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摄念,即是回向也。
以内摄的过程中,本是动态的;故才会逼使业障无明的显现,也才会激发疑情。在不断内摄的过程中,去调伏我们的身心行为,而促成身心的提升与净化,这才称为修行。而这观念乃与很多人不同,这是简单讲到修行的观念与方式。
数息关卡
呼吸不自然.不顺畅:一般人初学数息法,最常遭遇到的困难有:呼吸不自然、不顺畅。本来我们从小就在呼吸,故除非是重病的人,呼吸应是自然而顺畅的。可是有很多人不数息时,还好;一数息时,呼吸就变乱了,变得忙乱而不均匀。
这大致是为:求好心切,故用心太紧。就像人平常都在走路,可是如对着摄影镜头走路时,却反茫然于手当怎么摆,或脚当怎么踩。这又好象我们为急着去抓一样东西,却反把这东西撞掉了。
建议:放宽心情.身体。因此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建议他:放宽心情,放松身体;再来打坐。有的人会因求好心切,而使身体变得僵硬了。所以先试着把身体放松,把心情放宽,再来数息。
如已试着把身体放松,把心情放宽;但呼吸还是不顺畅自然,又当如何呢?我建议:就暂时不数息,而只轻松地看着呼吸的进出,看到它顺畅自然了,再回头试用数息的方法。
觉照力不足
散乱.妄想.杂念:每个人都知道,打坐时即不要打妄想,可是却不免于妄想杂念间穿梭不已。有时候一打妄想,便忘了方法;而回头时,却不知道已数到那,故只得从一再数起。有时候已数到十七、十八,却还不知回头。这皆为觉照力不足─警觉心不够尔。
对治:训练觉照力,念起即觉;甚至念将动前,即已觉知。所以要训练我们的觉照力,即从提高我们的警觉心做起。这也就说,虽打妄想是免不了的,但我们却祈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发现到我们正在打妄想。所谓「不患念起,而患觉迟」。既觉已,即放下妄想而回到方法。
这警觉力愈训练,即愈敏锐。敏锐到不只于打妄念的当下,即已察觉了。甚至于妄念将动之际,即可预见其征兆。我的经验是:如谓妄念像波浪一般,而妄念将动之前,却好象水底的气泡。以气泡从水底慢慢上升,直至冲出水面时;才「啪」的一声,变成浪花─即妄念现行也。而在从形成气泡,到冲出水面前,还有一段时间。故如在这时,即能从发觉征兆,而将待现行的妄念,先去除之,即心能更安定矣!
不可放逸暗示,而自以为清净:所以我们要训练敏锐的觉照能力,而不是期勉自己很快地安定了。有的人,其实妄想还是很多;可是却错以为自己没什么妄念了,此乃为觉照能力不足尔。
事实上,我们的妄念就像河流一般;既水在流动,总多少会有波浪的。不是死水,心才能定;而只是能将大浪,平抚成细浪或更细微的浪也。因此能发觉到有更细微的妄想,其实是好事;而不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谓心已清净了。事实上如未见性,心不可能真正清净的。
妄念的变化
大妄念.小妄念.粗妄念.细妄念:而妄念者,乃有大妄念、小妄念,粗妄念、细妄念的差别。所谓大妄念,就是妄念一打,就把方法打丢了;所以再回到方法时,你必须从一数起。而小妄念者,即虽打妄念,可是至少方法没有丢;所以方法能继续而不间断。但在数字与数字间,乃参杂一些妄念也。
以上大妄念、小妄念,若作意而打的,大致都是粗妄念。而细妄念者,乃「非作意」而打的妄想。有些念头其实不是我们刻意去想的,而是它自己浮现出来的。这情况就像有时将入睡前,会产生一些像游丝般的念头。这是我想出来的吗?却不似我想的,而只要一警觉,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又像人作梦一般,如发觉自己在作梦,其实便早已梦醒了。故除非已把大妄念.小妄念等皆去除了,才能发觉有更细微妄念的存在。
幻境与梦境:而细妄念如进一步更去剥除的话,妄念即变成幻境跟梦境。以这时候只要念头一动,即变成境界出现。因此心更定时,却反经常在方法与梦幻间穿梭不已。有时不只是方法丢掉了,而且也兑化到另个时空,心好象跑到另外的世界去了。这时,我们乃更能体会于,佛法所谓的「万法唯心现」。
事实上,不管幻境与梦境,都还是动心起念的结果;但为这动心起念太细微了,所以有的人察觉不到,就以为那是「客观实有」的。
像用筛子,愈筛愈细:这也就说,方法乃像筛子一般。若筛子的孔粗,便只能筛出比这孔更粗的妄念;而比筛子孔细的妄念,就无法被筛出来。所以在修定的过程中,我们须不断地去换更细的筛子。
因最初我们的妄念必将很多,故不得不用较粗孔的筛子。而当心愈来愈定时,即得改用更细的筛子,才能把更细微的妄念过滤出来。那怎么能改换成更细的筛子呢?既一方面提高我们的警觉性,也一方面使方法更单纯些,这筛子即能愈来愈细。
对治方便
出入息皆数,且数同一个数字:如我们数息,已数到方法都不会丢;但还有细微妄念,甚至夹杂有某种程度的幻境,故心终不能完全平定下来。这时或可把数息法,再作一番调整,而变成「出入息皆数」。
在最初用数息法时,乃若数出息,即不管入息。反之,若数入息;则出息时,便只看着它而不数。于是为有时数,有时不数;所以心便不能完全专注。一般人在数的当下,心乃会比较专注;而不数时,心便散漫了。因此在散漫间,就会有细微妄念的出现。
我过去打禅七的经验中,到了这阶段就试着用「出入息皆数的方式」,但却数同一个数字。以从出息到入息,都数同一个数字,故用心才不间断。
用心始终平等:于是以用心不间断故,用心才能平等。而不会正数时,心力即提高;不数时,心力便散漫、低沉。于是既出入息中,皆能用心平等。以平等故,心才能定也。
避免控制呼吸:然而或者为用心太紧了,而变成控制呼吸。所以既要出入息都数,用心平等;且又要避免控制呼吸。这要善巧去拿捏,才能运用自如。
三轮不空
有我.有方法.有数字:如果能够练习得好,心即能把更细微的妄想,皆排除了,而提升至「没有妄念」的状态。
然一般人即使自觉得已经没有妄念了,但事实上还是有妄念的。有何妄念呢?有我,有方法,还有正在数的那个数字。这即是「三轮不空」也。
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若三轮不空,心即不可能得定。或者「三轮不空」,也可说是: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总之,既时间有过去、未来,也空间有心物.能所。这心,即不可能真定。所以那些自以为「心很定了」的人,岂是真定了?
对治:安于当下,不作省思:对于三轮不空,我们乃以「安于当下,不作省思」而为对治。因为「我在看、我在想」,这些妄念其实都是省思后才有的。
在最初看到一样物品时,只是看到。而后才会有「我在看」的妄念产生,故这是经过省思后,才有的妄念。如果我们能够训练,将心只专注于当下,而不作省思。便能超越时间跟空间的范畴,而进入一心的境界。
无功用心
妄念愈粗,用心愈紧;妄念渐伏,用心稍缓。这也就说,当妄念愈多时,必用心很紧;故妄念一出现,便能像猫捉老鼠一般,既很快察觉到它,并且把它赶跑。但当妄念已愈来愈细时,如用心还这么紧;则这用紧的心,岂非又是另个妄念。故妄念愈来愈细时,我们的用心程度,也得相对地放松。
这我们用计量作比喻:如妄念的程度,是十分的话;则我们要用十二分的心力去镇压它,它才不会作怪。反之,如妄念的程度是十分,而我却只用八分的心力去镇卫,则妄想就会继续打下去。其次,若妄念的程度已减少为五、六分,则我们只用七、八分的心力就可以了。
如妄念只剩下一、二分,而你还是用七、八分的心力去镇守,则镇守的心力,反将成为负担。故当妄念愈来愈减,以至于没有妄念了。则也不必更用心了,这时才可能真入「一心」的境界。
如牧童驭牛:这调松紧的大原则,似很单纯;可是若至微妙处,却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我们也可用另种比喻:就像牧童在驭牛一般。当牛很蛮横时,他必把绳子抓得紧紧地。而如牛要跑,就得死命用力而把它拉回来。这时候不得不辛苦。
然过一段时间后,牛比较乖顺了,这牧童就不需要再把绳子抓得紧紧的。而如牛已趴下来休息,则牧童更可以轻松无事矣!这也就说:修定,虽从「作意心」而得入门,但却必由「无功用心」,心才能真定。
一念万年
与方法合一:入定即谓「与方法合一」,也就是「虽在用方法,而不觉得我在用方法」,或虽未意识到「我在用方法」,而方法其实是没有丢掉的。
三昧.一心.忘我:所谓三昧,其实就是等持,即心与方法已合为一体。或者称为一心,或者称为忘我,反正这时已超越了时空。既无过去、未来,也没有「我跟非我」的界限差别。
超越时空.非任何境界:所以这时有什么境界呢?没有任何境界。然既没有任何境界,又怎么知心入定了呢?不知道,待出定时才知道。
出入之间
心定时,未有觉受:所以心真入定时,既是忘我,当无任何觉受。以无任何觉受故,亦难以确认。这心定的状况,也非遥不可期;只是对初学者而言,能够保任的时间很短而已!
妄念起时,如梦似幻:但即使还起妄念,也不可能现起最初那种大妄念、粗妄念,而是细妄念尔。而细妄念,既如幻似梦;则说心愈定,对任何境界愈分明,其实乃自我暗示的错觉尔。
既细妄念,如幻似梦;则心定与睡觉,却很类同。完全睡着了,即没有任何境界。若妄念起了,却像作梦一般。
所以心愈定时…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