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序言

  序言

  

  序言

  第一.禅法中漸修與頓悟的鴻溝

  第二.修心與調脈的關系

  第叁.禅法與淨土法門間的調理

  第四.大小乘間之轉轍

  第五.中觀與唯識.真如之會通

  上課方式

  

  

  序言

  大家好!這次的課程,各位或已知悉:是接續《禅悟密法》後的一些觀念及架構。在《禅悟密法》的課程中,我曾說過:現在能講的,就先講;如以後有需要再修正.補充者,那再來修正.補充吧!

  

  而去年在經過一年的靜修後,既某些看法已有改變,也覺得可再補充一些新的資料,所以才會有這次的課程。而課程,何以稱爲「漣珠甘露」呢?這乃跟我靜修的地點有關,諸位所看到的瀑布圖片,就位于靜修關房的對岸。這也就說:我乃選擇于有瀑布的地點靜修。

  

  爲什麼特別選擇有瀑布的地點靜修呢?以最初我對「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很有興趣,而傳說:要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好在有流水聲音的地方。所以每次碰到有流水、有瀑布的地方,就讓我覺得悠然神往。于是也剛好有這個因緣,找到了瑞芳某寺院,而那邊恰好有瀑布、河流。所以我就一切放下,到那裏去禁足了一年。

  

  然最初一廂情願的想象,跟實際的感受,還是大不相同的。因爲瀑布的沖擊聲,實在很急,而非柔順;故心還不能很沈。且我禅坐時,在身心上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調整,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而回到我習用的方式─就是打坐、調脈、參禅。然而終究,我還感謝這個因緣─如果不是爲有這個瀑布,我大概也發不起靜修一年的決心,這真是歪打正著哩!

  

  然經過一年的靜修後,究竟有什麼心得呢?如就禅法而言,有心可得,便不是最究竟的。但爲我,既未證最究竟者;也不用裝模作樣,裝作很究竟的樣子。所以爲「總是還有話待說」,才會有這次的課程。

  

  而在這次的課程裏,我們大致要處理幾個問題:

  

  第一.禅法中漸修與頓悟的鴻溝

  中國禅之沒落:如果我們稍注意到中國禅,在修行方法上的轉變:最初從達摩祖師,直到六祖惠能.馬祖道一等,主要是以「機鋒棒喝」來接引學人─就是學人如有問題,便直接找上禅師,而與禅師對話。故如機緣好的話,或能言下頓悟。所以很直截了當。

  

  但到了宋朝之後,可能爲禅師沒有那麼高明了,也可能爲修學者沒那麼用功了,所以機鋒棒喝就慢慢使不上力,而改參話頭的方法。而話頭可能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拖死屍者,是誰?」在禅淨合流後,又參「念佛者是誰?」甚至也有人參「麻叁斤」、「庭前柏子樹」等之類的話頭。

  

  但是這種方法,到今天我覺得也很難用上了,雖我個人最初于禅修上也是從參話頭,而得到初步的突破。可是這麼多年來,我並未到處鼓勵大家也來參話頭。因爲我們看祖師的公案裏,一個人必死命地咬住一個話頭,然後等叁年、五年,甚至八年、十年,還未必開悟。而現代的人誰有這種信心?誰有這種耐心?故皆于疑情還未成片時,便已不知道退轉到那裏去了?

  

  所以這個時代,即使有人還標榜著「中國禅」,但真正以參話頭的方式,而傳授頓悟法門者,其實鳳毛麟角也!很多人所謂的禅,其實也只是盤腿打坐而已;甚至有生活禅.動中禅的興起。這跟中國禅的頓悟法門,何止有天淵之別?所以中國禅在現代,難免在逐漸沒落中。

  

  

  密教之疑慮:故在目前,不只臺灣,也包括全世界,大致比較流行的是密教的修行方法,還有南傳的內觀法門。我們知道密教的修學,首先就得依止于一位高明的上師。而事實上,誰才是真正高明的上師?卻非俗人俗眼,即能判斷!很多似有神通者,或許是他力附身的加持。我們皆知:密教很多的修行法門,都夾有他力的成分─其所謂本尊護法,卻未必是諸佛菩薩,而是天龍八部的鬼神。所以很多人以爲修密,更容易有覺受,更快速有感應。事實上,這都與他力的加持有關系。而他力的加持跟外道法門,其實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爾。故很多人在他力的攝受下,早已忘掉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

  

  其次,如已確認有位真正高明的上師,那你能具足因緣而依止他一輩子嗎?我們也知道:密宗的修行方式,必師徒間要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連系,既師父得隨時知道徒弟的狀況,也徒弟應隨時向師父報告。而今天,即使你已確認達賴喇嘛是一位大成就者,卻未必具足因緣而能常親近他;故只能聽些通俗的開示爾。這也就說,雖密教在今天非常流行,但如我們仔細去思考的話,還有很多讓人覺得不安全、不可靠的。

  

  

  南傳禅法之格局:目前雖很流行南傳的內觀法門,也許還可以說:南傳的內觀法門,多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風格。但仔細檢點,我覺得還有幾個問題:

  

  

  南傳的內觀法門大致是次第禅觀,而于禅觀的過程中,如把每個次第的證量,甚至覺受,都先講得很清楚的話;則很多修行者,便難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而無法察覺。尤其在前方便,修奢摩他時;有關身體的覺受,更是如此。即使最後再說到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而一般人卻早于前方便的覺受中,歧路亡羊矣!所謂「南傳的內觀法門,較容易入門」,便是在前方便中打轉而産生的錯覺也!其何曾入門呢?

  南傳的內觀,乃較偏向于分析空,即分析人體乃由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而分析再分析,到最後卻很容易形成極微論。同樣若把時間,切割再切割,切割到最後就是剎那,而剎那也還是不空的。而即使分析到最後,能不形成自性不空的極微論或叁世實有,也非圓滿也。以中國禅更高明的是:分析之後,還能再統合;以能再統合故,才能趨向于圓滿。所以若由此而言:南傳的內觀法門,只是小乘的智慧,卻不爲過。

  

  

  頓悟禅何去何從:這也就說,我個人不是因有所謂的「中國情結」─認爲唯符合中國的傳統,才是好的。而是從客觀來分析,故確認:中國禅的沒落,其實是整個佛教世界的損失。但是中國禅在現代,如還要維持機鋒棒喝的道風,或維持「參話頭」的修行方式,乃不合時宜爾。

  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既要承續中國禅的道統,又要因應目前衆生的根器。但是這問題的關鍵,也就在:是否能從漸修的基礎上,而提升爲頓悟法門爾。我認爲:奢言頓悟法門,其實是沒有用的;因爲頓悟是果,漸修是因。如只強調證果,而不努力種因;則頓悟法門終究只是望梅而不止渴也。所以要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是:填平漸修與頓悟間的鴻溝。

  

  第二.修心與調脈的關系

  身心本是緣起而互相關連:衆生既然活著,就有身跟心的存在與變化。而身心既本就是互爲緣起的,所以身變化,心便跟著變化;心提升,身也跟著提升。以道家,不能深入緣起的智慧,故不免批評佛家:只修性,而不修命。修性,是修心;而修命,是修身。其實既身心是互相緣起的,則單修心,還是附帶有調身的功能。

  

  

  身的變化潛伏于脈的通塞中:既從心入手,也會附帶有身體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我們可以不去執著它;但卻不能否定其有。而身的變化,又是潛伏在脈的通塞裏。這也就說,如以禅坐用功,而能將不通的脈逐漸舒通時,便對應有身心的細微變化。這是諸法緣起,法爾如是也。因此一個禅坐者,若察覺到氣脈的變化,也只是因果之本然而已!

  

  

  原始佛教與中國禅皆不奢言氣脈的問題:但是在佛教裏,《阿含經》中根本不談氣脈的問題;在中國禅中亦然。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的身見,本來就很重;如再從覺受裏去談氣脈,是將增加衆生的執著?還是減卻衆生的執著呢?故如在古代,對這些現象,直接棒喝「放下、不管它」就行了!古人比較單純也。而現代,只用一句「不管它」,卻還不能解決問題。

  到目前,很多人于禅坐中的疑難雜症,其實不是來自于煩惱、迷惑,而是爲對氣脈的變化、覺受不熟悉。于是爲不熟悉,所以既無安全感,更不知當何以應對?若在此情結裏,我們還只是老生常談地強調:放下,不管它。其實是無濟于事的。而很多事情乃: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倒覺得應該跟大衆說清楚─所謂清楚,也未必要把細節都講得很確定。但最重要的,乃應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些現象。

  

  以「否定其有,或只一味強調放下」,未必能消除行者的疑慮。所以在這次的課程中,會講到一些氣脈的變化。于是這將增加衆生的執著?還是消除衆生的執著呢?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但是載舟與覆舟,其實皆非水的作意,而是用者的功夫也。我誠希望:透過對氣脈的了解,而更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而非帶著「先入爲主的成見」,而「誤導于自我暗示的歧途中」。

  

  第叁.禅法與淨土法門間的調理

  學禅若不開悟,是否因隔陰之迷而前功盡棄?很多人即使學禅,可是心裏上總還是會有罣礙的,爲什麼呢?你有把握,這一生一定能開悟嗎?誰有把握?如這一生不開悟,那下輩子又要到那裏去呢?所以很多提倡淨土的大德,就一再強調:你們學禅太沒保障了,若是不開悟,則隔陰之迷,便不知道將墮到那裏去?倒不如我們學淨土的,比較有保障─若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不退轉也。

  

  這種觀念正確嗎?所謂「隔陰之迷」,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嗎?這倒是另一種斷滅見。有謂「功不唐捐」,其實不管開悟或不開悟,皆不用擔心會「前功盡棄」的。

  

  

  學禅者就不能往生淨土嗎?而在這裏,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學禅者就一定不能往生淨土嗎?在淨土法門裏,尤其是《觀無量壽經》,乃說到:甚至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命終時,還知道念阿彌陀佛而求生淨生,也還能往生淨土。怎可能學禅的人,參一輩子的禅,卻反不能去呢?阿彌陀佛有這麼偏…

《漣珠甘露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