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

  从数息到内观

  

  从数息到内观

  从数息修起

  数息的殊胜

  数息要略

  取相与似相

  数息关卡

  觉照力不足

  妄念的变化

  对治方便

  三轮不空

  无功用心

  一念万年

  出入之间

  小结一

  从定发慧

  从数息到随息

  脉障的现起

  散乱妄想

   昏沉健忘

  昏沉兼散乱

  浮躁不安

  闷胀刺痛

  治病方便

  冷热动摇

  惆怅抑郁

  淫欲色情

  瞋怒骄慢

  正知安忍

  从正经到奇经

  脉的表里

  不净观

  修行的进度

  偏方与正道

  鸟窠道林禅师

  小结二

  

  

  

  从数息到内观

  在上次的课程中,已讲到一个观念:修定的专注或集中,乃非为了入定,而是为了消除业障。而消除业障,大致是通过勘破.切穿.放下的程序。然上次所讲,还只是一些观念,故还待讲些更具体的方法和过程。所以今天先讲的主题是「从数息到内观」。

  

  我从开始学静坐,到目前为止,已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里,我一方面看书─看得并不是很多;也一方面实习─亦不算精进。但在茫然摸索一段时间后,却慢慢形成一种模式:即从渐修到参禅顿悟的模式。

  

  此模式大致可分四个程序:第一是数息;其次是在数息的过程中,顺便调脉。第三.而在调脉的当下,即可修内观法门。第四.待内观法门修到某种程度,也就是那个阶段的业障已消除了;故欲使心境作进一步提升时,便自然会产生疑情。于是顺着疑情去参,即成为顿悟的参禅法门也。

  

  这模式我准备花两次的课程来说明。而今天讲的是前半段:从数息到内观。故今天所讲,乃偏于数息的方法跟调脉的过程。事实上这些内容,对很多人而言,都已是耳悉能详的。但是在整个架构上,我还得将之重述一番。否则,劳驾各位从远道来,却只听些老生常谈的旧调,多不好意思!所以各位如已听过的,那就当作「温故而知新」吧!

  

  从数息修起

  止观之初阶:其实若就广义的修行而言,我们平日的听经闻法,或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基本的戒律,都算是修行。但如就较专心刻意的修行,还是得从修定着手。为什么呢?因为传统上说到精进的修行法门,不外乎「止观」。而止者,即修定;观者,乃证慧。但对一般人而言,还是先有定的基础,再来修观,才比较容易入门。所以专精的修行,还是以修定着手较为方便。因此在南传所教的内观法门里,乃少直接教授观门的,大部份还是从奢摩它的修定法门入手,再转到毗婆舍那,即观法的部份。

  

  除非烦恼.疑情很浓烈,否则还以修定入门较为方便:然也有的人,欲从修定入门,却不容易。这或因为他的烦恼太多、妄想太多。如烦恼很重,也许可用闻思的佛法,先作初步的降伏;然后再来学禅坐。否则如果烦恼很重,却勉强用修定方法来压抑,则不但辛苦,或将反弹得更厉害。

  

  也有的人,先天上疑情就比他人浓烈;故更容易于修定的过程中,再现起很强烈的疑情。于是这疑情,就很快地把他抓住了,使他不能安心于修定的方法上。若是疑情很浓烈,那不妨就直接参禅吧!(不过,还得有正知见的基础;否则便如外道虽有疑情,却不开悟。)

  

  尤其是于当代人心混乱之际:从修定着手,会有比较大的方便;这尤其对现代人而言,更是如此。现代我们虽发明了很多机器,能代劳省事;可是很奇怪,现代人却反而更忙了。尤其在资讯时代中,每天不得不接受太多资讯的冲击,因此心根本不容易安定下来。

  

  而如果心不能够安定下来,不要说入定,连要闻思佛法都有困难。比如看经典,才看没一两页,心就不知道转到那里去了。即使正听经闻法,虽一面听,也一面打妄想。说十句,漏听了八句;而回家后,更剩下不到一句!所以在这个时代,因为观念接触多了;再多听一些,却没有太大的效益。反倒是修定,较有「对治」的功效。

  

  数息的殊胜

  最自然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很多,我们为什么建议采用数息的方法呢?首先它是最自然的。人从生下来就有呼吸,且这呼吸一直延续到死亡为止,所以是最现成而稳定的。它不像某些方法,比如听声音,既声音不会经常有,也声音不是很稳定。或者用视觉的方法「观佛像」,也不见得方便。至于大乘的观门:妄尽还源观.一心三观.五重唯识观,观法虽很多,却是太抽象了。你说念佛,佛在西方,感觉还是遥远了些。故以数息,才是最直接而现成的─因为在我们活着的当下,就有呼吸。既不需要去找呼吸,也不需要刻意才能呼吸。

  

  最安全的方法:其次,如遵行数息的方法去用功,是不会有什么身心的后遗症。而其它的方法,则不然。所以这是最自然,且安全可靠的方法。

  

  于是因属最自然的方法,所以不需要「作意」,就能数。事实上,所有的方法,也都是妄念。而作意愈少的方法,即是愈小的妄念。必要用「作意愈少的方法」,我们的心才能愈安定。

  

  而较复杂的方法,其实就是较大的妄念;故当我们妄想很多时,用较复杂的方法似乎有效。但其实也只是用这妄念,去盖住其它的妄念尔。然而以较复杂的方法,没办法检查出更细微的妄念,所以用之修定,心便不可能真定。而数息法,因是最自然.最单纯的方法,所以只是很细微的妄念。因此能够检查出更细微的妄想,而使心更容易定。所以就修定而言,数息乃比念佛、随息、诵经、持咒等,都更有效。

  

  从止而观,不必转辙:很多人修行,今天用这种方法,明天改那个方法,方法经常转来转去。但如用数息法,既数息即可修止,也可在数息的当下,更修观门。这能从止而观,不必转辙。对未有师承的现代行者,会有更大的方便。

  

  数息要略

  注意鼻端.看守呼吸而数数字:下面即讲数息的方法,但我只说大原则。我们最初数息时,一定得从注意鼻端,看着呼吸而数数字开始的。因为一般人对鼻端的呼吸进出,才较敏感。故这时的层次,乃既有身体─即鼻端也,有呼吸,有数字。

  

  看守呼吸而数数字:如这方法用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可不去意识到鼻端的存在,而只顺着呼吸的进出,去数数字。事实上,在禅坐的过程里,对呼吸的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不一定老是在鼻端。如呼吸已愈来愈深,愈来愈细时;这最敏感的部位,即非鼻端矣!然我们还能顺着呼吸的进出,而数数字。这时既不注意到身体的存在,故只有呼吸和数字。

  

  唯着意于数字:如这方法用得更纯熟了,我们就自然能顺着呼吸的节奏而数数字。于是这时,乃能不分心于呼吸的进出,而唯着意于数字。

  

  故从这三层次来看,便知当心愈来愈细时,方法也必愈来愈单纯;或当方法愈来愈单纯时,心才可能真安定。而如还要注意到鼻端,还能意识到呼吸的进出,其实还是有很多细微妄念的。故唯着意于数字,这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

  

  取相与似相

  不着意于身体的某处:这也就说,最后我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这一点我的看法,乃与目前流行的内观法门不一样。在内观法门中,修奢摩它时,大部份会把注意力安置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有的安置在鼻端,有的安置在心轮,有的安置在肚脐,或称为丹田的部位。我认为把注意力安置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有问题的。

  

  因为这时,乃将导引气往那部位去集中,而若气集中在上部,则变成上实下虚;若集中在下部,则变成下实上虚。因此有人说:打坐太久,会使身体的健康变坏。最初我是难以相信的,但如以着意于身体的某个部位,而长期造成气脉的偏差;则使身体变得不健康,便可以理解矣!

  

  在某书中,说到从注意鼻端,而使呼吸变得愈来愈短促。我不太清楚,这是教的人,说错了;还是学的人,听错了。事实上正常的禅坐,应使呼吸愈来愈深,愈来愈长才是。那又为什么会愈来愈短促呢?若以气集中于鼻端,而不能下沉,故使呼吸变得愈来愈短促,却是有可能的。然呼吸变得愈来愈短促,对于修定其实是有妨害的。要使呼吸愈来愈细、愈来愈沉,心才能安定。

  

  所以如用着意于身体的某个部位来修定,必非真定。我想对于调脉、证慧,都会有妨碍的。而在南传的奢摩它里,却从专注于一点而产生「取相」或「似相」。比如见到像烟雾一般的光景,或像星光一般的亮点;总之,待有一种特别的相出现,即将注意力再移转到这个相上,而称为取相或似相。

  

  事实上,这相何非因气集中于某点而产生的幻觉呢?尤其若将注意力安置在鼻端.头部上,则因气集中于头部,乃更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幻觉,倒是生理之本然。而这与心定不定,却未必有因果的关系。

  

  我初学禅坐时,只要把舌头顶至上颚,便眼前一片亮光。这乃为舌头既顶上颚,便使头上的脉与舌下的脉能接通,故会产生光明的现象。而这现象却与心定不定,完全没关系。

  

  从取数字而定心:然何以谓「若修定,乃须置心一处也」?此处,乃非关身体的任何部位,或由之而产生的任何幻相。就数息法而言,此处即指数字尔。这也就说:既从数息法入门,即将注意力安置在数字上,而不必再去寻求别相,这才是更直接而单纯的。反之,如果还得另去找个相,那心里反将因期待,甚至自我暗示而不安定矣!所以如说非「取相」不可,那就直接取「数字」的相吧!

  

  数字非动也非静:以数字,只是从一到十,循行不已;所以既非动者,亦非静者。如纯是动者,心乃不容易安定。而若是静者,心或将昏沉无记矣!尤其所谓修行的「行」,却非静态而是动态。

  

  如凡夫也在行,然凡夫的行却是从向外攀缘而造业。而修行的行也是行,但这行却是内摄的过程。「回」向外攀缘,成向内收心…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