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上求之道
人性是什么
物性是什么
中观
根性是什么
楞严
从上求而旁通、下化
小结
普贤行愿
专家与出枷
尖端行业
修行的转机
格式与局限
文明的特质
生命的指标
出家的真义
佛教的历史
死亡与再生
比喻
生命周期
超度的作用
生前的逆转
总结菩萨道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上次主要是从「流行与对位」,来谈思想架构的建立。于是从这架构,更衍生有「上求.下化与旁通」的问题;因此今天继续讲「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在北传的佛教里,经常提到「菩萨」和「发菩提心」。但菩萨其实不是狭指去广度众生尔,如就思想体系而言,发菩提心主要是指,发上求觉悟之心。但就菩萨道而言,除了上求,还得下化。
而所谓下化,也不狭指下化众生尔。在思想体系里,能从本而末,愈分愈细,即是下化也。所以上求是期深度的提高,下化是期细度的精致,这整个加起来,才是智慧的圆满也。而待智慧的圆满了,也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大致有三种方式─上求.下化.旁通:即使不说是佛法所谓的菩萨道,即以世间也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从生到死,都须不断地去学习。而学习,大致可分为三种型式:上求、下化与旁通。
上求是悟性的提高,故能悟到金字塔的最高点,而一以贯之。旁通是广度的增延,如所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而知尽各式各样的学问。至于下化,则是细度的精致,而成为这领域的专家。这上求.下化与旁通的关系,用上次所讲「对位与流行」的图表,便能说明得更清楚:
在图表中,如果我们从A点出发,而更去找B、C、D、E,则称为旁通。对应于同一层次、同一范畴者,即称为旁通也。其次,若从A或B里,再上溯而觉悟于Z,这即是上求也。至于从A以下,再分A1、A2、A3、A4、A5,或从B以下,而延伸为B1、B2、B3、B4、B5,皆称为下化也。
所以对于知识中,任何已经通达的一点出发;我们既可以上求,也可以下化,更可以旁通。而使思想体系,愈来愈严谨,愈来愈庄严。
在多数人的学习过程中,最初乃致力于旁通:但就一般人而言,在生命的学习过程中,最初都是致力于旁通。像一个小孩子,乃是从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中去学习,而使其广度能够迅速增加。
后则唯效力于下化─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而等他学习一段时间后,因广度的进展,愈来愈有限;故到后来,则偏向于下化也。
这情况就像我们受教育一般,于小学、中学时,受的是通才教育;而待大学后,就分院.分系了。尤其于研究所或博士班时,乃愈来愈专门。故这时的学习,却以下化为主。
甚至很多人的学习动机,乃为工作的需要;故当工作固定下来后,他学习的范围,也就跟着被局限住了。
分工社会不可避免之结局:于是他顶多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这虽是分工社会很难避免的结局,但却有舍本逐末、不明究理的弊端。
至于上求,则多不用心,或虽用心而不得其要:所以有的人,根本不敢去思考一些比较严谨的问题。你如问他:人,生从那里来?死往何处去?他一听就楞住了,为什么还要问这种问题呢?甚至如你问得太急了,他就干脆哭给你看。所以禅宗常参的「话头」,对他们而言,却是「于有,何有哉?」
记得看过一本海明威所写的小说《老人与海》,里面有一段话说:我们小市民能够吃、能够睡,就得过且过吧!何必去想那些问题呢?故那种专业的问题,还是让哲学系的师生们去伤脑筋吧!
所以大部分的人,对于上求的需求,乃根本不曾用过心。或者有的人虽曾用心,但不得其门而入。听说有个人曾为「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的问题,想得头发都发白了,却还没想出来。还好,没发疯!而很多西方哲学家,到最后却不免精神错乱,包括康德亦然。
事实上,不要说这些问题,对升斗小民而言,是「天大的馒头,无从下口」。即使于西洋哲学史上,也留下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在上求的需要中,不得满足。则我们的生命,便只是猫钻猫的洞,老鼠钻老鼠的洞,而看不到全体─既不明生命的全体,也不得宇宙的全体;故只能过着「以管窥天」的日子。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专精于上求也:所谓「向上一着」,即是指去参究出更高的道理来。所以禅法,对于上求之道,却比世间任何学问都更专精,也更容易得力。
上求之道
舍差别相而归统一性:内敛近中道。既禅法,乃专精于上求之道。则云何能从上求之道中,而来提升呢?在下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既都有其差别相;故若于差别相中而取此舍彼,即不可能提升也。唯能不离于差别相中,更去参统一性,才能提升也。
这也就说,何以佛法非常强调「无我」的智慧。因为如每个人皆从自我中心的观点出发,即不可能完成统一。唯有舍掉自相.他相,才能真入统一的境界。
统一,则既具不动性,也具变幻性:然所谓统一性,其实是不坏原来的差别相也。故统一性,乃有两种特质:第一是不动性,第二是涵容性。而此之涵容者,即是在不动性中,又容许有诸相的差别与变化。这讲了老半天,还是很抽象而摸不着边际;故下面且以实例说明:
人性是什么
孟子主张性善:比如论「人性是什么?」在中国的儒家里,有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性善的,所以我们只要发挥良知、良能,就自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孟子当然曾提出很多事例,以证明人性是本善的。
荀子主张性恶:但在儒家里,另荀子者,乃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所以如不以礼教约束,不以法律制裁;人就会顺性胡为,而为害社会。当然荀子也能列举很多实例,以证明人性是本恶的。
有曰:生而如白纸。其次,也有人说:其实,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而是初生时,如白纸一张。于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变成有善有恶也。这听起来,似也蛮有道理的。
有曰:兼而有之。最后,更有人说:既以上所说,都有道理,故当兼而有之才是。有的人,天生性善;所以只要继续保任,即是个大好人也。也有的人,天生性恶,故得用教育去调伏他。也有的人,天生中庸;非善非恶,恍如白纸。
这兼而有之的说法,好象已调和了性善跟性恶的对立。其实,却未解决「善恶来源」的问题?何以有些人性善,有些人却是性恶呢?
上求统一者,乃习性尔:所以对于人性是什么?我们还得更去参!然而就佛法而言,这却不是什么大难题。以人性是什么呢?唯习性尔!
习性,非善非恶,亦善亦恶:但所谓「习性」,其实是牵涉到佛法中「三世轮回」的理论。故这一生的习性,乃是在上辈子中,已熏习成型的。因此如上辈子所熏习的善种多,便生而近乎性善。反之,若上辈子所熏习的恶种多,便生而近乎性恶。
于是既皆是从熏习而有的习性,故非「本性」矣!以此而初调和了善恶之间的对立。
习性,善或成恶,恶或成善:如更进一步去解析。既本性是空,故一个人即使天生近于性善,但如果结交的都是邪师.恶友;则近墨者黑,那善性却慢慢转成恶性。
反之,有些人虽初生质地不好,但以能亲近善知识,而努力学习;最后竟成乐善进取之人。故虽善,犹能变恶;虽恶犹能变善。这才能真勘破善恶之间的界限。因此人性是什么?唯生生世世所熏习的种性尔!
以习性故,更具变幻性与涵容性:于是因于习性故,便更具变幻性,既善可以变恶,也恶可以变善。也兼具涵容性,说善也可,说恶也可,甚至无记、中庸,皆不出此理之外。
在差别相中,即不失其统一性也:但从熏习而现行为人性的原理,却是不变的。这从熏习而成为的业种中,千千万万,是个很复杂的群体。所以于善恶间的组合方式,就有无量无边矣!这便非单纯地性善.性恶,无记.中庸,所能仰望也。
物性是什么
人性,生物的种性,矿物的属性,又皆不同:如果我们更扩大去观察整个宇宙间现象界,则种种生物之间,其性又不一样;猫有猫性,狗有狗性,木瓜是木瓜性,蕃薯是蕃薯性。甚至不只生物的种性不一样,连矿物的属性,也都不一样;如金、银、铜、铁,各不相同。
其上更高的统一性,又是什么呢?于是我们又得更去参,「于有情众生、无情草木间,其更高的统一性为何?」这如就世间人而言,就很难参透矣!
中观
乃缘起性.无自性尔:但是借着佛法的指引,尤其是能透过中观的智慧再回观世间的种种现象,就是「缘起性空」尔!
人性,既不出习性尔;而习性者,即于不同的缘起中,所熏习出来的。同样生物会有什么性呢?也是从不同的缘起中而造就的。
听说猫熊最初不是以竹子为食的,而是肉食性动物。但后来因为生存的环境改变了,所以它不得不以竹子为食。同理,在达尔文所谓的「进化论」中,很多的动物因时空的递移,而变成不同的种性。这不管是进化、或退化,总而言之,皆为缘起之不同尔。
甚至矿物的贵金属,如金铂之类;或惰性气体,如氦氖之类。如用化学方法,还皆可以改变的。所以为「缘起性空」故,能够舍差别相,而入统一性也。
金字塔的顶端:所以若思想架构,就像金字塔一般;…
《涟珠甘露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