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P2

  ..续本文上一页么能变呢?乃为诸法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随缘而示现种种变化。于是既所量的相在变化,也能量的心在变化;故能所交错,心物辉映,这变化的量当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这种无量,乃比前面三种更殊胜;而这无限变化的量,才与诸佛菩萨的境界能真相应。

  

  《楞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所谓无量,乃谓无固定的量,但会随着众生的心,随着众生的业,而有种种示现变化。所以即使于净土经中说到: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实既是无量佛,又何必把他固定化,反跟无量义不相应。

  

  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则你希望看大,阿弥陀佛就现大;你希望见小,阿弥陀佛就现小。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为无量也。而众生心,又是什么呢?就是他当下的业尔;有业才见,无业则不见。

  

  一切法皆无量

  诸法以自性空故,无量:其实不只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所有一切法也皆是无量也。因为既诸法缘起、自性空,故能从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诸法本质上,都是无量也。

  

  众生以证得空故,无量:然何以众生所见到的,却都是有量呢?为众生的心,还有很多「实有」的执着,乃与空性不相应;故所见到的世界,都是有量的。除非真能理解空性.证得空性,才与无量相契。

  

  不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佛的智德: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我们不能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阿弥陀佛的伟大。而凡夫外道乃习惯用「人」的思考模式,来认定有个人很伟大,伟大到极限,就是成「佛」也。

  

  但真正的佛,却要从「法」去意会,而不能从「人」来比拟。如从「人」来比拟,这佛一定得变成神的化身。既佛不是神,也神不是佛;然很多净土法门的行者,却很难避免用神的方式来理解佛,而这就远隔秋山矣!

  

  总之,何谓「无量」?从自性空而变化多端也。以下我们乃更分析「无量光」与「无量寿」的源由,便可以更凸显出无量的特性。

  

  无量光

  此光非物理的光

  首先讲到无量光,经典上谓:阿弥陀佛的光,是无量光,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到任何一个国土都是一样的光明照耀。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则非物理的光也。

  

  物理的光非无量─距离愈远,亮度愈微:以若是物理所成的光,则在物理学上乃有一很明确的定律:距离愈远,亮度就愈暗。即不管光源有多亮,反正只要距离变为两倍,则亮度就递减成四分之一;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距离愈远,当亮度就愈来愈暗。

  

  光与热共存,愈光则愈热:其次,物理的光又有另种特性,就是光跟热为共同体,既有光,则有热;也愈热,才愈光。所以如阿弥陀佛的光,是物理的光,则光若要能照耀十方诸国,它必非常的热不可。

  

  如阿弥陀佛是一个炙热的光源,则你还敢期待往生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吗?在你还未被接引到时,早已被烤成焦炭了,甚至已飞灰烟灭了。或见到佛时,眼睛非瞎掉不可。

  此光乃心理的光

  所以阿弥陀佛的光,绝非物理之光。非物理之光,那会是什么光呢?当然就是心理之光。

  

  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心理之光故,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我们且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现在正想念某个人,故这个人的影像在我心中,声色历历。我在台湾想念他时,他是这个样子;如在美国想念他时,他也还是这个样子。甚至如有机会到外太空,想念他时,我相信其音容还是一样。同样过去想、现在想与未来想,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心理的光,除非你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否则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业缘不同,所见亦异:以是心理的光故,非每个人都能见到也。这不像一个苹果,可我看到,你也看到,有它客观的存在。其乃如我心中正思念的人,却是我知道,而你不会知道也。

  

  以是心理的光故,业缘不同,所见亦异。有信愿有行持的人,看得到;而无信愿.无行持者,即看不到也。而在看得到的人中,又因业缘.信愿.行持的差别,所见各异。因此佛一定在西方吗?却未必也。因缘具足处,佛即示现也。

  心与佛相应,乃见佛光

  所以众生要见佛,不是用眼睛向外去看,而当用心去调,当心调到与佛相应时,就能见到佛光。像电波一样,如频率调到跟它相应时,就收到了;反之,频率不一样,便收不到尔。

  

  相应者,无量心也:那我们当如何调心,而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既阿弥陀佛为无量佛,则将心调到无量时,便与佛相应也!

  

  而欲见佛的无量心,乃非前面所讲「积分的无量或微分的无量」,而是从不分别到涵容妙有的无量。所以佛光,未必要用眼根去看,在漆黑的夜晚、在杳无人烟之处,都一样可以见到这种光,这光是源自于内心中的证量。

  

  从执着杂染而见者,皆魔境尔:所以要从内心里去见佛,去受光。然世间很多人却不用这样的修行法门,即能与佛感应,而见到种种瑞相,这是什么意思呢?

  

  着相,即是魔;还有什么能称之为「瑞相」呢?如果我们的心都还在执着、杂染中,既与佛根本不相应,如何能与佛感应呢?

  

  感应!与谁感应呢?然世间上,我们往往听到有种种的瑞相浮现.感应事迹。然即使有感应.瑞相,就能确认一定是与佛菩萨感应的吗?其实没有人有能力证明,对不对?很多人只一厢情愿地自我暗示而已!

  

  而我个人倒觉得:很多鬼神都假借着佛的名号,而来收揽信徒。所以无瑞相.不感应还好;若有感应.瑞相,即是被这些鬼神盯上了。以后嘛,请神容易送神难,便没完没了矣!

  

  一般凡夫用他的肉眼,用他执着、杂染的心,怎能分辨其到底正跟谁感应呢?所以在这末法时代,真修行者愈来愈少,而讲感应者却愈来愈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不明白吗?

  

  无量寿

  积分的无量

  长生不死:其次再看无量寿。从前面所讲的积分无量,一年一年地活下去,永远长生不死,这是一般人最直接了解的无量寿。

  

  无常的法印:可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佛法不是一向都讲: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吗?这既是法印,应是贯通三世十方,诸佛国土都一样。故不应有一个国土,有一位众生能长生不死也。所以如用长生不死的观念,来了解无量寿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不相应。

  

  尺有所短,量不得也:所以对于无量寿,我倒有另一种看法,它不是长生不死,而只为它量不得尔。以一般人的视野,来看山河大地,便是无量寿─因为既生命只有一百年,那看得到山河大地的大变化。然在道家有曰:何仙姑曾见沧海三为桑田。这就因为她寿命较长,所以才能历尽这些变化。

  

  所以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否就永远不死呢?没有人能知道,除非你也是永远不死的,否则你只能确认他还没死,而不能证明他永远不死。至少以无常的法印来说,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

  

  所以有些经典上,也说:阿弥陀佛有一天也会退位,而由观世音菩萨来递补。至于阿弥陀佛为什么会退位呢?经文中没有交待得很清楚,可是总归于无常的法印,不然怎么需退位呢?所以事实上,很多人还只一厢情愿地以为「无量寿就永远不死」,而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微分的无量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以经论中通谓,生死其实有两种,一为分段生死,一为变异生死。一般人从生下时小小的,而慢慢长大,然后到老.到死。而死后,就一切断绝了吗?不!它只是转入另一期的生命中。所以这一期一期的生死变化,乃称之为分段生死。

  

  而如果更从微分的角度来看,其实一个人在每年中、在每天中,都有变异。如谓每种变异,即是一种生死的话,则我们在一生中,就有无量的生死。更何况在累世累劫的轮回里,岂非更有无量的生死。

  

  所以有一次讲经,我师父说:要长寿很容易呀!下无间地狱就太长寿了,想死都死不了。而真要短命,反而很难─因为除非证得阿罗汉果,能不受后有,才能真短命哩!不然死也死不了,就算自杀,下辈子又来偿宿债也。事实上,如从生死轮回.变异不停的观点来看,任何众生的生命本质上就是无量的。所以用得着羡慕无量寿吗?还是早点短命好!

  不分别的无量

  安于当下,随缘自在:有些人每年都会做生日,今年五十七,明年五十八,这算来算去终究是有量的。而如果不算呢?不算,则当下就是无量的。所以有些禅师,你问他几岁?他根本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只要安于当下,随缘自在,则生命的长短又何所谓?只有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才一天到晚怕自己老了、怕自己死了,才思前想后,而有无量的执着与烦恼也。

  

  相有变易,性无迁移:所以寿命是有量,还是无量呢?只在于是用性门去说,还是从相门来究。相有变易,性无迁移。因此是生死,或非生死,只要改变切入的角度,即一切现成矣!

  涵容的无量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百亿化身:于是从「相有变易,性无迁移」中,更得以理会「何为涵容的无量」?在诸佛千百亿化身中,即是涵容的无量也。所以这个身灭了,并不妨那个身又生了。故千百亿化身,乃是很多身,同时示现。如经典所谓,像下雨一般,在同时间内,我们看湖面,这个水泡起了,那个水泡灭也,千千百百、起起落落,你真不知道要从何去算。

  

  所以涵容的无量寿,既不表示化身的命长,也非命短。而是无量的化身,同时示现,各成生死。缘尽了,它就示现涅槃;缘若未尽,又以另一种形象出现。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在那里呢?却非凡俗所得知!

  

  小结

  报身,不得为无量:所以讲到这里,应得一种明确的结论:阿弥陀佛乃非报身佛。因为既是报身,落入形相中,便不免受局限矣!而…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