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P3

  ..續本文上一頁異,但從往生的條件來看,也看不出有很大的差別。這反使我們眼花撩亂,既好象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卻也沒什麼特別相應之處。

  

  故不以『方位』說諸淨土,而以『層次』說諸淨土:所謂層次,即是修行證量的層次;故證量愈高者,則得往生更高層次的淨土。這就像聯考的分發與錄取。如果分數考得愈高,當可分發到更理想的學校;反之,分數不好,當就只能往下委曲求全了。這是純粹靠自己努力而有的成果,乃與佛菩薩的加持,無直接關系。

  

  常寂光淨土

  常寂者,已證無心境界;光,則智慧也:現從最高層次的淨土往下講,首先是常寂光淨土,這是中國祖師常提到的淨土。何以名常寂呢?爲已證得無心的境界、無分別智的境界,心皆不動故,稱爲常寂也。而光,即代表智慧也。故從不動心中,所成就的智慧,所顯現的淨土,則稱爲常寂光淨土也。

  

  唯佛.八地菩薩.阿羅漢,得居此淨土:這淨土,層次當然很高;但卻非凡俗所能去!爲修行證量不夠爾。故唯佛、八地菩薩,以及阿羅漢,得居此淨土。

  

  雖經典上不曾說:阿羅漢能生常寂光淨土中,但阿羅漢既已斷盡叁界煩惱而證得寂靜涅槃的境界,心當能相契于此淨土中。故此淨土,卻非待此生已盡,再去往生也;而是當生即能證入于常寂光淨土中。

  

  此土,爲自受用者,無所不在:而這淨土,乃純自受用者。故阿羅漢已證此境界,而我們跟他同進同出者,卻還不在這淨土中也。于是既屬純內證者,就無所謂什麼方位也。其既無所不是,也無所不在。這是叁界外的淨土。

  

  五淨居天

  無色界,以定多慧少故,不得爲淨土;甚至是八難之一:其次說界內的淨土。叁界最高者,爲無色界。而無色界雖屬很高的禅定境界,但爲定太深了,智慧反不能開發;于是以定多慧少故,不得爲淨土。那地方當然不會有佛菩薩說法,所以壽命雖非常長,號稱有八萬四千大劫,但反是佛法所謂八難之一。

  

  四禅九天中,有五淨居天:從無色界天以降,就是色界天。而色界天共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計十八層天。其中四禅裏,有九層天。而九層天裏,乃有四個外道天,和五個淨居天。在《楞嚴經》裏謂這五淨居天的名字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詳細是什麼意思?各位如有興趣,可去查《楞嚴經》。

  

  此乃叁果聖人,最後生地:但最重要的,這五淨居天是叁果聖人最後生地。在原始佛教中,必貪瞋全部滅盡,才能證叁果。而既貪欲已經滅盡,即使仍受後有,但不會到欲界來受生。因此叁果又名「不還果」,乃不還欲界的意思。所以雖受後生,卻到四禅的五淨居天裏去受生。

  

  從不退轉,到一生成辦─證阿羅漢果:而這次受生,乃是最後一生;因爲必在此生中,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在五淨居天裏,不只不退轉,而且將一生成辦。事實上如就不退轉而言,既證得初果,即已不再退轉也;但那要待七生,才能成辦。

  

  佛教中淨土的原型:故于淨居天中,有沒有佛菩薩說法已經不重要了,因爲他們皆已是叁果的聖人,可以完全自修了。所以從不退轉到一生成辦,便是佛教中淨土的原型。

  

  隨後的大乘淨土法門,乃以此爲根據而逐漸開展出來,故能適應更多衆生的需要。好!我們第一志願填好了,乃要往生常寂光淨土。其次,第二志願則爲淨居天的淨土,不過這得證叁果才行。

  

  以上能否往生淨土,看似純屬自力?但既能親近叁寶,聞法修行,即是他力所致─聲聞乘的本意:所謂我不否認他力者,乃爲我們能夠親近叁寶、能夠聞法修行,便是他力所致;否則任憑我們怎麼想,也參不透這宇宙間的道理呀!

  

  故聲聞乘,就是完全自力修行的,而沒有他力的成分嗎?事實上,聲聞乘的本意,即是從「聞聲」而入道也;而聞聲者,乃爲有佛說法,才能聽聞也。故這聲聞乘的稱呼,反而是建立在他力的受用上。但他力究竟是緣,因聽聞後,開不開悟.受不受用?卻得全靠自己了。

  

  凡俗衆生對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可是一般衆生,對這種他力的加持,卻覺得太少了,不只要開示佛法,也得幫助修行;最好是初果、二果、阿羅漢果等,一起送給我們。至于往生淨土,最好是包飛機,直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凡俗衆生對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而佛教如爲適應這些衆生,而說太多方便的謊言,則何能與智慧相應呢?

  

  妙喜世界

  二果的界定,較不清楚。故經上雖說:二禅的光音天,有菩薩常住說法。但情況不甚明了:下面再講到二果跟初果。以《阿含經》于定義二果時,未講得很明確,只謂二果貪瞋比較薄,但薄到什麼程度呢?卻未標得很確定─至少我未看到更明確的定義。

  

  同樣,經典上也未明確標示二禅有淨土。在印順法師的書上,說到:二禅的光音天,有佛菩薩常住說法,但只是約略帶過。至于這是出自于大藏經的那一部,我也不是很清楚。

  

  初禅對應初果.初地。初禅天,是梵天王所統轄者:故以下,再述初禅淨土。在佛教有一種說法: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對應于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故初禅的淨土,乃對應于初果,或大乘的初地也。

  

  梵天與帝釋天,爲釋迦佛的兩大護法。如佛的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我們知道初禅天,即是梵天王所統轄者。而在原始佛教裏,乃常說到:釋迦牟尼佛有兩大護法,一前一後,一即是梵天王,一即是帝釋天也。其正如佛有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這又像大乘佛教,常謂有兩大菩薩,即毗盧遮那佛旁邊的文殊跟普賢。

  

  故梵天.文殊.騎獅,皆影射舍利弗,主修者爲般若法門:以上幾種形象,乃有互相的關聯。大致而言,梵天王跟文殊菩薩,以及文殊菩薩的座騎─獅子,都影射著舍利弗,而代表智慧的意思。

  

  所以在大乘佛典中,文殊菩薩所開演的教法,都是有關般若的法門,即從見空性而修菩薩道。而證空性者,即爲初果或初地。

  

  而帝釋天.普賢.騎象,乃影射目犍連,主修者爲信願法門:而帝釋天與普賢菩薩,以及普賢菩薩的座騎─六牙白象,乃影射著目犍連。然雖目犍連爲神通第一的尊者,可是在後期大乘佛教,所開演教化的卻不是神通法門,而是以相信他力加持而有的信願法門。

  

  關于這兩大法門,以下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現首先說般若法門:

  

  般若法門

  從般若而見空性故,證初果或初地:佛教之能從原始佛教,演化成部派佛教,再建立起所謂的大乘佛教,主要是從般若法門而肇始的。而般若法門的要義,乃見證諸法的空性也。以能見證于諸法的空性,即已證初果或初地也。

  

  而證初果或初地者,乃得往生于妙喜世界。這能往生于妙喜世界,主要是根據《維摩诘經》而說的。

  

  維摩诘經

  東方,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如經裏的維摩诘居士,乃是從東方妙喜世界來的,而那邊有佛,名爲不動如來。其爲什麼是在東方呢?如前已說:東方乃是心裏的方位,代表一天的初生;故以一天的初生象征著菩薩的因地法行。

  

  那爲什麼又稱爲不動如來呢?不動乃謂心不動、性不動也。既空性是永恒不動的,則見證空性後,用以調心,心亦成真如而不動也。故稱爲不動如來。

  

  妙喜者,證得初地,名歡喜地:至于何以名妙喜世界?我們知道《華嚴經》,名菩薩初地爲歡喜地。既一個行者能從修行而見證空性,當身心愉悅.法喜充滿,故稱爲歡喜地也。以是歡喜地故,就稱之妙喜世界也。

  

  所以妙喜世界、不動如來,跟東方的象征,都是從般若法門中而演繹出來的。故在《維摩诘經》裏乃特別發揮般若法門,尤其是見證空性的智慧。

  

  菩薩道與莊嚴佛土

  既見性已,即能自覺覺他,而度化衆生,莊嚴佛土:很多人想到淨土時,只期勉要往生淨土;而不曾想應莊嚴佛土。這本無可厚非,因爲初開始學佛的衆生,既見地.證量都不夠,當只能期勉往生淨土。

  

  但如是一位已見性的菩薩,則不只期勉于往生淨土,也必弘法教化以莊嚴佛土。以教化愈多的衆生來修行,則這個世界才能從穢土而慢慢轉化成淨土。這就像娑婆世界,在未來會因彌勒菩薩的教化,而慢慢成爲人間淨土一般。故淨土,乃爲有佛菩薩教化而慢慢成就的,卻非本有一個淨土,以待我們往生去也。

  

  故于《維摩诘經》中,有:『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這意思是說菩薩教化衆生,乃以各式各樣不同的法門來接引他,而最後才能成就爲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各位如有興趣,再回頭看《維摩诘經》的「佛國品」,便能知道得更詳盡;目前因時間的關系,只能略提到這些經文。

  

  以上淨土,皆在禅定天上;乃是見性證果者,方得往生也。所以往生禅定天淨土的條件,乃要證得空慧,才能往生;而非只信願爾。所以愈高層次的淨土,乃愈偏于自力,而非他力也。

  

  以上色界天的淨土,已介紹過了,故下面再論述欲界天的淨土。

  

  欲界淨土

  佛教對天界的描述,有時候說有叁種天: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有時候說有:地居天、空居天與禅定天。

  

  其中禅定天,卻包括色界天與無色界天。故于欲界天中,乃又分空居天與地居天。在欲界六天裏,其中四天王天與忉利天屬地居天;爲什麼名爲地居天呢?聽說四天王天位于須彌山的山腰,而忉利天居…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