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

  专注与遍布

  

  专注与遍布

  散心的功德

  法界真心

  定为有漏

  转成无漏

  从定发慧

  禅修者的困境

  修定的作用

  业障的消除

   业障的现行

  置心一处

  对守窍的异议

  修观与参禅

  学佛.修禅是减法,而非加法

  遍布之心

  弹性空间

  伸缩自如

  小结

  

  

  专注与遍布

  今天讲的主题,乃为处理我们禅坐时,有关修定的观念、心态,甚至方法的问题。

  

  禅坐的目的是为集中.专注或分散.遍布呢?首先我们来省思:不管禅坐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修定;然修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心力集中.专注,或分散.遍布呢?

  

  以置心一处故,似为集中.专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直觉地认定:乃集中.专注也。因为在最初学方法时,一定是从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方法上而着手的。如用数息法的话,就得把注意力全放在呼吸上,甚至只放在数字上。万缘放下,置心一处;所以修定乃是从集中.专注而入门的。因此很多人,再三强调:打坐能够集中心力。而这么说,当也有其应验的事实。

  

  集中.专注未必就是智慧。可是,如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有其它的问题:若禅修者,只偏向集中与专注;则集中与专注,是否即成为钻牛角尖呢?有某些人,因坐得愈久,故视野愈狭小,反应愈迟钝;真是愈坐愈呆,何来智慧呢?

  

  散心的功德

  散心就不好吗?以禅坐者,多会认为:散心不好,散心就是过失。但我却觉得:散心还是有其可宜处哩!记得初住进农禅寺时,师父常看守着我们,而不希望我们请假外出。如请假的话,他就说:「喔!你们又要出去散心了!」我想:如果能将贪心、瞋心、慢心,全散掉的话,岂不是更好吗?你以为:专心就一定是好事吗?却不见得!

  

  专心若无智慧,乃更可怕也!像我们想赚钱时,不也可以想得很专心吗─比参话头还专心!好色之徒,想念异性时,还不专心吗?或如那个人得罪了我,我心存报复,一连想方法,想了几天几夜,真比参禅还用功。这种专心,难道不可怕吗?所以没有智慧的人,还是散心比较不会偏端;至少不会随着妄想而去造业。

  

  众生的观念难免偏于一边,若偏于专注集中,就认为散心遍布是错的;反之,习惯于散心杂念,也不觉得「集中专注」有何可贵?所以今天讲的题目,即如何于专注与遍布间,取得平衡?或修成圆满!

  

  法界真心

  既真心遍法界,何以须集中.专注呢?我们常说:真心遍法界。既遍法界,则无所不是、无所不在。那我们为什么却要把它,硬框在某个局限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像《金刚经》也一再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无所住,则不应集中专注。若集中专注,反倒是有所住也。所以再三修习集中.专注,却只成就妄心,而非真心也。

  

  定为有漏

  修定.入定不能见性解脱。所以即使我们能够练方法,练到心非常专注,所以能跟方法完全统一而入定了,但这却还不是真心。所以修定即使成就了,却不能解脱。此乃为还脱不出妄心的掌控中。

  

  如以石压草:至于对很多根本入不了定的人而言─包括我也是这个样子。修定更只是以石压草,把问题暂时封住了、隐藏了。但等从修定的方法而退回现实时,那就一切又复原了。所以修定,像什么呢?像一场梦吧!故即使于修定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觉受。那也不过像梦境一场,等你梦醒了,便一切不存在矣!

  

  故有些人去参加较精进的禅修活动,一坐三天、五天,甚至七天,虽也能使身心清净些,但回家便一下子就破功了;或者于面对现实的境界时,反更不能适应。总之,清净的身心都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待下次再进禅堂,再精进几天,心又稍定矣!而下座.回家又散了。像这样持续三年、五年,还总是依然故我。

  

  如以火煮水,熄火后水复凉矣!这情况就像煮开水一般,虽加火时,水热了.水沸了。但禅修的期限一到,便关火出堂;于是既关火,水便凉矣!所以很多人学打坐就是这个样子,刚开始还觉得颇相应,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心力不继矣!因为老是在煮了又凉,凉了又煮的轮回中。

  

  转成无漏

  水煮沸时,用之煮熟食物;水凉时,熟食不会复原成生食也。因此如何转修定成无漏呢?我们还是用煮水来作比喻吧!如果于水已煮开时,便用这水来煮熟食物;于是即使退火水凉,而食物还是熟的,不可能又变成生食也。

  

  从定发慧

  修观与参禅!所以修定,虽是有漏的;但若能从修定的基础上,更去修观或参禅,则能转有漏成无漏。这也就说:必由定发慧,才能转有漏成无漏。可是这又有新的问题:修观,你要修那种观门呢?所谓五停心观:贪者用不净观,瞋者用慈悲观,……甚至大乘佛法里,还有许多的观法。我到底当修何种观法呢?若这种观一观,那种试一试,好象都有些相应,却不能真正的得力。

  

  既不能确认,又不易得力;故还成有漏法尔!于是既当修那一种观法,都不能确认;则也免不了修修停停,转辙多途。所以还似煮水一般,煮了又凉,凉了又煮。至于参话头亦然,有那么多话头,我到底当参那个话头呢?于是为不确认故,在还未参得力时,便转辙它途矣!

  

  所以理论上讲很容易:欲由定发慧,即得修观或参禅。可是事实上,要确认:修什么观门?参那个话头?便很难也。今天即使有个很出名的禅师,直跟你说:「你就参这个话头吧!」你就能完全相信吗?恐怕参不了几天,便又开始怀疑了!

  

  禅修者的困境

  既修定不得力,也观慧不成就。即使已确认了方法,却未必能用得上力。因为现代的人不能像古代的行者,一进禅堂或住山闭关,便能在很宁静的环境里继续用功个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参到开悟为止。现代的人能够打个禅七,就已很难得了;而七天的用功,就禅法而言,何止于大海中的一粒沙而已。所以既修定不得力,也修观或参禅,皆不易成就。有的人参禅参到疑情稍起时,禅七便已结束了;而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即没办法继续用功。而待下一次,又一切重头。所以还是像煮开水一样,还未煮开时,便已退火散功矣!所以今天的禅修者,心里其实是蛮懊恼的:因为既修定不得力,也观慧不成就。欲安心而无可安。

  

  或退转而更堕落:于是很多人于精进用功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了。既不再用功,也提不起道心。大致而言,现代人的善根本就较浮浅,故如在善根现行,而努力用功,却不得突破;则过了那个阶段,便再激将,也难使死灰复燃。既善根愈来愈浮浅,而修行的机缘又愈来愈渺茫;则能够成就的希望,当就愈来愈稀微。

  

  而如修习用功一段时间后,就不修而回到他原来的生活方式;则或将更为堕落。为什么呢?因为以前还有道心,所以还有顾虑及节制。故某些习气.业障,且被压抑住了,而未曾现行。现在既一放松,便整个爆发出来。所以修行后的退转,会比不修行时,还堕落多了。

  

  或坚持而山穷水尽:也有的人虽用功不得力,但还坚持原来的方式而继续用功。可是心里头,其实是非常的茫然─因为根本看不到前景;终觉得老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或转辙而轮回他途:也有的人这法门用功不得力,便改学其它法门。而在很多法门间,转来转去,其实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岂非也是另一种轮回的现象呢?

  

  修定的作用

  不是为了入定:因此今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为检讨我们于修定与证慧上的一些观念。如果以上的问题,没办法从认清而突破,那这一生再怎么用功,终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首先我要说:修定不是为了入定。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入定其实没有什么功德,顶多像睡了觉.作了梦。待梦醒后,还是依然故我。

  

  也不是为了以楔出楔:过去曾说「修定是为了以楔出楔」。我们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方法上,故能以这方法而取代所有的妄想。而待妄想皆已消除了,再把方法也放下,那心就平静了。

  

  理论上讲,虽没错;但事实上,对很多人而言,要把心集中在这方法而来取代所有的妄想,便很困难。而即使能以方法来取代所有的妄想;但不继续用方法时,妄想又如「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矣!于是又落入「煮开水」的困境中矣!

  

  所以这时代,却有很多人标榜着「弥勒法门」:不修深定、不断烦恼。其实要修深定,那有这么容易;这时代即使是浅定,都修不了,更何况是深定?所以不必以标榜「弥勒法门」而自谓清高,大家心知肚明。

  

  而是为了消除业障:所以最后我要说:修定乃为消除业障尔。以众生从来为向外攀缘,所以造业。而修定既是内摄法门,故从反其道中,以消业。所以我们且不要把目标看得太大、放得太远,这样或反让我们失却信心。而从近边的目标着手,却能让我们渐渐培养信心。

  

  业障的消除

  修定能逼使业障现行:因修定是内摄法门,既心不断地向内摄,也气不断地向内摄。故于内摄的过程中,即将逼使身心的业障现行。

  

  这也是我的修行观念,跟别人不同处。有的人认为:愈修行当愈有感应。而所谓感应:瑞相浮现,吉祥安乐。其实「瑞相浮现,吉祥安乐」只是对那些未具足信心者的鼓励.劝慰。若时时刻刻皆瑞相浮现,吉祥安乐;而业障无明未根本消除。则吉祥安乐却成为自己骗自己的麻醉药─因为我们根本忘了,修行乃为出世解脱也。

  

  而业障愈现行得快,倒愈提醒我们:三界唯苦,涅槃寂静。顺境或逆境,不能用世俗的观点来衡量,而当用法、用道,来检点。

  

  从现行中去对治消除:故逆境,反倒是修行的转机。于是对一个真正有道心者,他却非期勉「诸佛菩…

《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