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嗎?認定既學禅者,即不得往生淨土嗎?其實,這卻只是凡俗衆生的邪見而已─習用二分法,而把修淨土者和參禅者,截然二分。故修淨土者,唯待往生而絕不可能見性開悟。而學禅的人,要嘛開悟不受後有,不嘛等著下墮吧!這乃爲觀念偏差所形成的惡見。
往生淨土除具信願外,還須什麼條件?通常說到淨土法門的修行,一般都強調「信願行」:信就是信有阿彌陀佛,願是願往生西方,而行則持名念佛。而我對于淨土法門,乃強調:要從因果的理則,來論淨土。故心淨者,即自能往生淨土;跟發願與否,倒沒有必然的關系。
既心淨者,即能往生淨土。而心又如何能淨呢?靠叁無漏學的修學─持戒、修定、發慧。因此福慧具足、定慧等持,這才是往生淨土更重要的條件。如從這個觀點來論,卻是學禅的人反更具資格得往生淨土。因爲學禅者,還得從叁無漏學的基礎中,而更加以參禅的!
念佛難道非持名不可嗎?又有人說:你們學禅的人很奇怪,爲什麼學佛而不念佛呢?而我們當如何回答呢?你們修淨的人很奇怪,爲什麼念佛而非持名不可呢?
既學佛,當一定會念佛的─憶念佛的身口意叁業。如更謂佛者,即覺悟也。而一個學禅的人,既念念唯求覺悟;豈非即時時刻刻在念佛呢?如更廣泛地說,既依叁無漏學去修行;則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要使自己的身心跟佛.跟法能相應,這不也是在念佛嗎?
所以在這次的課程中,會把禅法與淨土法門間的隔閡打通。而使學禅的人,不會有後顧之憂:即使未開悟,也照樣能往生淨土。也同時將修淨土的層次,能大幅提升,不要老是停留在信願跟持名的層次。所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然門與門間,其實還都能互通的。
第四.大小乘間之轉轍
大乘非佛說嗎?中國佛教也就是所謂的北傳佛教,一向標榜著大乘佛法─唯有大乘才是最究竟的。而在南傳佛教裏,卻根本沒有大乘佛法的經典,所以他們幹脆道:大乘非佛說。那大乘究竟是佛說?還是非佛說呢?我想真正的問題,卻不在這裏。因爲我們既再叁提到:要依法不依人,要用叁法印去勘驗是不是佛法?故不只是單純地去問:是佛說?還非佛說?如從叁法印的觀點,來勘驗是不是佛法?則不能否認:在大乘佛法中,確實有很多「方便說」,而不能直接對應于叁法印者。
直入大乘與回小向大,那個高明呢?其次,在北傳佛法裏一向認爲:既修行,則能從最初就發菩提心而直入大乘,才是最直截了當的。但在大乘的經論中,也都一再確認:成佛要經叁大阿僧祇劫。于是最初以能修「大乘法門」而壯志淩雲;但一想到須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又未免力不從心。
所以直入大乘,果真就是最高明的呢?我不認爲。而從小乘,再回小向大,傳統上認爲它是迂回的,而我卻認定:它有獨特的方便。這獨特的方便是什麼呢?待以後的課程裏,當會講得更明白。
是叁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頓悟成佛呢?大乘有時候把成佛講得很漫長─須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有時候如禅宗,卻說:頓悟即能成佛。而密宗卻謂:即身而能成佛。
那你是認定:必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或頓悟.即身,就能成佛呢?其實這裏面最重要的症結是:我們對于「成佛」的定義,根本都搞不清楚;即來爭論:是叁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頓悟.即身,就能成佛?便沒有什麼意義!禅宗雖謂「頓悟成佛」,但在中國禅宗史上,即使有很多祖師皆頓悟了,但卻未有新佛出世!所以是這句話錯了嗎?我想還是歸于定義的不一樣吧!所以我們必把大小乘間的轉轍關系,再說得更明白一點。
第五.中觀與唯識.真如之會通
空有.性相本是一體之兩面:最後會講到中觀跟唯識、真如間的會通。以傳統上認爲,中觀般若即是講空,而唯識真如卻是講有,所以空有之間,又被一切爲二。其實空,是指諸法的自性空;而有,是指諸法的示現有,這有既可說是幻有,也是說是妙有。所以空有、性相,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然衆生總是各偏一端:有的偏空,有的偏有。如能覺悟「中觀、唯識與真如」間,也不過是「性相的對待差別」爾,則在「中觀、唯識與真如」間的啓承轉合,便有很大的方便。
以萬法唯心現故,心與法也只是不同之標簽爾:如更進一步說,唯識與真如,主要是講心識的作用。而中觀乃謂:諸法緣起,故自性空。然既諸法唯心現故,法即是心,心外無法。稱爲法或稱爲心,其實也只是不同的標簽爾。因此中觀跟真如間,要會通其實也是很容易的。
真心與妄識也無界限,唯性相之別而已:最後講到真心跟妄識,我們一向認爲:除非先把妄識掃除盡了,才能見真心。而妄識,其實就是心相;以著相故,才成爲妄。如能見性而不著相,那即是真心也。
既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所以不用去除識相,才能覺悟到真如心性。著相迷性就是妄識,見性而不著相即是真心。故真與妄,迷與悟,其實只在轉念之間。但這「中觀、唯識與真如間會通」的問題,在這次的課程中,將只是略提到帶過而已。詳細要待今年到馬來西亞去講《楞嚴新粹》時,才將講得更完整。
上課方式
這次的課程,上課的時間大致是每星期天下午二點至五點,從二點先禅坐,坐到叁點半左右,才開講當天的主題。而上課的對象,因是延續以前所說的《禅悟密法》;所以必在禅坐上比較用功,且已上過《禅悟密法》的課者,再來聽會比較實在。否則勉強來聽,也只是霧裏看花,隔靴搔癢罷了!
很多人再叁問道:能不能請假?其實,請不請假?應當問你自己!因爲事實上,禅修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故今天即使把各位,硬請到禅堂裏來聽課;而過一段時間後,因心不在焉又放牛去了,則有什麼用呢?除非自己已下定決心,好好專修這個法門。否則即使在這課程中,你全勤了;但卻不用功,則這個課程對你來說,還是沒有什麼大用的。頂多增加一些知識觀念,甚至增長一些慢心執著而已。我但願:只安心講課就好了,而不必再花心思,去管什麼請假不請假的問題!
上次于開講《禅悟密法》時,不是已昭示一個觀念:除非我們已把禅修排爲第一順位,否則你永遠會覺得「沒有時間」。爲什麼沒有時間?你又不是要馬上死掉了,怎麼會沒有時間呢?故沒有時間者,乃爲你把其他不相幹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了,所以就把有限的時間泡光了,因此才沒時間。
相反地,如某事你覺得很重要,便把其他的事先擱下來,那時間便不多也得多。所以有沒有時間?其實是看我們的決心與願力。想腳踏兩頭船,而貪多嚼不爛者,便只能順著輪回的業習,而繼續流浪去也,誰也救不了你。所以請假、不請假的問題,各位自去斟酌決定吧!
好!序言就講到這個地方,看各位還有什麼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接著講今天的主題。
《漣珠甘露 序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