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受局限,雲何成無量光.無量壽呢?
只有法身,才得爲無量:既報身不可能是無量的,則什麼才是無量的呢?唯法身,才是無量的。于是何以「諸佛所贊,盡在彌陀」?因爲諸佛所贊,其實盡在法身也。從法身去觀,這佛才能遍叁世十方而無量無盡。
從法性而觀,即法身佛:那什麼才是法身呢?與法相應者,即是法身也。尤其能從「一以貫之」的法性智,而觀山河大地;則山河大地,亦皆是法身佛也。
從法相而觀,即化身佛:那麼如從千差萬別的事相去觀察,則雖與法相應,卻是化身佛也。簡單講,從法性論,即法身也;從法相觀,即化身也。而法性不離法相,法相不離法性,故法身與化身其實也只是一體的兩面。故既法身是無量的,則從法身中而千百億化身,亦是無量也。
故『阿彌陀佛』之玄義者,法身圓滿,化身無盡也:所以講到這裏,即不難理會『阿彌陀佛』的玄義,乃「法身圓滿,化身無盡」也。所以無量光,乃非物理的光;而無量壽,也非與無常的法印抵觸。
爲法身圓滿,故壽命無量;爲化身無數,故可到處去接引不同的衆生。。以上這種說法,仔細思惟,才與法印相應。然何以多數淨土的行者,都不這麼理會呢?因爲他們還是執著從神的形象來了解佛,或從報身的形象來親近佛。故經典中,也好象說他是報身佛,但其實卻隱喻著「法身佛」也。以下且引用經文,以資證明:
經文所見
『法藏比丘』的玄義:這法身佛的隱喻,其實在很多經文裏是層出不窮的,但除非我們透過不同的解碼方式,才能去切入、了解。現首先講「法藏比丘」的玄義。我們知道法藏比丘,即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因他發願修行,最後才成就爲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那何以名爲法藏比丘呢?以法界藏身故,稱爲法藏;而法界藏身者,即是法身佛之意。既前身即是法身,當所成就者,還是法身佛爾。
二百一十的象征意義─叁世圓滿: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乃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這是在《無量壽經》上說的。那何以說是二百一十呢?這數字,以數學分析,不外乎叁乘七,再乘以十爾。叁即代表叁世,而七如前所說,就是周期圓滿之意。故二百一十,乃代表叁世圓滿之意。而能叁世圓滿者,唯法身也。
四十八願的象征意義─六波羅蜜的圓滿: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以度衆生,而東方的藥師佛,乃發十二大願。爲什麼都是六的倍數呢?有人認爲:這是從六波羅蜜的基數去開演出來的。
因爲既菩薩道的修行,是從六波羅蜜去啓修的;因此所發的願,乃以六爲基數而演繹也。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從六再乘以二;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六乘以二,再乘以二.二。爲什麼又乘以二呢?這當然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大致不出:定慧等持,止觀雙運,福慧兩足等。
所以四十八願,其實還不是積分,一個願接一個願地去發,積到最後成四十八願,而是象征著六波羅蜜的圓滿也。至于個別的願,卻未必有什麼邏輯的次第。
第叁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很多淨土宗的大德都喜歡講第十八、第十九、第廿願,就是申述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甚至五逆十惡的衆生都不委棄。
但我很懷疑,何以他們對第卅四願,都視而不見,或說而不明。既十方國土的任何衆生,只要聽聞到我的名號,即能得無生法忍.諸深總持。否則,我就不成正覺。如各位既已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那你得到什麼法忍,或諸深總持呢?如謂卻沒有得到什麼忍哩!即代表阿彌陀佛未成正覺也!是不是?從經文的文句來看,應是這個樣子。
如我于淨土法門中,也大力提倡這個願,則保證愈說你對淨土法門愈沒信心。因爲事實上,你既未得到什麼忍,也無諸深總持之類。
必見性者,才得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而這個問題對于學禅的人,倒是比較好了解。因爲唯有「見性」者,才能真相應于無生法忍及具諸總持。故『聞我名字』,乃指見性之謂,而非只聽到名號爾。
否則要度衆生,不是太簡單了嗎?我們用一輛廣播車,滿街走一趟;就所有聽到佛名號者,都得到無生法忍了嗎?當然未得。所以唯跟這名號的義理,能相應者才算聽聞也。否則如鴨子聽雷般地,也算聞我名字嗎?
必見性開悟者,才能名實相應而「聞我名字」。必見性開悟者,才能悟無生法忍,而具諸深總持。而既見性開悟者,乃是見法身佛,而非報身佛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如《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爲什麼是西方的十萬億佛土呢?西方代表果位─佛德莊嚴;而東方代表因位─菩薩初心。
太陽從東方出來,代表一天的開始;故以一天的開始,象征著菩薩的初發心。所以東方,代表因位。反之,太陽慢慢西沈,代表一天的完結。故以一天的完結,象征著菩薩道的圓滿。
所以阿彌陀佛何以在西方,而非東方呢?因爲阿彌陀佛即象征著最圓滿、最莊嚴的果位,故稱爲無量佛也。
從因到果,有十萬億佛土:下面再看十萬億佛土,爲什麼不是九萬億或八萬億呢?這十在經典上,有它特殊的象征。
如《華嚴經》裏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爲什麼都是十呢?以十乃代表圓滿之意。于是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十,一直乘下去,就是十萬也。所以十萬億佛土,即喻指我們修行,從因到果的過程。否則十萬億佛土,怎麼來界定呢?故這量,是指心境的量,而非空間的量。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至于成佛以來,于今十劫!爲何不是九劫?或十一劫?亦如前說乃喻圓滿之意。阿彌陀佛本來就是圓滿的,所謂「清淨法身」,性本圓滿。
法身從來清淨圓滿也:既阿彌陀佛是喻指清淨法身,則它從來就是圓滿的。所以既十劫前,也十劫後,都是阿彌陀佛。以法身,無所不是,無所不在,當不需要偏指那個方位。故西方淨土,也無所不是,無所不在。因爲淨不淨,在心;心若淨矣,當下就是淨土。這是第一部份講到阿彌陀佛的玄義。
極樂世界樂無極
下面再論極樂世界,到底快樂、不快樂?中國有一句話:樂不可極,以樂極,便生悲也!
淨土當不生悲,故樂不可極:那極樂世界會不會生悲呢?既是極樂世界,當不可能生悲。若生悲,還名爲淨土嗎?然既樂極就將生悲,所以若欲不生悲,除非樂不可極。
爲什麼樂不可極呢?因爲這既是因果之本然,也牽涉到人性的缺失。而一般人不明究裏,便用一廂情願的觀念,以爲快樂、快樂,一直加上去,加到最後爲無上的快樂,便是極樂矣!
因果之本然
苦樂相待,無苦則不樂也:爲什麼說樂不可極,是因果的本然呢?因爲苦樂是相待的,有苦才有樂,無苦則不樂也。既有苦才有樂,則樂當不可極。若西方極樂世界從未曾苦,則無苦即不會有樂也。
以苦消失故,乃覺受樂也:在世間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從那裏來呢?從苦的消失而來─先曆經一段蠻緊張辛苦的追求過程,最後苦釋放了,而覺得快樂。所以如不先曆經苦的煎熬,就不會有樂也。不信!我們且用中國人常謂的人生四大樂事來說明吧!
首先講久旱逢甘霖,你們認爲:久旱逢甘霖是苦?還是樂呢?苦死了!因爲在久旱中,等得心都焦了;而那時候才會下雨,根本不知道?所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那也是曆經煎熬後,才得到的。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雖也是樂;卻沒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受那麼強烈。所以你是祈求久旱逢甘霖的樂呢?還是風調雨順的樂呢?
所以極樂,乃從極苦來也。而世間中,久旱之後往往卻非甘霖,而是豪雨;而豪雨,竟是樂,還是苦呢?
其次再看他鄉遇故知,如在他鄉時,還是眷屬圍繞,每天吃喝玩樂。那再遇故知,便沒有什麼好樂的呢。還怪他不識相,來打擾哩!故除非在他鄉時,所見異類,孤單寂寞,雖有話而開不得口;于是幸遇故知,才一吐爲快。這豈非也是捱過多少心酸寂寞的歲月,才有他鄉遇故知這種樂受。
至于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一樣。必曆經焦灼茫然地努力、等待,最後才能釋懷而覺得快樂。所以皆愈苦才愈樂,無苦則不樂也。
人性的缺失
即使一時受樂,久後複成單調.乏味也─七年之癢:雖必曆經煎熬,才會有樂;但如果這快樂,就能永遠常在,那也值得了。可是,事實卻不然。我們小時候,常看神話小說:在王子救回公主後,從此每天都過得快樂的日子。真有這回事嗎?不!因爲即使境界不變,我們的感覺也會淡化。就如一道你最喜歡吃的菜,你能連續吃幾餐呢?若叁餐都吃,不到叁天,你就投降了;這時它卻變成最難吃的矣!
所以任何一種境界,即使不爲無常而變化消失,只久而久之,我們也會覺得單調乏味。所以雖洞房花燭夜很快樂,但過一段時間後,就有人會覺得:家花不比野花香。這就是人性的缺失也。
求樂反苦,無求安樂:所以若不知道樂從那裏來,而一味地追求快樂,這倒變成苦本也!因爲在未得之前即是苦,而已得之後怕它喪失,也是苦;而就算不喪失,因時間久了這境界終變成單調乏味,那何嘗不是苦呢?所以以貪圖快樂,而求往生淨土,其實是大有問題的。既求樂反苦;而不求呢?反才是安樂之道。
著意求樂者,乃輪回的基因
以上的道理,理性去分析,不難明白。可是要心相應,卻很難。因爲在我們內在中,即有一股力量,不斷推動我們要去尋求快樂。這是什麼力量呢?就是輪回的業習。所以我再叁說到:衆生都有輪回的本性。
于是以輪…
《漣珠甘露 淨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