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P4

  ..續本文上一頁于須彌山的山頂。以居于須彌山故,稱爲地居天。

  

  至于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則純在虛空中,故稱爲空居天。對于淨土的分類,我倒習用這叁種天來分。既以上禅定天的淨土已說過了,現更看空居天的淨土。

  

  彌勒淨土

  在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淨土,爲兜率天的彌勒淨土,也即是彌勒內院也。以兜率天是一生補處菩薩,最後修行及常住教化的處所。像釋迦牟尼佛未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天裏說法教化的。而彌勒菩薩,亦一生補處的菩薩,也就是將來要接替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示現成佛者,現也在兜率天說法教化。故兜率天乃成爲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淨土。

  往生的條件

  那要往生這淨土,有什麼條件呢?在大藏經裏,計有彌勒叁經,其中《下生經》是說到:將來下生人間成佛也,乃與往生兜率天淨土較無直接關系。而《上生經》,則與往生兜率淨土,有很大關系。下面且依《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述,而說明往生的條件: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诃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

  

  當然希望往生彌勒淨土,首先得跟彌勒法門要能相應。因此「得聞彌勒菩薩名者」,乃謂其所教化的修行法門也。否則,單聞其名號,又從何生歡喜,以至于恭敬禮拜呢?

  

  然彌勒菩薩所教化的修行法門,又是什麼呢?有謂是「不入深定、不斷煩惱」的易行道。他不像釋迦牟尼佛,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投身惡崖或舍身喂虎等。

  

  然在很多經典裏,卻說彌勒菩薩主修的是唯識法門;所以有很多唯識論典,其實都是彌勒菩薩倡說的。因此彌勒法門,卻非只是易行道而已!在曆史上,有很多祖師皆發願往生兜率淨土。甚至有些高僧,若遇疑難而不能解了時,便以禅定力而上升兜率天,去請問彌勒菩薩。故從這方面來看,彌勒菩薩所教授的法門,卻非純信願的易行道爾,而是甚深的智慧法門。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爲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

  

  爲什麼不厭生死而樂生天呢?照道理,既學佛已,應該厭生死,而不樂生天也。可是對初學佛的衆生,貪生怕死的習氣還是很重,你即教他不貪生、不怕死,反不相應也。故退而求其次,乃成樂生天者。

  

  下面「愛敬無上菩提心者」,在彌陀叁經裏,卻未將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標示得這麼明確。故信願者,乃是對菩提心具很大的信願。而之所以稱「愛敬」者,乃爲解行不夠,故只能愛敬而不能深入。

  

  「欲爲彌勒作弟子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修十善法」,在彌陀叁經裏,也未將持戒.修善,標得這麼重要。至于何以「不求斷結」呢?

  

  乃不求很快斷除煩惱爾,而非永遠不斷除煩惱也;因爲學佛終究要斷除煩惱的。但我們只求從當下去努力,而不能祈待很快即斷除煩惱。若期待很快即斷除煩惱,反將增加更多的負擔,甚至有時「欲速則不達」,反因此而偏端.著魔.背道。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花,供養行衆,叁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

  

  以上從持戒,更講到要布施。「叁昧深入正受」,不是不修禅定,而只是不入很深的禅定境界。讀誦經典,乃包括大、小乘所說的經典,而非只是彌勒系的經典。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除布施、持戒、禅修、誦經聞法外,更以系念佛的形像,和稱彌勒名。所謂念佛形像,乃非卅二相,而是指佛的智慧、慈悲和解脫等功德。

  

  以上乃非只稱彌勒菩薩的名爾,這又與「唯行持于持名」的淨土法門,天淵之別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這如前所說。「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這卻非在七日中,只一心一意持名而已!反是在七日中,既思念十善,更行十善道;乃爲使行十善的理念,深印入我們的心版裏。故日後立身處事,就不會偏離這個原則,這即所謂「法印」也。

  

  因此非只是在這七日中,思念十善、行十善道爾。而是于日後,乃須更努力去行持也。

  

  如是等衆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于兜率天上。

  

  所以要修淨業,才能往生淨土,這是非常明確的。而這裏的六事法,究竟是什麼呢?大致是佛教所謂的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必具備以上條件者,乃能得生彌勒淨土中。

  

  以上的條件,既不太難,也不太易;故對初學者,乃有其特殊的方便:以上的條件,大家都知道了。而這些條件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而言,還不至太難。如謂必開悟,或證初果、叁果,那很多人倒將都失卻信心矣!

  

  其次,也不致太易。如謂:連五逆十惡的衆生,都能往生淨土;或者念佛一聲,罪滅河沙。那你念幾句就夠本了,便可懈怠去也。以非太易,故還得用心警惕,而不敢怠慢。是以彌勒菩薩的淨土法門,對初學佛者,乃是一個較相應的指標。

  

  對禅修者,亦有其相應處:而這對于一個禅修者,也有其相應之處。因爲這非純以信仰爲主,而是得透過智慧跟行持,才能提升淨化而往生彌勒菩薩的淨土裏。

  

  地居淨土

  除信願外,特別重視儀軌:下面再講地居天的淨土,地居天的主導,其實就是釋提桓因或玉皇大帝也。而在地居天所倡導的法門裏,除具信願外,乃特別重視儀軌。關于地居淨土,乃有叁種不同的形式:一.密宗的本尊淨土;二.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叁.地藏菩薩的淨土。

  

  密宗的本尊淨土

  若把密宗的本尊淨土,說是地居天的淨土,則學密的人一定很不服氣,不是即身成佛嗎?怎又到地居天去呢?然我是依《大幻化網導引法》所述─這是紅派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上面說得很明確:

  

  越量宮,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之上,彼之士夫菩提薩埵之受用,皆同于叁十叁天。于彼所住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壽五百五十歲。

  

  他們所往生的淨土,稱爲越量宮,乃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處。其實五百由旬,還不會很高。彼之士夫菩提薩埵之受用,皆同于叁十叁天。各位知道卅叁天,即是忉利天也。那邊的環境,以及那邊衆生的資生受用,都與卅叁天相同。意思即指卅叁天,只是不能明講而已!

  

  于彼所住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壽五百五十歲。五百五十歲在諸佛淨土中,乃微不足道爾。已經講得這麼清楚了,如你還不相信,那我也沒辦法矣!

  

  本尊爲普賢王如來,即隱喻著釋提桓因之意:其次,在密教裏常稱呼他們的教主,爲「普賢王如來」。而普賢,如前所說,乃與釋提桓因的象征意義是一樣的。

  

  金剛爲所用武器,藥叉爲所屬族群:又在密教中,常自稱爲金剛乘。爲什麼是金剛乘呢?因爲他們常用金剛杵作爲武器,故稱金剛乘也。而金剛乘,其實就是天龍八部中的藥叉族,所以金剛乘也就是藥叉乘也。

  

  五方佛,即釋提桓因與四大天王也:又密宗常謂有五方佛,這五方佛其實就是釋提桓因與四大天王的意思。以上的說法,乃非我獨唱的,因在印順法師的著作裏,已講得很明確,。

  

  所以就淨土而言,最初唯出叁界的常寂光淨土,和證叁果的淨居天。到後來,有大乘般若法門,所倡導的妙喜世界。待後來,衆生的根基愈來愈差,連初禅都保不住了,乃退爲空居天。而退到最後,卻變成地居天矣!

  

  雖境界每況愈下,但標榜的卻愈來愈神奇,說什麼即身成佛也。但如不這麼標榜,衆生還提不起修行的意願哩!

  

  何以密宗與道教,有太多的相似處?答曰:以所供奉者,皆釋提桓因─即玉皇大帝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乃覺得:道教跟密宗,竟有很多相似之處,除持咒、注重儀軌之外,還有很多旗幡之類,或很多法器都铿铿鏮鏮.響亮得很。爲什麼這麼多類同呢?因所供奉者,皆釋提桓因─即玉皇大帝也。

  

  當然在密宗裏,是不可能講得這麼明白的;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了。這是第一種,密宗的本尊淨土。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

  乃特別重視『資生』之道:在藥師佛所發十二大願裏,乃特別重視資生之道,也就是現世安樂的問題。佛法最初求的是涅槃之樂,然以涅槃之樂境界太高了,後來乃變成求來世樂,故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

  

  而到後來,連來世樂也不足以吸引衆生了,故只好降成現世樂。而特別重視『資生』之道,好象比較近乎「人性」也,或近乎「人間佛教」矣。但其實卻表示,佛法的層次愈來愈低落了。

  

  以特別重視生命的保護,故有「藥師咒」的行持:咒水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這是就生者而言。

  

  其次,更有: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這是對臨命終之人,所用續命的方法。雲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爲有十二藥叉神將,結願饒益有情也。

  

  而在原始佛教中,乃不談資生或續命的事。記得有一經典中,謂有位比丘病得很重了,故佛陀乃去探望他。然佛陀將開示他什麼法門呢?佛陀說:「既生病者,即是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爾!」于是比丘就觀無常、苦、空、無我,而正念舍報也─但已證果了。佛陀卻不曾說:我教你一個咒,你好好念便可延年益壽。這不念還好,念了執著就更重也。

  

  可是到後期的佛教,卻不得不傳授資生.續命的法門,爲什麼呢?爲衆生的根器愈來愈差爾!至于說有十二藥叉神將,能保護修行者,諸事如意,不受災橫!這不是與道教愈來愈相似嗎?

  

  各位如從這個角度,再去看藥師經的話,則將別有洞天也。這是大乘晚期所發展出來的經典,故我將它定位于地居天的淨土也。

  

  地藏淨土

  下面我們再看地藏淨土,目前有很多人喜歡誦《地藏經》,也有大德法師專門弘揚地藏法門。以《地藏經》共有叁卷,我沒興趣一一去剖析,但其中有一句話,可作代表: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惡道。

  

  如修地藏法門,就可百返生于卅叁天。這不就說地藏菩薩的淨土,即是卅叁天嗎?它當不會講得這麼明白,但其實也夠明確了。那卅叁天,你願意去嗎?對于我們人間而言,已經很不錯了!但我認爲:地居天卻不是淨土。

  

  地居非淨土

  與人間太近,共業相纏:雲何說地居天非淨土呢?剛才已講到地居天乃在須彌山的山腰和山頂,故離人間還很近,人間的業習還是可以沖到那邊去。而如根據道教的說法:玉皇大帝座下有很多官,如山神、河神、海神、雨神,還得管人間很多事;故與人間的官差不多,都很忙碌的。而萬一做錯事了,還會遭受處罰。如龍降雨不均,故鬧水災或旱災,便得被抓去修理;而修理後,就不知道將被流放到那裏去了。

  

  以它跟人間共業太近,所以絕非淨土也。現在人間很亂,我想天界大概也好不到那裏去。前幾年「大家樂」流行,相信是一些缺德鬼,爲爭信徒而搞出來的荒唐事。既天上也很亂,雲何爲淨土呢?

  

  壽命較短:前說到壽五百五十歲,如既忙,壽命又短,在來不及修行前,又不知道要墮到那一道去了?

  

  天龍八部,還在惡道中也:最後雖淨土經典上說:五逆十惡的衆生,也能往生淨土,生什麼淨土呢?充其量,只是地居天的淨土。而地居天有天龍八部: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天還好吧!至于迦樓羅爲金翅鳥,摩侯羅伽爲大蟒神,還有什麼香神.非人等,卻還是惡道衆生哩!

  

  你以爲往生地居天後,能當玉皇大帝,或四大天王嗎?還不知道將分配到那一部裏,去當個小喽啰吧!而這又比在人間好多少呢?所以我還甯可說:地居天非淨土也。

  

  小結

  衆生依福慧與信願,得往生淨土:以上乃依福慧與信願,而界定淨土的層次。從最高智慧的四果、叁果、和初果,皆以空慧故,而得往生于禅定天的淨土。其次雖智慧不具,但能修十善業之福德者;則以福德故,得往生于空居天的淨土。最後若智慧不具,福德未修,而徒信願呢?那便只能往生于地居天的淨土爾。所以傳統的淨土法門,只強調信願,卻是很大的偏差。

  

  淨土不必在十方,乃在『上方』爾─上求佛道也:因此我們且認定:淨土不必在十方,而是在上方爾;而此「上」,乃是從上求佛道,而有的證量也。故證悟程度愈高,便能往生于更上方的淨土中。

  

  念佛法門,念者當下之心,佛者覺悟也:因此最後,我們再回頭省思「何爲念佛法門」?此「念」,以會意解,即是「今心」也,也就是當下的心。而「佛」是什麼呢?亦即覺悟也。故若當下的心,能與覺性相應,即是念佛也。

  

  或雖未覺,而一心參究之,亦念佛也:那這心,雲何能與覺性相應呢?若見性開悟,乃能與覺性相應。故反是參禅開悟的人,才能真念佛也。而凡俗之人,用持名的方式來念佛,卻只能念佛的皮毛,而念不到佛的心髓也。

  

  其次學禅,雖未開悟,但能一心一意地參究之。這乃是退而求其次的念佛法門,因爲念念在求覺悟啊!

  

  學禅者,雖不持名,還當是最具資格往生淨土也:因此最後,我們反要質問淨土宗的行者:是參禅的人,較夠資格往生淨土?還是持名的人,較夠資格往生淨土呢?當然是參禅的人,尤其是開悟的人,更具資格往生更高層次的淨土。

  

  所以不要亂批評:你們學禅的人,如果這輩子不開悟,則下輩子就不知道要墮到那裏去了呢?既發菩提心,難道會不生淨土嗎?

  

  除非已不受後有,或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其實,我個人倒不刻意發願要往生什麼淨土,因爲如已用功修行,則往生淨土乃是水到渠成爾,根本不必操心的。除非他已證得最高境界而不受後有,或者雖福慧兼備,但願倒駕慈航,再回人間教化衆生。

  

  所以我倒認爲:是發願不往生淨土,而非當發願往生淨土。這就像聯考一樣,若分數夠高,可不讀最好的學校;但如分數不好,卻不可能因發願而分發到更好的學校去,這是世間共同承認的因果關系。

  

  「淨土在上方,不必在十方」這是我個人最重要的淨土觀念,故于下堂課中,我們就以這樣的觀念,再回頭檢視所謂的淨土叁經,便會發現有傳統淨土大德,所看不到的奧密處。

  

  

《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