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次第。因此我们便可进一步来省思:征兆跟迹象的意义。在世间上常有所谓的「征兆」,这征兆是真的吗?准不准呢?

  

  其实真不真,准不准?乃看你功力如何,若一知半解而穿凿附会,那当就不准啰!至于虽略知要领,还得看临场的解法不同。

  

  算命.卜卦,可靠吗?譬如卜卦,即使卜到同样的卦;但每个人的解说,却不一样。所以征兆或迹象,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来看,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上,能否解得很正确,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卜卦可靠吗?现在人或觉得,这只是概率的问题。然而这也可能是征兆的一部分。不过如果每样事情,都将之视为征兆.迹象,这也会活得很辛苦吧!如只能算命,而不能改命,那算跟不算又有什么差别呢?

  

  佛法的态度

  不着相的心要:但是佛法却不用这一套。为什么不用呢?首先是,佛法不必算命,即能改命。问:命如何改?答:改业尔。而业如何改?迁恶向善、明心见性也。

  

  其次,为众生皆很执着;且愈执着于想先知,就愈鲁钝痴迷而穿凿附会。所以修行之要,不是顺着五行的数理去流转,而是从「回头是岸」而放下了事。

  

  不知而不着,或明知而不着:但是这不着相,其实还是有差别的。有的乃为不知、少知故不着相,这乃不算真功夫也。或等他知道了,又开始执着矣!所以要明知道而不执着,这才是真智慧也。

  

  天眼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明知道而不执着,即是天眼的境界。如以佛法的修行方式而证得无心境界时,即能成就三明六通。这既比用五行的数理推来算去,高明多矣;也比一般的凡夫俗子牵挂拘绊,悠哉多了。

  

  故佛陀座下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乃说:吾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从无心而证得的境界,却比有心用者,高明得太多了。

  

  《野性的思惟》

  文化人类学者─李维的著作:说到这里,我想到一本书,名为《野性的思惟》。这是一位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名叫李维所写的。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因为既是个文化人类学者,所以他必经常到原住民区去采访。当他在南美洲作文化调查时,乃发觉他们的思考方式很奇异。他们会把老鹰叫,象征着谷物的成熟;田鼠的追逐,象征雨季的来临。很多在我们看来,全不相干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却都有关连的意义。

  

  结构学的创始者:于是他在那里收集了很多资料,而把原住民的象征思考,作了很多图表,更由此而启发了他,而得以发明「结构学」。

  

  而这本书,我看到一半时,想想:如以象征的意义,而建立起对位与流行的关系,还是中国的阴阳五行比较有系统吧!所以书看到一半,便丢下不管了;我还是回头看,中国的阴阳五行吧!

  

  谁更野性?谁更文明呢?然而这本书的书名很有趣,他竟然将之称为「野性的思惟」─他其实是从这而发明结构学的。也许他觉得这种思考方式,跟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实在相差太多了。于是就标新立异,而称之为「野性的思惟」。

  

  但我相信,也许再经三百年或五百年后,历史会重新评断:看是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比较野性?还是这种对位流行的思考方式比较野性?

  

  中学为体

  最初我接触到阴阳五行的学说时,还觉得很不能接受。为什么天地万物之间,全都是五行呢?且五行间,更生生克克,没完没了。既参不透其中的奥秘,又以为旧中国的文化太落伍了。所以没信心,再继续研究下去。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观察.沉思,最后竟不得不接受了。

  

  职业分工的弊端:尤其这套学问,对现代人来讲,是有很大的对治作用。以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方的思考方式,而西方的思考,乃比较专精于分析。故既思想上是专业的,也职业上是分工的。

  

  虽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专家,但隔行如隔山。所以在此资讯流通的时代,我倒觉得现代人还是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他再专精,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比过去人,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真是微不足道也。

  

  甚至现代人,即使很努力去博览群籍,采集资讯;但因为中心未建立起一套严整的结构,故只能东抓一点、西挖一些。很多思想都互相矛盾,而自己都不能察觉。于是在资讯的蹂躏中,更显得脆弱不堪。

  

  中学为体的新义:在这个时代的人,要想重新建立起一种思想架构,根本是难上加难。可是这既有的思想架构,乃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以过去于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就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何以谓中学为体呢?以东方在建立架构上,乃既严谨,又简要;故称为中学为体。而西方为用呢?以西方能够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弥补东方架构所不足者。故以西方所能提供的素材,而搭配于东方的架构上,这便是最完美的学问也。

  

  不过,这说来简单,事实上却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世间种种现象,很多时候并非皆归成五类,有的归成三类,有的归成四类,有的归成六、七类。这要把所有的事象,都归为五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更何况还得分辨出他们间对位与流行的关系。

  

  先天与后天

  先天,乃纯数理逻辑的推衍: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两种方式,第一是先天的,第二是后天的。若先天者,乃纯用数理逻辑去推演,如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或一变为五,再变为廿五,三变则一百廿五等。这种先天的推演,在逻辑上,是绝对完美的。

  

  纯用先天,则系统架构虽严谨而象征的意义不明了:但如果纯用先天的架构,系统虽非常严谨,可是它所象征的意义,我们却不太明了。这就像以前我们学数学时,即使算来算去,都算对了,但还不知道自己在算什么?

  

  比如理论上说,一个家庭里,即不出五行也。但那个是金?那个是木?却很难确认。同样在身体的头.脚.躯干中,那个是太阳?那个是少阴?也不是那么好认定的。

  

  后天,乃现象界的观察归纳:而后天,则是从现象中去慢慢观察,而后再归纳成几类。但如果我们观察的视野,不够开阔的话;则所能归纳的,却只是局部而非全体。而既非全体,那再用五行去分类,当然就只是以偏概全尔。

  

  纯用后天,则象征的意义虽明了而系统架构不严谨:所以纯用后天者,虽象征的意义较易了解,可是系统架构却不可能很严谨。而不严谨的原因,除了以偏概全外;也可能于分类时,分得不严整,或多少不均,或重叠不明。

  

  必结合先天与后天,才是最完美的:中国这一套阴阳五行的学说,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好象就停摆了。至少已好久,看不出它继续发展的痕迹。然而今天,既从西方又提供了很多素材,这真是重整待发的大好时机。

  

  法相庄严.架构严整的思想体系─圣人与菩萨:这是一套很伟大的学问,当非一个人,也非一生中,即能完成者。但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我们皆必努力去整理这法相庄严.架构严整的思想体系。

  

  调心之要一

  前述的思想架构,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昏头转向,想这跟我的关系太遥远了;这种天大的学问,还是让别人去发心吧!其实,这思想架构如运用于修行上,对我们也会有相当的启示。

  

  圆教的观点,一切皆能涵容:首先若从五行的观点来看,这个世间有千奇百态,才是正常的。因为愈多的现象,才能愈形成一生克的网。而一般人,却很容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去看别人与我的差异,故不免形成矛盾与冲突。

  

  故若能从五行的对位差别,来看世间;心态便能涵容多矣!虽人人皆希望得统一,但非必泯除差别相,才得统一性;以在诸差别相中,自有其统一性也。虽在五行的下层次中,只能见其差别相;但若提升于上层次中,即具统一性也。

  

  在家庭.团体中,意见不合,才是正常的:于是如把这理论,应用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中,便知道虽彼此意见不合,但还是相辅相成的。譬如夫妻之中,大致会有一个比较外向,一个比较内向。因为不可能两个都外向,若两个都外向的话,这家庭便将不得安宁。也不可能两个都内向,如两个都内向,则将太闭塞而与社会,失去联络。

  

  故对立与冲突,其实乃为完成更大的平衡也:这却是很多自我中心者,所觉悟不到也。但是若其为夫妻不和,而想离婚,却也离不了哩!为什么离不了呢?虽阴不同于阳,但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哩!

  

  既一切相中,皆有阴阳五行;则如磁铁一般。你将之切为两段,它又形成两个南北极。同理,把类似的人品,聚集在一齐,很快地它又分别出五行来。比如能入国会中者,当都是一代时杰。然在开会时,有些人还是只能坐冷板凳,而跟着附和尔。反之,在放牛班中的学生,也会很快地形成领导系统。

  

  所以如能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些平衡关系。则心量一打开,烦恼自减少一半以上。

  

  众生皆不免偏端,而无法自求平衡;故只得借他力,以完成平衡:或问「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因为除非修行到非常圆满的地步,否则一般众生都是偏端的。于是既偏端,而无法自得平衡!这该怎么办呢?

  

  故只得靠他力,以完成平衡。所以过于阳刚者,就会有另一个阴柔者,来与之搭配。如果太外向者,就会有较内向者来平衡他。甚至如先生慷慨过度,就会有一个斤斤计较的太太来抵制他。世界中的种种人事关系,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良药苦口,逆耳忠言:所以如明白这个道理,便更能确认逆耳忠言也。以意见不一样,才能提供我更大的省思空间。故《论语》上有:「禹闻善言,则拜」,能听到一句逆耳忠言,还得去衷心感谢哩!

  

  调心之要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羡慕他人,不用菲薄自己:其次,既每个人都不出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则不管我当下隶属的是金,还是木,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

  

  既金不同于木,木不同于水;故何须羡慕别人,而菲薄自己呢?即使如食物链中的昆虫.细菌,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五尺之躯的人类呢?尤其在五行中,各个特质不同;故不须要用单一的标准,而来跟别人竞长量短也。

  

  安于当下─无常.无我的生命特质:中国人常说「风水轮流转」,既五行轮转不已;故现在我最喜欢的,将来却不一定还会喜欢。虽现在得势了,也将来难保能继续得势。

  

  因此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我们乃能更安于当下。而所谓「当下」者,即是无常、无我的生命本质也。为什么无常?因为流行所致。为什么无我?因为对位所致。于是在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云何非即寂静涅槃呢?

  

  调心之要三

  阶级的存在,是世法的本然;故须遵守阶级伦理: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间,我又省思到另一个道理:阶级的伦理。既架构像金字塔一般,从上一而变为下之五,再变为廿五。故上下间,乃有种种不同层次的阶级存在。

  

  这层次的阶级,尤其表现在官僚制度上。从最高的统治者以下,有各院会首长等。在企业中的组织亦然,皆有层层节制的关系也。

  

  甚至在知识的领域中亦然,有的是一时的才俊,而为先知先觉。有的是其后的追随者,而为后知后觉。更有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少知少觉。最后还有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觉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在中国传统上,乃非常注重伦理的关系。而伦理者,既包括上下的关系,也包括同层次间的关系。比如父慈子孝,即是上下的关系;而兄友弟恭,则是同一层次间的关系。

  

  这阶级的伦理,对我而言,也是个不小的震撼。因为我的个性,是不喜欢有这么多阶级待遇的。

  

  但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却慢慢被摒弃了:然而这阶级的伦理,却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慢慢被埋没拋弃了。因而现代的管理型态,也渐趋于扁平化─就是把上下阶层的距离,尽可能地拉近;而不会有太多的层层节制。

  

  阶级泯灭不了,它只是改头换面而已:但事实上,阶层不管怎么拉近,终是免不了的;顶多是改头换面而已。就像以前是皇帝.贵族,而现代是总统.议员,还是一样有层层节制的关系也。

  

  阶级的升退

  如何使阶级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于是既阶级的存在,是自然的。故我们当努力的只是:如何使阶级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

  

  而其原则,殆不过是:使有德.有能者,能很快晋升;而无德无能者,早日引退。而这些唯有运用「无我」的智慧,才能真正落实也。

  

  总之,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能消融自我的执着,故与解脱道,能相应也。好!这题目就说到这里为止。下次再讲「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阿弥陀佛!

  

《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