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P3

  ..续本文上一页异,但从往生的条件来看,也看不出有很大的差别。这反使我们眼花撩乱,既好象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却也没什么特别相应之处。

  

  故不以『方位』说诸净土,而以『层次』说诸净土:所谓层次,即是修行证量的层次;故证量愈高者,则得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这就像联考的分发与录取。如果分数考得愈高,当可分发到更理想的学校;反之,分数不好,当就只能往下委曲求全了。这是纯粹靠自己努力而有的成果,乃与佛菩萨的加持,无直接关系。

  

  常寂光净土

  常寂者,已证无心境界;光,则智慧也:现从最高层次的净土往下讲,首先是常寂光净土,这是中国祖师常提到的净土。何以名常寂呢?为已证得无心的境界、无分别智的境界,心皆不动故,称为常寂也。而光,即代表智慧也。故从不动心中,所成就的智慧,所显现的净土,则称为常寂光净土也。

  

  唯佛.八地菩萨.阿罗汉,得居此净土:这净土,层次当然很高;但却非凡俗所能去!为修行证量不够尔。故唯佛、八地菩萨,以及阿罗汉,得居此净土。

  

  虽经典上不曾说:阿罗汉能生常寂光净土中,但阿罗汉既已断尽三界烦恼而证得寂静涅槃的境界,心当能相契于此净土中。故此净土,却非待此生已尽,再去往生也;而是当生即能证入于常寂光净土中。

  

  此土,为自受用者,无所不在:而这净土,乃纯自受用者。故阿罗汉已证此境界,而我们跟他同进同出者,却还不在这净土中也。于是既属纯内证者,就无所谓什么方位也。其既无所不是,也无所不在。这是三界外的净土。

  

  五净居天

  无色界,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甚至是八难之一:其次说界内的净土。三界最高者,为无色界。而无色界虽属很高的禅定境界,但为定太深了,智慧反不能开发;于是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那地方当然不会有佛菩萨说法,所以寿命虽非常长,号称有八万四千大劫,但反是佛法所谓八难之一。

  

  四禅九天中,有五净居天:从无色界天以降,就是色界天。而色界天共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计十八层天。其中四禅里,有九层天。而九层天里,乃有四个外道天,和五个净居天。在《楞严经》里谓这五净居天的名字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详细是什么意思?各位如有兴趣,可去查《楞严经》。

  

  此乃三果圣人,最后生地:但最重要的,这五净居天是三果圣人最后生地。在原始佛教中,必贪瞋全部灭尽,才能证三果。而既贪欲已经灭尽,即使仍受后有,但不会到欲界来受生。因此三果又名「不还果」,乃不还欲界的意思。所以虽受后生,却到四禅的五净居天里去受生。

  

  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证阿罗汉果:而这次受生,乃是最后一生;因为必在此生中,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在五净居天里,不只不退转,而且将一生成办。事实上如就不退转而言,既证得初果,即已不再退转也;但那要待七生,才能成办。

  

  佛教中净土的原型:故于净居天中,有没有佛菩萨说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皆已是三果的圣人,可以完全自修了。所以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便是佛教中净土的原型。

  

  随后的大乘净土法门,乃以此为根据而逐渐开展出来,故能适应更多众生的需要。好!我们第一志愿填好了,乃要往生常寂光净土。其次,第二志愿则为净居天的净土,不过这得证三果才行。

  

  以上能否往生净土,看似纯属自力?但既能亲近三宝,闻法修行,即是他力所致─声闻乘的本意:所谓我不否认他力者,乃为我们能够亲近三宝、能够闻法修行,便是他力所致;否则任凭我们怎么想,也参不透这宇宙间的道理呀!

  

  故声闻乘,就是完全自力修行的,而没有他力的成分吗?事实上,声闻乘的本意,即是从「闻声」而入道也;而闻声者,乃为有佛说法,才能听闻也。故这声闻乘的称呼,反而是建立在他力的受用上。但他力究竟是缘,因听闻后,开不开悟.受不受用?却得全靠自己了。

  

  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可是一般众生,对这种他力的加持,却觉得太少了,不只要开示佛法,也得帮助修行;最好是初果、二果、阿罗汉果等,一起送给我们。至于往生净土,最好是包飞机,直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而佛教如为适应这些众生,而说太多方便的谎言,则何能与智慧相应呢?

  

  妙喜世界

  二果的界定,较不清楚。故经上虽说:二禅的光音天,有菩萨常住说法。但情况不甚明了:下面再讲到二果跟初果。以《阿含经》于定义二果时,未讲得很明确,只谓二果贪瞋比较薄,但薄到什么程度呢?却未标得很确定─至少我未看到更明确的定义。

  

  同样,经典上也未明确标示二禅有净土。在印顺法师的书上,说到:二禅的光音天,有佛菩萨常住说法,但只是约略带过。至于这是出自于大藏经的那一部,我也不是很清楚。

  

  初禅对应初果.初地。初禅天,是梵天王所统辖者:故以下,再述初禅净土。在佛教有一种说法: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对应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故初禅的净土,乃对应于初果,或大乘的初地也。

  

  梵天与帝释天,为释迦佛的两大护法。如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我们知道初禅天,即是梵天王所统辖者。而在原始佛教里,乃常说到:释迦牟尼佛有两大护法,一前一后,一即是梵天王,一即是帝释天也。其正如佛有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这又像大乘佛教,常谓有两大菩萨,即毗卢遮那佛旁边的文殊跟普贤。

  

  故梵天.文殊.骑狮,皆影射舍利弗,主修者为般若法门:以上几种形象,乃有互相的关联。大致而言,梵天王跟文殊菩萨,以及文殊菩萨的座骑─狮子,都影射着舍利弗,而代表智慧的意思。

  

  所以在大乘佛典中,文殊菩萨所开演的教法,都是有关般若的法门,即从见空性而修菩萨道。而证空性者,即为初果或初地。

  

  而帝释天.普贤.骑象,乃影射目犍连,主修者为信愿法门:而帝释天与普贤菩萨,以及普贤菩萨的座骑─六牙白象,乃影射着目犍连。然虽目犍连为神通第一的尊者,可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所开演教化的却不是神通法门,而是以相信他力加持而有的信愿法门。

  

  关于这两大法门,以下会有更详细的说明。现首先说般若法门:

  

  般若法门

  从般若而见空性故,证初果或初地:佛教之能从原始佛教,演化成部派佛教,再建立起所谓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从般若法门而肇始的。而般若法门的要义,乃见证诸法的空性也。以能见证于诸法的空性,即已证初果或初地也。

  

  而证初果或初地者,乃得往生于妙喜世界。这能往生于妙喜世界,主要是根据《维摩诘经》而说的。

  

  维摩诘经

  东方,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如经里的维摩诘居士,乃是从东方妙喜世界来的,而那边有佛,名为不动如来。其为什么是在东方呢?如前已说:东方乃是心里的方位,代表一天的初生;故以一天的初生象征着菩萨的因地法行。

  

  那为什么又称为不动如来呢?不动乃谓心不动、性不动也。既空性是永恒不动的,则见证空性后,用以调心,心亦成真如而不动也。故称为不动如来。

  

  妙喜者,证得初地,名欢喜地:至于何以名妙喜世界?我们知道《华严经》,名菩萨初地为欢喜地。既一个行者能从修行而见证空性,当身心愉悦.法喜充满,故称为欢喜地也。以是欢喜地故,就称之妙喜世界也。

  

  所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跟东方的象征,都是从般若法门中而演绎出来的。故在《维摩诘经》里乃特别发挥般若法门,尤其是见证空性的智慧。

  

  菩萨道与庄严佛土

  既见性已,即能自觉觉他,而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很多人想到净土时,只期勉要往生净土;而不曾想应庄严佛土。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初开始学佛的众生,既见地.证量都不够,当只能期勉往生净土。

  

  但如是一位已见性的菩萨,则不只期勉于往生净土,也必弘法教化以庄严佛土。以教化愈多的众生来修行,则这个世界才能从秽土而慢慢转化成净土。这就像娑婆世界,在未来会因弥勒菩萨的教化,而慢慢成为人间净土一般。故净土,乃为有佛菩萨教化而慢慢成就的,却非本有一个净土,以待我们往生去也。

  

  故于《维摩诘经》中,有:『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意思是说菩萨教化众生,乃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法门来接引他,而最后才能成就为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各位如有兴趣,再回头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便能知道得更详尽;目前因时间的关系,只能略提到这些经文。

  

  以上净土,皆在禅定天上;乃是见性证果者,方得往生也。所以往生禅定天净土的条件,乃要证得空慧,才能往生;而非只信愿尔。所以愈高层次的净土,乃愈偏于自力,而非他力也。

  

  以上色界天的净土,已介绍过了,故下面再论述欲界天的净土。

  

  欲界净土

  佛教对天界的描述,有时候说有三种天: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有时候说有:地居天、空居天与禅定天。

  

  其中禅定天,却包括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故于欲界天中,乃又分空居天与地居天。在欲界六天里,其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属地居天;为什么名为地居天呢?听说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山腰,而忉利天居…

《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