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吗?认定既学禅者,即不得往生净土吗?其实,这却只是凡俗众生的邪见而已─习用二分法,而把修净土者和参禅者,截然二分。故修净土者,唯待往生而绝不可能见性开悟。而学禅的人,要嘛开悟不受后有,不嘛等着下堕吧!这乃为观念偏差所形成的恶见。
往生净土除具信愿外,还须什么条件?通常说到净土法门的修行,一般都强调「信愿行」:信就是信有阿弥陀佛,愿是愿往生西方,而行则持名念佛。而我对于净土法门,乃强调:要从因果的理则,来论净土。故心净者,即自能往生净土;跟发愿与否,倒没有必然的关系。
既心净者,即能往生净土。而心又如何能净呢?靠三无漏学的修学─持戒、修定、发慧。因此福慧具足、定慧等持,这才是往生净土更重要的条件。如从这个观点来论,却是学禅的人反更具资格得往生净土。因为学禅者,还得从三无漏学的基础中,而更加以参禅的!
念佛难道非持名不可吗?又有人说:你们学禅的人很奇怪,为什么学佛而不念佛呢?而我们当如何回答呢?你们修净的人很奇怪,为什么念佛而非持名不可呢?
既学佛,当一定会念佛的─忆念佛的身口意三业。如更谓佛者,即觉悟也。而一个学禅的人,既念念唯求觉悟;岂非即时时刻刻在念佛呢?如更广泛地说,既依三无漏学去修行;则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要使自己的身心跟佛.跟法能相应,这不也是在念佛吗?
所以在这次的课程中,会把禅法与净土法门间的隔阂打通。而使学禅的人,不会有后顾之忧:即使未开悟,也照样能往生净土。也同时将修净土的层次,能大幅提升,不要老是停留在信愿跟持名的层次。所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然门与门间,其实还都能互通的。
第四.大小乘间之转辙
大乘非佛说吗?中国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北传佛教,一向标榜着大乘佛法─唯有大乘才是最究竟的。而在南传佛教里,却根本没有大乘佛法的经典,所以他们干脆道:大乘非佛说。那大乘究竟是佛说?还是非佛说呢?我想真正的问题,却不在这里。因为我们既再三提到:要依法不依人,要用三法印去勘验是不是佛法?故不只是单纯地去问:是佛说?还非佛说?如从三法印的观点,来勘验是不是佛法?则不能否认:在大乘佛法中,确实有很多「方便说」,而不能直接对应于三法印者。
直入大乘与回小向大,那个高明呢?其次,在北传佛法里一向认为:既修行,则能从最初就发菩提心而直入大乘,才是最直截了当的。但在大乘的经论中,也都一再确认: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于是最初以能修「大乘法门」而壮志凌云;但一想到须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又未免力不从心。
所以直入大乘,果真就是最高明的呢?我不认为。而从小乘,再回小向大,传统上认为它是迂回的,而我却认定:它有独特的方便。这独特的方便是什么呢?待以后的课程里,当会讲得更明白。
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大乘有时候把成佛讲得很漫长─须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有时候如禅宗,却说:顿悟即能成佛。而密宗却谓:即身而能成佛。
那你是认定:必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或顿悟.即身,就能成佛呢?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症结是:我们对于「成佛」的定义,根本都搞不清楚;即来争论: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顿悟.即身,就能成佛?便没有什么意义!禅宗虽谓「顿悟成佛」,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即使有很多祖师皆顿悟了,但却未有新佛出世!所以是这句话错了吗?我想还是归于定义的不一样吧!所以我们必把大小乘间的转辙关系,再说得更明白一点。
第五.中观与唯识.真如之会通
空有.性相本是一体之两面:最后会讲到中观跟唯识、真如间的会通。以传统上认为,中观般若即是讲空,而唯识真如却是讲有,所以空有之间,又被一切为二。其实空,是指诸法的自性空;而有,是指诸法的示现有,这有既可说是幻有,也是说是妙有。所以空有、性相,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然众生总是各偏一端:有的偏空,有的偏有。如能觉悟「中观、唯识与真如」间,也不过是「性相的对待差别」尔,则在「中观、唯识与真如」间的启承转合,便有很大的方便。
以万法唯心现故,心与法也只是不同之标签尔:如更进一步说,唯识与真如,主要是讲心识的作用。而中观乃谓:诸法缘起,故自性空。然既诸法唯心现故,法即是心,心外无法。称为法或称为心,其实也只是不同的标签尔。因此中观跟真如间,要会通其实也是很容易的。
真心与妄识也无界限,唯性相之别而已:最后讲到真心跟妄识,我们一向认为:除非先把妄识扫除尽了,才能见真心。而妄识,其实就是心相;以着相故,才成为妄。如能见性而不着相,那即是真心也。
既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所以不用去除识相,才能觉悟到真如心性。着相迷性就是妄识,见性而不着相即是真心。故真与妄,迷与悟,其实只在转念之间。但这「中观、唯识与真如间会通」的问题,在这次的课程中,将只是略提到带过而已。详细要待今年到马来西亚去讲《楞严新粹》时,才将讲得更完整。
上课方式
这次的课程,上课的时间大致是每星期天下午二点至五点,从二点先禅坐,坐到三点半左右,才开讲当天的主题。而上课的对象,因是延续以前所说的《禅悟密法》;所以必在禅坐上比较用功,且已上过《禅悟密法》的课者,再来听会比较实在。否则勉强来听,也只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罢了!
很多人再三问道:能不能请假?其实,请不请假?应当问你自己!因为事实上,禅修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故今天即使把各位,硬请到禅堂里来听课;而过一段时间后,因心不在焉又放牛去了,则有什么用呢?除非自己已下定决心,好好专修这个法门。否则即使在这课程中,你全勤了;但却不用功,则这个课程对你来说,还是没有什么大用的。顶多增加一些知识观念,甚至增长一些慢心执着而已。我但愿:只安心讲课就好了,而不必再花心思,去管什么请假不请假的问题!
上次于开讲《禅悟密法》时,不是已昭示一个观念:除非我们已把禅修排为第一顺位,否则你永远会觉得「没有时间」。为什么没有时间?你又不是要马上死掉了,怎么会没有时间呢?故没有时间者,乃为你把其他不相干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了,所以就把有限的时间泡光了,因此才没时间。
相反地,如某事你觉得很重要,便把其他的事先搁下来,那时间便不多也得多。所以有没有时间?其实是看我们的决心与愿力。想脚踏两头船,而贪多嚼不烂者,便只能顺着轮回的业习,而继续流浪去也,谁也救不了你。所以请假、不请假的问题,各位自去斟酌决定吧!
好!序言就讲到这个地方,看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接着讲今天的主题。
《涟珠甘露 序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