐,而不产生疑惑,更不能横生谤诽。

  

  以此修学的至诚心,而愿往生到净土里,更去参学。所以下辈者,乃与地居天的层次,可相当也。

  

  五痛五烧

  在《无量寿佛经》后,又有一段经文:

  

  佛告弥勒: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

  

  我觉得这一段经文很有问题,好象是从其它经典中,移植过来的。以在《无量寿佛经》之初,佛都一直在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而到此却文风一变,开始大骂娑婆世界的众生,性情顽劣,业障深重。前后格调,完全不一样。我蛮怀疑,这段经文是从其它经文中,转抄过来的;而且这一段经文,却像中国人写的,而非从印度翻译过来者。

  

  下面还有一段,也是很奇怪:「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本在《无量寿佛经》之初,乃是鼓励娑婆世界的众生,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结果在此,却说:无量寿佛的世界,要修法也不容易,因要修布施,没得好布施;要持戒,也没得好持戒。所以如能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用功一日一夜,却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也。

  

  这意思是叫我们不要去了吗?却与前之经文,相矛盾也。所以这也是移花接木而空降于此的。各位,回头再看这一部经典,便能发现其不协调处也。

  

  胎生

  下面又有: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却未有胎生的问题。在所述上中下的三辈里,也都没提到胎生的问题。而在经文将结束前,却又扯出胎生的问题,说什么因对大乘佛法,不具信心故,而成为胎生。

  

  既胎生只是被幽禁在宫殿里,而不能出来;则何以就见不到佛,听不到法呢?在《阿弥陀经》中不是谓: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既极乐世界,风吹鸟鸣,都是在说法,怎么又会听不到佛法呢?因此这些说法,其实并不统一,却有点像信口雌黄般地。如果我们再对照《观无量寿佛经》于下品的莲宫中,一待不是五百岁,而是好几大劫呢?故这些经文,对信行人还说得过去,对法行人就得重新架构了。

  

  小结之二

  现在我们把佛告弥勒的那段经文,暂不去管它;故有关胎生的问题,也暂时搁下。大致来说,所谓三辈众生,上辈乃相当于禅定天的层次,因为必对大乘的智慧能够深入了解,而修诸功德,才能往生也。至于中辈,则相当于空居天的层次,因为还得修人天善法,如布施.持戒等。最后下辈,乃地居天的层次,唯从发菩提心而备往生西方的信愿也。

  

  于是若有胎生者,则:其胎生者,所处宫殿,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这胎生的资生受用,乃如忉利天,岂非证明它是地居天的层次呢?

  

  因此弥陀三经中,以《阿弥陀经》的层次最高。而在《无量寿佛经》时,层次便降低矣!即使谓有禅定天的层次,可是却讲得很含糊,因为它总是用「修诸功德」的一句话,带过去,而不曾把标准订得很明确。这是为所将接引的众生,品位不同故!

  

  观无量寿佛经

  下面我们再来看《观无量寿佛经》。在这部经里,首先讲到: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三福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乃是共世间…

《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