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思想校正
淨土思想校正
狹義與廣義的淨土
阿彌陀佛的玄義
無量義
一切法皆無量
無量光
無量壽
小結
經文所見
極樂世界樂無極
因果之本然
人性的缺失
著意求樂者,乃輪回的基因
極樂的『極』,是超越之意
淨土之樂
不退轉
信不退轉
信願行
淨土非偏方
佛魔之間
小結
淨土思想校正
這個主題「淨土法門」,乃是針對學禅人而說的;所以講的方式與內容,便不免跟一般淨土宗大德所講的,會有很大的差異。尤其今天所要講的,不是偏勸當發願往生淨土?反而是說:雲何不能往生淨土?
因爲如果在很多錯誤的觀念,未破除之前,即用一廂情願的思考方式.一廂情願的修行方式,而想往生淨土,卻只是南轅北轍而已!所以今天主要的說法,在于「破」,而不在于「立」。至于詳細立說:雲何能往生淨土?則待下次的課程裏,會詳細說明。
狹義與廣義的淨土
首先講淨土法門,其實有廣義的淨土與狹義的淨土。廣義的淨土,是指十方諸佛的淨土,在娑婆世界的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上方、下方,都有很多諸佛所示現的淨土,這乃稱爲廣義的淨土。而目前很多人卻把注意力,鎖定在西方的極樂淨土,這淨土我乃稱之爲狹義的淨土。
何以須區分狹義與廣義的淨土?以我認爲:真要修淨土法門,還是得從廣闊的視野裏,再去挑與個人相應的淨土去專修。這從視野開闊、心態明朗而修的淨土法門,才與『淨性』相應也。反之,如一開始就以狹隘的視野.封閉的心態,而把自己局限在某種執著中,卻何能與『淨性』相應呢?
以狹義的執著放不下故,不得進入廣義的淨土中;故先勘破狹義的執著:但至目前爲止,我們所常聽到的淨土法門,卻都是狹義的淨土法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主要訴求,和以持名念佛爲主要的修行方式。既狹隘的執著放不下故,即不可能進入廣義的淨土中。所以今天所要講的,乃是如何來勘破.放下這些狹隘的執著?要如何勘破狹義的淨土法門呢?這乃有兩個主題:
首先是「阿彌陀佛的玄義」: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那他到底是誰呢?爲什麼他的名字,卻叫阿彌陀佛呢?這有它在佛法上的意義。故如能更了解阿彌陀佛是誰?或這名號代表什麼意義?再來發願往生,才有更大的把握。反之,若只一知半解的以爲阿彌陀佛就是某個萬能神的化身;用這樣的觀念來求生淨土,卻只是外道見而已!
其次是「極樂世界樂無極」:很多人望文生義,故認爲既是「極樂世界」,當就是非常快樂的地方。事實上,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那麼快樂呢?如果我們的佛法素養能高一點,便當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再仔細對照『淨土叁經』的經文後,想法當更能落實也!
把「阿彌陀佛是誰?」認清楚了,把「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快樂?」再說明白。然後是否發願往生這個淨土?就待各人去抉擇了。而這抉擇,才能在正知見的覺照中,更平穩、落實。
阿彌陀佛的玄義
即『無量』義:我們知道「阿彌陀」,在印度話的原意,就是無量義。既智慧是無量的,也慈悲、功德都是無量的,諸佛所具備的德行,都是無量的圓滿也。
至于「無量光與無量壽」,則只是無量功德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爲衆生偏愛,所以就專挑這兩個作代表。
諸經所贊,盡在彌陀:爲阿彌陀佛,是以「無量」爲名;所以在名字上,首先就得到與衆不同的優勢。既諸佛以德爲名,所以「諸經所贊,盡在彌陀」。釋迦牟尼佛,是寂寞能仁之意;雖寂寞能仁也是一種德行,卻非一切的德行。藥師佛能爲衆生治一切病,治病雖是一項能力,卻非一切能力。而阿彌陀佛于名號中,即已具足一切矣!
以無量爲名之玄義:然而必名跟實能相應,名副其實,才有功德可言。否則若把你我的名字,也叫做無量,就能有無量的功德嗎?當然不是!所以阿彌陀佛,不只是名爲無量,乃必有無量的功德,才可能「諸經所贊,盡在彌陀」也。那無量的功德,又是從何而有呢?
無量義
這無量,根據我個人的了解,可以區分爲四種無量:
積分的無量
個數愈加愈多,以至于無量無邊:比如說由一個加一個,成兩個;兩個加兩個,成四個;四個加四個,成八個。這樣愈加愈多,以致于像恒河沙數一般,算都算不清楚,這無量無邊的量,即是無量也。
簡單講:無量就是很多。以這種無量,是一般人很能直接了解的,所以就點到爲止。
微分的無量
從一個體的分析再分析,以至于無量─下化。比如若說一只手,則只是一。如詳細分析,則一只手乃有五根手指頭,這樣就由一變作五。如再分析每根指頭,又有叁個指節,則變成十五也。如再分析:它有多少血管?有多少神經?甚至有多少細胞的話,那「量」當就愈來愈多矣!
如分做細胞還不夠,再下去更分做什麼分子!原子!則「量」豈非愈來愈大,以至像恒河沙數,根本數不清楚了。這微分的無量,其實就是下化的結果,從根本下化成更多的枝末。所以數目,盡管愈變愈大,卻還只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很多數量,看起來大得嚇人,但我們首先得去判定:它到底是積分的量,還是微分的量?
佛法很多數量,其實是微分的量。比如說:一個行者,從發心修行到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怎麼算呢?首先我們把從發心修行到成佛,分做叁個階段─見道、修道和成道。故從開始修行到見道,即稱爲第一阿僧祇劫。其次,從見道後再啓修,直到證道,稱爲第二阿僧祇劫。以證道時還非圓滿也,故從證道到圓滿成佛,乃稱爲第叁阿僧祇劫。
所以在大乘經論中,通謂:從發心修行到證得初地,是爲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爲見道位。次從初地到八地,爲第二大阿僧祇劫。以八地證得無功用心,故稱證道。最後從八地一直到圓滿成佛,稱爲第叁大阿僧祇劫。所以它是微分法,故稱爲叁大阿僧祇劫。至于阿僧祇劫,是如何細分的,我認爲並不重要。
所以我們單看這數字「叁大阿僧祇劫」,看起來頂漫長的,其實未必。因爲如學禅者,從開始學禅,一直到開悟。這開悟見道,即已一大阿僧祇劫過去了。如不只開悟,且是大悟徹底呢?則兩大阿僧祇劫,便消逝矣!所以我們不要用積分的觀念,來一年加一年,一劫加一劫,要加到那時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呢?真是沒完沒了啊!但若能從見地、證量上去突破,剎那間即已一大阿僧祇劫矣!
又佛法上也常講到「八萬四千」,八萬四千衆生.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的數目,又從那裏來呢?如我們先用數學來分析,則它乃有幾個基數:第一是四,第二爲叁,第叁則七。首先說,四從何來呢?大致上說,這四可說是四維─我們把空間分做東.西.南.北四方,故爲四。那叁呢?以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故成爲叁。至于七呢?印度的數學很喜歡「七」這個數字,就像中國人喜歡「五」一般。所以有打禅七.打佛七等,「七」代表一個周期的循環也。于是空間的四,配以時間的叁,再乘上一個周期循環的七,即是八十四也。然後再乘以一千,就是八萬四千。所以表相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
微分科技的發展:各位想,這微分的解析,聽起來好象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事實上,還是有很了不起之處,因爲目前科技的發展,多跟微分的技術有關系。像原子彈的發明,便是從將一個中子,打進核子裏,而産生連鎖反應的,這是微分科技的成就。又如生化學上講的基因複製.或基因改造,也是從解析DNA,才有的成就。
至于電腦的科技中,更爲明顯。就以顔色而言,最初是16色,後來變成256色,再後來變成16 bit,甚至十億色。其實也只是把紅、綠、藍叁種基色,微分再微分,微分到最後就變成十億色也。又如硬碟,我第一部電腦的硬碟有120MB,在當時就算很大了。而現在的硬碟,有30GB 的不算稀奇。最早的磁片,一片是1.2MB;而現在的DVD光碟,一片聽說有17GB,爲磁片的一千多倍。
對于未曾用過電腦的人,難以想象:竟一部大藏經,可裝進一片光碟裏。而對于我─已經用慣電腦的人,對一片DVD光碟,竟能分割出17GB的量,也覺得很不可思議。所以這微分的技術,還是非常偉大的,所謂在一粒沙中,能見叁千大千世界。這是第二種從微分中,去看無量。
不分別的無量
以心分別故,有『量』;若心不分別,即是無量也。所謂量,乃是從「測量」後,才有「數量」的。反之,若不用心去量,即無量也。以衆生喜歡攀緣分別故,所以處處見到各式各樣的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以衆生既有心,即一定有量也。
故除非修行,已修到一種更高的境界,而稱爲「無分別智」,才能印證爲無量也。故無量者,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更不是零,而是不分別。因此從禅法來看「無量佛」,卻不在西方,而在我們自心中─若心能不取舍分別,當下即是無量也。
分別取舍之心,不與佛相應:所以如希望安住于無量佛的淨土裏,首先就得去除分別取舍之心,才能與真正的無量佛相應。然很多講淨土法門者,卻都著眼于從分別取舍去入門,比如先分別有東方、西方,樂、苦等種種的差別相,而來分別取舍,故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這從禅宗的心法來看,就是因地不真爾!至于會有什麼好結果呢?那就別守株待兔,空蹉跎歲月了。
涵容的無量
諸法無自性,隨緣示現,變幻無窮:所謂涵容的無量,乃謂這種量是可以隨緣變化的,或多可變少,或小可變大。爲什…
《漣珠甘露 淨土思想校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