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P2

  ..续本文上一页心也。因为净土跟天界最大的不同,乃在于有没有佛菩萨说法。而即使有佛菩萨说法,若我们不想求法的话,则跟他不相应故,还是不得往生的。故为已发菩提心,求法心切故,才能随着菩提心愿而往生净土。这愿不是到净土享乐的愿,而是求法的愿。

  

  若无菩提心,则不成为净土:如只想到那边去享乐,则到天界就够了,而不用到净土。而这一点倒是很多提倡净土法门者所忽略─没有菩提心,就不成为净土。这种情况就像在人间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在讲经说法,可是多数的众生不愿意去听呀!于是以不愿意去听故,法师与寺院对他们就视若无睹矣!

  

  兜率天中弥勒内院与外院,其实未必有严谨的界限:所以我说,在兜率天里的弥勒内院与外院,未必有严谨的界限,像城墙、护城河之类,既怕里面的人跑出来,也怕外面的人混进去。

  

  乃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而事实上,有没有界限呢?既称为内院与外院,则必有界限。但这界限,乃是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若本住于外院者,如那一天他想学佛了,便可以到内院闻法,内院的人当不会拒绝他的。而如果里面的人,那一天懈怠不想学了,照样可以出去。这情况就像人间有内学与外道的区别。

  

  信愿行

  以净土宗再三强调信愿行。但信,是信什么?愿,是愿何所?

  

  佛力的加持,非改变因果也:如谓信,乃信『佛力的加持』!那为什么有些人加持?有些人不加持呢?若谓:因为我念他的名,所以得到他的加持。事实上,如认为念佛名,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而改变因果,却是野狐禅尔。

  

  我相信各位都听过「野狐禅」的公案。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如净土行者,虽不会说我不落因果;但却以为:如蒙佛力加持,就可不落因果。故五逆十恶,皆得往生净土。这种人将不止要堕五百狐身吧!还说什么能往生净土呢?

  

  愿非享乐也:若依享乐的意愿而往生者,顶多往生天界,而不能往生净土。若欲往生天界,还得看你是否修得天界的福德?故只想享乐而不修天福,则不只不能往生净土,也不能往生天界。

  

  『信』是信有法,『愿』是愿求法,『行』是闻思修等:故所谓信,最重要的不是信有佛,而是信有法。因为佛何以成佛呢?乃因为已觉悟到法。而我们为什么要跟他学呢?也因为要求法。所以离开了法,即不成正信也。那愿呢?愿就是求法的「愿」,而行则闻思修、戒定慧等修持法门。

  

  带业与消业

  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呢?下面我们再来谈论一个问题,乃是带业往生呢?还是消业往生呢?过去在佛教界的杂志里,曾发生过一场大论战:有一派主张带业往生,因为如经典上所说,既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净土,那当然是带业往生啰!而另一派却认为:既是净土,当消业才能往生。两派各引用了很多经论证明,到最后只不了了之。

  

  若恶业深重,仍可往生净土者,与因果不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恶业深重者,也能往生净土,这乃与因果不相应。我不认为因佛的加持,就能改变因果。

  

  若业真消尽者,则已不受后有矣!何能往生?那难道是必消业才能往生吗?如真消业已,反不能往生!为什么呢?因为既业消尽了,就不受后有;而不受后有,又何得往生呢?

  

  有曰:消得多,带得少,乃得往生也。其实,这还是混淆不清。因为真正的症结却未解了也!所谓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乃对业的定义不明了故。所以如对基本的定义都未厘清楚,然后便争辩不休,这争辩却有什么意义呢?

  

  业与愿

  业,未必皆是恶业,或业障:以上不管强调带业,或消业,乃有一根本的前提:认为业就是不好的,如所谓恶业或业障。以业是不好的,故除非蒙佛菩萨的慈悲摄受,才能带「业」往生,这是偏于他力的加持。

  

  而另一派也认定业是不好的,故除非把业消了,否则不能往生,这乃偏于自力的修持。故两派皆以「业为不好的」作前提,而起论战。

  

  有恶业.善业.不动业.道业.净业等差别:可是业却非皆不好的。以业有恶业和善业,故如不修善业,还不能往生天道也。其次,业更有不动业,亦即是禅定业;故如生前修的是不动业,则不只能往生天道,而且是禅定天的天道。

  

  以上三种,还只是世间业。至于修行者,从闻思修、戒定慧,所修的即道业或净业也。至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也都在广义的净业里。因此业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依『思』心所,所作一切,皆是业也:如更专精地说,从思心所所做的一切都是业。何谓「思」心所呢?即分别意识也。像各位现在在听法,便离不开思心所的运作,而诵经.持名.禅坐等,也都是从思心所而作的。

  

  如既都是业,而业都是不好的;那我们就不用闻思、不用持戒、修定了吗?这有层次的不同。

  

  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于是凡夫既未证得『无心』境界,则身口意中,无不是业:既从思心所所造的一切,都是业;以凡夫既还是有心境界,故一切起心动念、造作有为,无非业也。所以《地藏经》上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为都是从有心去造作的也。

  

  从道业中,去证得无心境界也:所以虽从最高境界来看,业是妨碍解脱的,因为还是有心也。但凡夫还得从有心中去努力,以至于最后能证得无心境界也。所谓: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所以有业,虽未究竟,但也非纯与恶相应也。既无业则不受后有,所以往生,基本上还是随业往生的。而业,乃包括依法所修的道业跟净业。

  

  依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既业有恶业、有善业、有不动业、有道业、有净业,那随业往生,是随那一种业呢?随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净土的层次。

  

  故生平所发的愿,和从愿而作的努力,乃只是业的一部分而已!而这一部分是否有决定性的力量,当要跟其他部分的业比较后才确定。因此只是强调随「愿」往生,乃是偏端的。因为如其它的业太重,这个愿是抵不过那些业的。

  

  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

  所以我倒常用一种比喻:就像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大专联考基本上是依总分来录取的,当然如详细剖析,理工科的计分方法又与文法科的计分方法不同。所以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即依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但每个净土,对于业的取舍,多少还是会有些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将在诸方净土的往生条件里,讲得更明白。

  

  这讲到目前为止,有几个很明确的观念:一.净土是有的,乃非纯自受用者,而是有共通的存在。二.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但此是广义的业,而非狭义的业。广义的业包括我们修行的意愿,甚至证量等都包括在内。三.诸方净土有种种层次的高低,故依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

  

  这就像大专联考一样,可分发的学校科系,有很多很多。如你的第一志愿是台大医科,则要看你的成绩够不够?如果成绩不够,则即使一天到晚念着「台大医科」,念上一百万遍,也是无济于事。

  

  平日的用功,以培养实力:从这个比喻中得知,欲往生净土,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日的修行用功,以培养实力。就如准备大专联考,重点在于平日的用功;而非时间到了,再去拜文昌君、文殊菩萨之类。

  

  临场的正常表现:然即使平日已培养实力,还得临场表现正常才行。有的人平日实力蛮好的,可是临场表现不佳,结果只事倍功半尔。

  

  所以既平日即得用功修行,也临命终时,更要提起正念,正念是什么呢?乃万缘放下尔。因此既平日用功很重要,也临终的开示很珍贵。

  

  志愿的填写与分发─中阴救度:关于志愿的填写与分发,这讲法乃与传统的不太一样。因为能往生的净土,可有很多,而非单一的选择。这种情况就像大专联考的填志愿,如第一志愿上不了,就寻第二志愿;如第二志愿也上不了,再求第三志愿。看我们的成绩与志愿,共同决定我们会往生什么净土?这在中国的净土宗,却未讲得这么明确;但在西藏的中阴救度密法中,乃讲得比较明确。

  

  因即使人已命终了,在中阴身时还可用种种的超度方法,以帮助他抉择不同的净土去往生。这就像如一个人平时实力蛮好的,且临场的表现也不错,但如志愿填错的话,还是会吃大亏的。

  

  这也就说,重点在于平时的用功,而最后要往生怎样的净土,则待用功之后,看所成就的证量,便能确定已。所以当发愿者,乃用功修行尔!至于会往生什么净土,则水到渠成也!

  

  持名的作用

  非为求佛的摄受─对大声念佛.计数念佛的质疑:讲到这里,好象我对持名念佛,都嗤之以鼻,大不认同。其实,我对「持名念佛」倒还不到嗤之以鼻的态度。但它不是向外求,求佛的摄受;如以向外求,且必大声地念,则念多了,却只将伤气.伤身而已。

  

  而有的人虽不大声念,但得计数,要念得多。其实念多少,跟心定不定、慧开不开,也没有正比的关系。然为一般人都把持名念佛,当作向外求故,才会有必大声念、计数念的执着。

  

  而是摄心入定的方便:但如我们将持名,当作摄心入定的方便,则可与定慧相应也。这就如数息一样,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故只要用得上去,效果乃大同小异尔。以上是第一部分,得到「随业往生」的结论。

  

  诸方净土

  下面要介绍诸方净土。既前面已说过:是不是十方净土,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只要心相应的话,便当下就去了,而不需要分辨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以在经典上所说的净土,似有东方、西方等差…

《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