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淨土思想校正▪P2

  ..續本文上一頁麼能變呢?乃爲諸法無自性也。以無自性故,能隨緣而示現種種變化。于是既所量的相在變化,也能量的心在變化;故能所交錯,心物輝映,這變化的量當就無窮無盡了。

  

  所以這種無量,乃比前面叁種更殊勝;而這無限變化的量,才與諸佛菩薩的境界能真相應。

  

  《楞嚴》: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故所謂無量,乃謂無固定的量,但會隨著衆生的心,隨著衆生的業,而有種種示現變化。所以即使于淨土經中說到: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其實既是無量佛,又何必把他固定化,反跟無量義不相應。

  

  既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則你希望看大,阿彌陀佛就現大;你希望見小,阿彌陀佛就現小。以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故爲無量也。而衆生心,又是什麼呢?就是他當下的業爾;有業才見,無業則不見。

  

  一切法皆無量

  諸法以自性空故,無量:其實不只阿彌陀佛是無量的,所有一切法也皆是無量也。因爲既諸法緣起、自性空,故能從中展現出無窮無盡的變化,所以諸法本質上,都是無量也。

  

  衆生以證得空故,無量:然何以衆生所見到的,卻都是有量呢?爲衆生的心,還有很多「實有」的執著,乃與空性不相應;故所見到的世界,都是有量的。除非真能理解空性.證得空性,才與無量相契。

  

  不以『實有.客觀』的執著,來意會佛的智德:所以阿彌陀佛是誰呢?我們不能以「實有、客觀」的執著,來意會阿彌陀佛的偉大。而凡夫外道乃習慣用「人」的思考模式,來認定有個人很偉大,偉大到極限,就是成「佛」也。

  

  但真正的佛,卻要從「法」去意會,而不能從「人」來比擬。如從「人」來比擬,這佛一定得變成神的化身。既佛不是神,也神不是佛;然很多淨土法門的行者,卻很難避免用神的方式來理解佛,而這就遠隔秋山矣!

  

  總之,何謂「無量」?從自性空而變化多端也。以下我們乃更分析「無量光」與「無量壽」的源由,便可以更凸顯出無量的特性。

  

  無量光

  此光非物理的光

  首先講到無量光,經典上謂:阿彌陀佛的光,是無量光,故不受空間、時間的限製,到任何一個國土都是一樣的光明照耀。然既不受空間、時間的限製,則非物理的光也。

  

  物理的光非無量─距離愈遠,亮度愈微:以若是物理所成的光,則在物理學上乃有一很明確的定律:距離愈遠,亮度就愈暗。即不管光源有多亮,反正只要距離變爲兩倍,則亮度就遞減成四分之一;其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故距離愈遠,當亮度就愈來愈暗。

  

  光與熱共存,愈光則愈熱:其次,物理的光又有另種特性,就是光跟熱爲共同體,既有光,則有熱;也愈熱,才愈光。所以如阿彌陀佛的光,是物理的光,則光若要能照耀十方諸國,它必非常的熱不可。

  

  如阿彌陀佛是一個炙熱的光源,則你還敢期待往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嗎?在你還未被接引到時,早已被烤成焦炭了,甚至已飛灰煙滅了。或見到佛時,眼睛非瞎掉不可。

  此光乃心理的光

  所以阿彌陀佛的光,絕非物理之光。非物理之光,那會是什麼光呢?當然就是心理之光。

  

  不受時空的限製:以心理之光故,不受時空的限製。這我們且先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現在正想念某個人,故這個人的影像在我心中,聲色曆曆。我在臺灣想念他時,他是這個樣子;如在美國想念他時,他也還是這個樣子。甚至如有機會到外太空,想念他時,我相信其音容還是一樣。同樣過去想、現在想與未來想,都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心理的光,除非你的心態已經改變了,否則它是不受時空限製的。

  

  業緣不同,所見亦異:以是心理的光故,非每個人都能見到也。這不像一個蘋果,可我看到,你也看到,有它客觀的存在。其乃如我心中正思念的人,卻是我知道,而你不會知道也。

  

  以是心理的光故,業緣不同,所見亦異。有信願有行持的人,看得到;而無信願.無行持者,即看不到也。而在看得到的人中,又因業緣.信願.行持的差別,所見各異。因此佛一定在西方嗎?卻未必也。因緣具足處,佛即示現也。

  心與佛相應,乃見佛光

  所以衆生要見佛,不是用眼睛向外去看,而當用心去調,當心調到與佛相應時,就能見到佛光。像電波一樣,如頻率調到跟它相應時,就收到了;反之,頻率不一樣,便收不到爾。

  

  相應者,無量心也:那我們當如何調心,而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呢?既阿彌陀佛爲無量佛,則將心調到無量時,便與佛相應也!

  

  而欲見佛的無量心,乃非前面所講「積分的無量或微分的無量」,而是從不分別到涵容妙有的無量。所以佛光,未必要用眼根去看,在漆黑的夜晚、在杳無人煙之處,都一樣可以見到這種光,這光是源自于內心中的證量。

  

  從執著雜染而見者,皆魔境爾:所以要從內心裏去見佛,去受光。然世間很多人卻不用這樣的修行法門,即能與佛感應,而見到種種瑞相,這是什麼意思呢?

  

  著相,即是魔;還有什麼能稱之爲「瑞相」呢?如果我們的心都還在執著、雜染中,既與佛根本不相應,如何能與佛感應呢?

  

  感應!與誰感應呢?然世間上,我們往往聽到有種種的瑞相浮現.感應事迹。然即使有感應.瑞相,就能確認一定是與佛菩薩感應的嗎?其實沒有人有能力證明,對不對?很多人只一廂情願地自我暗示而已!

  

  而我個人倒覺得:很多鬼神都假借著佛的名號,而來收攬信徒。所以無瑞相.不感應還好;若有感應.瑞相,即是被這些鬼神盯上了。以後嘛,請神容易送神難,便沒完沒了矣!

  

  一般凡夫用他的肉眼,用他執著、雜染的心,怎能分辨其到底正跟誰感應呢?所以在這末法時代,真修行者愈來愈少,而講感應者卻愈來愈多,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還不明白嗎?

  

  無量壽

  積分的無量

  長生不死:其次再看無量壽。從前面所講的積分無量,一年一年地活下去,永遠長生不死,這是一般人最直接了解的無量壽。

  

  無常的法印:可是這樣會有一個問題,佛法不是一向都講:諸行無常,有生必有死嗎?這既是法印,應是貫通叁世十方,諸佛國土都一樣。故不應有一個國土,有一位衆生能長生不死也。所以如用長生不死的觀念,來了解無量壽是有問題的,因爲它跟無常的法印不相應。

  

  尺有所短,量不得也:所以對于無量壽,我倒有另一種看法,它不是長生不死,而只爲它量不得爾。以一般人的視野,來看山河大地,便是無量壽─因爲既生命只有一百年,那看得到山河大地的大變化。然在道家有曰:何仙姑曾見滄海叁爲桑田。這就因爲她壽命較長,所以才能曆盡這些變化。

  

  所以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否就永遠不死呢?沒有人能知道,除非你也是永遠不死的,否則你只能確認他還沒死,而不能證明他永遠不死。至少以無常的法印來說,是不可能長生不死的。

  

  所以有些經典上,也說:阿彌陀佛有一天也會退位,而由觀世音菩薩來遞補。至于阿彌陀佛爲什麼會退位呢?經文中沒有交待得很清楚,可是總歸于無常的法印,不然怎麼需退位呢?所以事實上,很多人還只一廂情願地以爲「無量壽就永遠不死」,而沒注意到這個問題。

  微分的無量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以經論中通謂,生死其實有兩種,一爲分段生死,一爲變異生死。一般人從生下時小小的,而慢慢長大,然後到老.到死。而死後,就一切斷絕了嗎?不!它只是轉入另一期的生命中。所以這一期一期的生死變化,乃稱之爲分段生死。

  

  而如果更從微分的角度來看,其實一個人在每年中、在每天中,都有變異。如謂每種變異,即是一種生死的話,則我們在一生中,就有無量的生死。更何況在累世累劫的輪回裏,豈非更有無量的生死。

  

  所以有一次講經,我師父說:要長壽很容易呀!下無間地獄就太長壽了,想死都死不了。而真要短命,反而很難─因爲除非證得阿羅漢果,能不受後有,才能真短命哩!不然死也死不了,就算自殺,下輩子又來償宿債也。事實上,如從生死輪回.變異不停的觀點來看,任何衆生的生命本質上就是無量的。所以用得著羨慕無量壽嗎?還是早點短命好!

  不分別的無量

  安于當下,隨緣自在:有些人每年都會做生日,今年五十七,明年五十八,這算來算去終究是有量的。而如果不算呢?不算,則當下就是無量的。所以有些禅師,你問他幾歲?他根本不回答!爲什麼不回答呢?因爲只要安于當下,隨緣自在,則生命的長短又何所謂?只有我們這些放不下的人,才一天到晚怕自己老了、怕自己死了,才思前想後,而有無量的執著與煩惱也。

  

  相有變易,性無遷移:所以壽命是有量,還是無量呢?只在于是用性門去說,還是從相門來究。相有變易,性無遷移。因此是生死,或非生死,只要改變切入的角度,即一切現成矣!

  涵容的無量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百億化身:于是從「相有變易,性無遷移」中,更得以理會「何爲涵容的無量」?在諸佛千百億化身中,即是涵容的無量也。所以這個身滅了,並不妨那個身又生了。故千百億化身,乃是很多身,同時示現。如經典所謂,像下雨一般,在同時間內,我們看湖面,這個水泡起了,那個水泡滅也,千千百百、起起落落,你真不知道要從何去算。

  

  所以涵容的無量壽,既不表示化身的命長,也非命短。而是無量的化身,同時示現,各成生死。緣盡了,它就示現涅槃;緣若未盡,又以另一種形象出現。所以阿彌陀佛是誰呢?阿彌陀佛在那裏呢?卻非凡俗所得知!

  

  小結

  報身,不得爲無量:所以講到這裏,應得一種明確的結論:阿彌陀佛乃非報身佛。因爲既是報身,落入形相中,便不免受局限矣!而…

《漣珠甘露 淨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