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何謂「乃至十念」?若從「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因此而有信願之念;且此念,念念相續,乃至于十念。則這十念,卻非十「念」也。而很多人乃將之解釋爲:念佛名號,乃至十聲。

  

  于是若無信願,而徒口念;像鹦鹉學語般地,念滿十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嗎?應該不是這個樣子。既是「至心信樂」,即表示從心中産生一種很強的意願,要往生到這個國度。而這意願,當得一次、又一次的提攜.熏習,才能印象深刻,以至于烙入八識心田中。所以這十念,乃是謂信願非常堅固之意。否則有時候想到,有時候不想去;而待臨命終時,到底想不想去呢?卻還不知道哩!故從至心信樂,以至于堅決不移,才能往生無量壽佛的世界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既五逆,又誹謗正法者,才不能去。或既五逆,也誹謗正法者,都不能去呢?

  

  若謂:如誹謗正法者,即不能去!那真要完全不誹謗正法,其實就沒這麼簡單。因爲如對較高層次的佛法,因不懂而誤解,豈非也是另一種誹謗呢?有謂小乘之人,聽到空義,心如刀割;這就難免會誹謗了。所以有時,甚至自己是否誹謗正法,卻還不清楚哩!故如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則去不得者,將會很多很多!下面我們再看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裏就已很明確地說到:要發菩提心。而這「修諸功德」,既可解釋得很高,也可解釋得很低。高者如梁武帝見達摩祖師的故事: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就學禅者而言,雖布施、持戒,卻不是功德也。那什麼才是功德呢?唯見性、解脫,才有功德也。因此從發菩提心,到修諸功德;這條道路還是蠻遙遠的。並不等于發菩提心,即是修諸功德也。

  

  所以如從高標准來看,則「具足十念.修諸功德」,卻不是那麼容易,非想去就能去也。下面再看第廿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殖諸德本」的德,是福德,還是功德呢?如果是福德,則不外乎布施、持戒、禅定、念佛、念法、念僧。而如是功德者,乃必見性.開悟.解脫者。故如用前所述的高標准來衡量,卻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上之叁願,便非如一般人解釋的:只要你想去,阿彌陀佛就一定會讓你去。事實上,即使就「至心信樂,至心發願」,便不容易矣!因爲一般人的心思,根本從未統一過,故有時候想去,有時候不想去,時時刻刻在矛盾裏打轉。故很多天天求往生西方者,如真臨命終時,卻還有很多割舍不下的哩!

  

  因此如對自己的心念,因返照能力不足,就一廂情願地認定:我乃至心信樂,唯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其實如未經禅修的訓練,而使我們對動心起念的返照能力強一些;則對自己的心,真在想什麼?甚至其間有多少矛盾?恐怕都沒辦法去察覺,更何況去對治消除!

  

  因此這叁個願,很多人把它說得很輕松容易,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衆生哩!但我的看法,還甯可保守一點。

  

  叁輩

  下面,于《無量壽佛經》乃更說到:有叁輩的衆生,能夠往生淨土。這叁輩的分法,是否與《觀無量壽佛經》的叁品相當呢?各位可去對照一下。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也提到當「發菩提心」。其次有「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從事相上來看,即是當剃度出家也。而如從心法來說,即是放下世緣而專心修行也。至于「修諸功德」,還如前說:若就高標准而論,乃要見性開悟也。

  

  如我們把上中下叁輩,對應于禅定天.空居天.地居天的叁個層次;則上輩者,乃須見性.開悟.證果,才能往生也。其次再看,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這「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乃屬于布施、持戒的範圍。故此中輩者,可相當于空居天的層次,即從修十善道、具福德,而能往生淨土也。最後,再看其下輩者: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以下輩者,既福德未修,更智慧不開;故只能因信願而往生。但此信願,還是得從「發無上菩提之心」而有的。從發菩提心,然後一向專意,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這「十念」,已如前說,非十念也。而是從至心信樂,以至于念念相續,而能專念無雜也。

  

  學過數息法的人都知道,有時候妄念一多,連欲從一數到十,都不容易哩!所以「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還得有些禅定的功夫哩!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乃與前所謂的「不誹謗正法」,有相通處也。故若聞深法,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要歡喜信樂,而不産生疑惑,更不能橫生謗誹。

  

  以此修學的至誠心,而願往生到淨土裏,更去參學。所以下輩者,乃與地居天的層次,可相當也。

  

  五痛五燒

  在《無量壽佛經》後,又有一段經文:

  

  佛告彌勒:今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爲最劇苦。

  

  我覺得這一段經文很有問題,好象是從其它經典中,移植過來的。以在《無量壽佛經》之初,佛都一直在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而到此卻文風一變,開始大罵娑婆世界的衆生,性情頑劣,業障深重。前後格調,完全不一樣。我蠻懷疑,這段經文是從其它經文中,轉抄過來的;而且這一段經文,卻像中國人寫的,而非從印度翻譯過來者。

  

  下面還有一段,也是很奇怪:「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本在《無量壽佛經》之初,乃是鼓勵娑婆世界的衆生,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結果在此,卻說:無量壽佛的世界,要修法也不容易,因要修布施,沒得好布施;要持戒,也沒得好持戒。所以如能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用功一日一夜,卻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也。

  

  這意思是叫我們不要去了嗎?卻與前之經文,相矛盾也。所以這也是移花接木而空降于此的。各位,回頭再看這一部經典,便能發現其不協調處也。

  

  胎生

  下面又有: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

  

  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裏,卻未有胎生的問題。在所述上中下的叁輩裏,也都沒提到胎生的問題。而在經文將結束前,卻又扯出胎生的問題,說什麼因對大乘佛法,不具信心故,而成爲胎生。

  

  既胎生只是被幽禁在宮殿裏,而不能出來;則何以就見不到佛,聽不到法呢?在《阿彌陀經》中不是謂: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既極樂世界,風吹鳥鳴,都是在說法,怎麼又會聽不到佛法呢?因此這些說法,其實並不統一,卻有點像信口雌黃般地。如果我們再對照《觀無量壽佛經》于下品的蓮宮中,一待不是五百歲,而是好幾大劫呢?故這些經文,對信行人還說得過去,對法行人就得重新架構了。

  

  小結之二

  現在我們把佛告彌勒的那段經文,暫不去管它;故有關胎生的問題,也暫時擱下。大致來說,所謂叁輩衆生,上輩乃相當于禅定天的層次,因爲必對大乘的智慧能夠深入了解,而修諸功德,才能往生也。至于中輩,則相當于空居天的層次,因爲還得修人天善法,如布施.持戒等。最後下輩,乃地居天的層次,唯從發菩提心而備往生西方的信願也。

  

  于是若有胎生者,則:其胎生者,所處宮殿,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這胎生的資生受用,乃如忉利天,豈非證明它是地居天的層次呢?

  

  因此彌陀叁經中,以《阿彌陀經》的層次最高。而在《無量壽佛經》時,層次便降低矣!即使謂有禅定天的層次,可是卻講得很含糊,因爲它總是用「修諸功德」的一句話,帶過去,而不曾把標准訂得很明確。這是爲所將接引的衆生,品位不同故!

  

  觀無量壽佛經

  下面我們再來看《觀無量壽佛經》。在這部經裏,首先講到: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叁福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乃是共世間…

《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