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须弥山的山顶。以居于须弥山故,称为地居天。
至于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则纯在虚空中,故称为空居天。对于净土的分类,我倒习用这三种天来分。既以上禅定天的净土已说过了,现更看空居天的净土。
弥勒净土
在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为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也即是弥勒内院也。以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修行及常住教化的处所。像释迦牟尼佛未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天里说法教化的。而弥勒菩萨,亦一生补处的菩萨,也就是将来要接替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成佛者,现也在兜率天说法教化。故兜率天乃成为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
往生的条件
那要往生这净土,有什么条件呢?在大藏经里,计有弥勒三经,其中《下生经》是说到: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也,乃与往生兜率天净土较无直接关系。而《上生经》,则与往生兜率净土,有很大关系。下面且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述,而说明往生的条件: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
当然希望往生弥勒净土,首先得跟弥勒法门要能相应。因此「得闻弥勒菩萨名者」,乃谓其所教化的修行法门也。否则,单闻其名号,又从何生欢喜,以至于恭敬礼拜呢?
然弥勒菩萨所教化的修行法门,又是什么呢?有谓是「不入深定、不断烦恼」的易行道。他不像释迦牟尼佛,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投身恶崖或舍身喂虎等。
然在很多经典里,却说弥勒菩萨主修的是唯识法门;所以有很多唯识论典,其实都是弥勒菩萨倡说的。因此弥勒法门,却非只是易行道而已!在历史上,有很多祖师皆发愿往生兜率净土。甚至有些高僧,若遇疑难而不能解了时,便以禅定力而上升兜率天,去请问弥勒菩萨。故从这方面来看,弥勒菩萨所教授的法门,却非纯信愿的易行道尔,而是甚深的智慧法门。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
为什么不厌生死而乐生天呢?照道理,既学佛已,应该厌生死,而不乐生天也。可是对初学佛的众生,贪生怕死的习气还是很重,你即教他不贪生、不怕死,反不相应也。故退而求其次,乃成乐生天者。
下面「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在弥陀三经里,却未将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标示得这么明确。故信愿者,乃是对菩提心具很大的信愿。而之所以称「爱敬」者,乃为解行不够,故只能爱敬而不能深入。
「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修十善法」,在弥陀三经里,也未将持戒.修善,标得这么重要。至于何以「不求断结」呢?
乃不求很快断除烦恼尔,而非永远不断除烦恼也;因为学佛终究要断除烦恼的。但我们只求从当下去努力,而不能祈待很快即断除烦恼。若期待很快即断除烦恼,反将增加更多的负担,甚至有时「欲速则不达」,反因此而偏端.着魔.背道。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以上从持戒,更讲到要布施。「三昧深入正受」,不是不修禅定,而只是不入很深的禅定境界。读诵经典,乃包括大、小乘所说的经典,而非只是弥勒系的经典。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除布施、持戒、禅修、诵经闻法外,更以系念佛的形像,和称弥勒名。所谓念佛形像,乃非卅二相,而是指佛的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功德。
以上乃非只称弥勒菩萨的名尔,这又与「唯行持于持名」的净土法门,天渊之别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这如前所说。「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这却非在七日中,只一心一意持名而已!反是在七日中,既思念十善,更行十善道;乃为使行十善的理念,深印入我们的心版里。故日后立身处事,就不会偏离这个原则,这即所谓「法印」也。
因此非只是在这七日中,思念十善、行十善道尔。而是于日后,乃须更努力去行持也。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
所以要修净业,才能往生净土,这是非常明确的。而这里的六事法,究竟是什么呢?大致是佛教所谓的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必具备以上条件者,乃能得生弥勒净土中。
以上的条件,既不太难,也不太易;故对初学者,乃有其特殊的方便:以上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了。而这些条件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还不至太难。如谓必开悟,或证初果、三果,那很多人倒将都失却信心矣!
其次,也不致太易。如谓: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或者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那你念几句就够本了,便可懈怠去也。以非太易,故还得用心警惕,而不敢怠慢。是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法门,对初学佛者,乃是一个较相应的指标。
对禅修者,亦有其相应处:而这对于一个禅修者,也有其相应之处。因为这非纯以信仰为主,而是得透过智慧跟行持,才能提升净化而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里。
地居净土
除信愿外,特别重视仪轨:下面再讲地居天的净土,地居天的主导,其实就是释提桓因或玉皇大帝也。而在地居天所倡导的法门里,除具信愿外,乃特别重视仪轨。关于地居净土,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密宗的本尊净土;二.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三.地藏菩萨的净土。
密宗的本尊净土
若把密宗的本尊净土,说是地居天的净土,则学密的人一定很不服气,不是即身成佛吗?怎又到地居天去呢?然我是依《大幻化网导引法》所述─这是红派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上面说得很明确:
越量宫,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之上,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
他们所往生的净土,称为越量宫,乃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处。其实五百由旬,还不会很高。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各位知道卅三天,即是忉利天也。那边的环境,以及那边众生的资生受用,都与卅三天相同。意思即指卅三天,只是不能明讲而已!
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五百五十岁在诸佛净土中,乃微不足道尔。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如你还不相信,那我也没办法矣!
本尊为普贤王如来,即隐喻着释提桓因之意:其次,在密教里常称呼他们的教主,为「普贤王如来」。而普贤,如前所说,乃与释提桓因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
金刚为所用武器,药叉为所属族群:又在密教中,常自称为金刚乘。为什么是金刚乘呢?因为他们常用金刚杵作为武器,故称金刚乘也。而金刚乘,其实就是天龙八部中的药叉族,所以金刚乘也就是药叉乘也。
五方佛,即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也:又密宗常谓有五方佛,这五方佛其实就是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的意思。以上的说法,乃非我独唱的,因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已讲得很明确,。
所以就净土而言,最初唯出三界的常寂光净土,和证三果的净居天。到后来,有大乘般若法门,所倡导的妙喜世界。待后来,众生的根基愈来愈差,连初禅都保不住了,乃退为空居天。而退到最后,却变成地居天矣!
虽境界每况愈下,但标榜的却愈来愈神奇,说什么即身成佛也。但如不这么标榜,众生还提不起修行的意愿哩!
何以密宗与道教,有太多的相似处?答曰:以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乃觉得:道教跟密宗,竟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持咒、注重仪轨之外,还有很多旗幡之类,或很多法器都铿铿鏮鏮.响亮得很。为什么这么多类同呢?因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也。
当然在密宗里,是不可能讲得这么明白的;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了。这是第一种,密宗的本尊净土。
药师佛的琉璃净土
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在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里,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也就是现世安乐的问题。佛法最初求的是涅槃之乐,然以涅槃之乐境界太高了,后来乃变成求来世乐,故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
而到后来,连来世乐也不足以吸引众生了,故只好降成现世乐。而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好象比较近乎「人性」也,或近乎「人间佛教」矣。但其实却表示,佛法的层次愈来愈低落了。
以特别重视生命的保护,故有「药师咒」的行持:咒水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这是就生者而言。
其次,更有: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这是对临命终之人,所用续命的方法。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为有十二药叉神将,结愿饶益有情也。
而在原始佛教中,乃不谈资生或续命的事。记得有一经典中,谓有位比丘病得很重了,故佛陀乃去探望他。然佛陀将开示他什么法门呢?佛陀说:「既生病者,即是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尔!」于是比丘就观无常、苦、空、无我,而正念舍报也─但已证果了。佛陀却不曾说:我教你一个咒,你好好念便可延年益寿。这不念还好,念了执着就更重也。
可是到后期的佛教,却不得不传授资生.续命的法门,为什么呢?为众生的根器愈来愈差尔!至于说有十二药叉神将,能保护修行者,诸事如意,不受灾横!这不是与道教愈来愈相似吗?
各位如从这个角度,再去看药师经的话,则将别有洞天也。这是大乘晚期所发展出来的经典,故我将它定位于地居天的净土也。
地藏净土
下面我们再看地藏净土,目前有很多人喜欢诵《地藏经》,也有大德法师专门弘扬地藏法门。以《地藏经》共有三卷,我没兴趣一一去剖析,但其中有一句话,可作代表: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如修地藏法门,就可百返生于卅三天。这不就说地藏菩萨的净土,即是卅三天吗?它当不会讲得这么明白,但其实也够明确了。那卅三天,你愿意去吗?对于我们人间而言,已经很不错了!但我认为:地居天却不是净土。
地居非净土
与人间太近,共业相缠:云何说地居天非净土呢?刚才已讲到地居天乃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故离人间还很近,人间的业习还是可以冲到那边去。而如根据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座下有很多官,如山神、河神、海神、雨神,还得管人间很多事;故与人间的官差不多,都很忙碌的。而万一做错事了,还会遭受处罚。如龙降雨不均,故闹水灾或旱灾,便得被抓去修理;而修理后,就不知道将被流放到那里去了。
以它跟人间共业太近,所以绝非净土也。现在人间很乱,我想天界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前几年「大家乐」流行,相信是一些缺德鬼,为争信徒而搞出来的荒唐事。既天上也很乱,云何为净土呢?
寿命较短:前说到寿五百五十岁,如既忙,寿命又短,在来不及修行前,又不知道要堕到那一道去了?
天龙八部,还在恶道中也:最后虽净土经典上说:五逆十恶的众生,也能往生净土,生什么净土呢?充其量,只是地居天的净土。而地居天有天龙八部: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天还好吧!至于迦楼罗为金翅鸟,摩侯罗伽为大蟒神,还有什么香神.非人等,却还是恶道众生哩!
你以为往生地居天后,能当玉皇大帝,或四大天王吗?还不知道将分配到那一部里,去当个小喽啰吧!而这又比在人间好多少呢?所以我还宁可说:地居天非净土也。
小结
众生依福慧与信愿,得往生净土:以上乃依福慧与信愿,而界定净土的层次。从最高智慧的四果、三果、和初果,皆以空慧故,而得往生于禅定天的净土。其次虽智慧不具,但能修十善业之福德者;则以福德故,得往生于空居天的净土。最后若智慧不具,福德未修,而徒信愿呢?那便只能往生于地居天的净土尔。所以传统的净土法门,只强调信愿,却是很大的偏差。
净土不必在十方,乃在『上方』尔─上求佛道也:因此我们且认定:净土不必在十方,而是在上方尔;而此「上」,乃是从上求佛道,而有的证量也。故证悟程度愈高,便能往生于更上方的净土中。
念佛法门,念者当下之心,佛者觉悟也:因此最后,我们再回头省思「何为念佛法门」?此「念」,以会意解,即是「今心」也,也就是当下的心。而「佛」是什么呢?亦即觉悟也。故若当下的心,能与觉性相应,即是念佛也。
或虽未觉,而一心参究之,亦念佛也:那这心,云何能与觉性相应呢?若见性开悟,乃能与觉性相应。故反是参禅开悟的人,才能真念佛也。而凡俗之人,用持名的方式来念佛,却只能念佛的皮毛,而念不到佛的心髓也。
其次学禅,虽未开悟,但能一心一意地参究之。这乃是退而求其次的念佛法门,因为念念在求觉悟啊!
学禅者,虽不持名,还当是最具资格往生净土也:因此最后,我们反要质问净土宗的行者:是参禅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还是持名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呢?当然是参禅的人,尤其是开悟的人,更具资格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
所以不要乱批评:你们学禅的人,如果这辈子不开悟,则下辈子就不知道要堕到那里去了呢?既发菩提心,难道会不生净土吗?
除非已不受后有,或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其实,我个人倒不刻意发愿要往生什么净土,因为如已用功修行,则往生净土乃是水到渠成尔,根本不必操心的。除非他已证得最高境界而不受后有,或者虽福慧兼备,但愿倒驾慈航,再回人间教化众生。
所以我倒认为:是发愿不往生净土,而非当发愿往生净土。这就像联考一样,若分数够高,可不读最好的学校;但如分数不好,却不可能因发愿而分发到更好的学校去,这是世间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
「净土在上方,不必在十方」这是我个人最重要的净土观念,故于下堂课中,我们就以这样的观念,再回头检视所谓的净土三经,便会发现有传统净土大德,所看不到的奥密处。
《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