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攝念,即是回向也。

  

  以內攝的過程中,本是動態的;故才會逼使業障無明的顯現,也才會激發疑情。在不斷內攝的過程中,去調伏我們的身心行爲,而促成身心的提升與淨化,這才稱爲修行。而這觀念乃與很多人不同,這是簡單講到修行的觀念與方式。

  

  數息關卡

  呼吸不自然.不順暢:一般人初學數息法,最常遭遇到的困難有:呼吸不自然、不順暢。本來我們從小就在呼吸,故除非是重病的人,呼吸應是自然而順暢的。可是有很多人不數息時,還好;一數息時,呼吸就變亂了,變得忙亂而不均勻。

  

  這大致是爲:求好心切,故用心太緊。就像人平常都在走路,可是如對著攝影鏡頭走路時,卻反茫然于手當怎麼擺,或腳當怎麼踩。這又好象我們爲急著去抓一樣東西,卻反把這東西撞掉了。

  

  建議:放寬心情.身體。因此對于這種人,我們只能建議他:放寬心情,放松身體;再來打坐。有的人會因求好心切,而使身體變得僵硬了。所以先試著把身體放松,把心情放寬,再來數息。

  

  如已試著把身體放松,把心情放寬;但呼吸還是不順暢自然,又當如何呢?我建議:就暫時不數息,而只輕松地看著呼吸的進出,看到它順暢自然了,再回頭試用數息的方法。

  

  覺照力不足

  散亂.妄想.雜念:每個人都知道,打坐時即不要打妄想,可是卻不免于妄想雜念間穿梭不已。有時候一打妄想,便忘了方法;而回頭時,卻不知道已數到那,故只得從一再數起。有時候已數到十七、十八,卻還不知回頭。這皆爲覺照力不足─警覺心不夠爾。

  

  對治:訓練覺照力,念起即覺;甚至念將動前,即已覺知。所以要訓練我們的覺照力,即從提高我們的警覺心做起。這也就說,雖打妄想是免不了的,但我們卻祈在最短的時間內,即發現到我們正在打妄想。所謂「不患念起,而患覺遲」。既覺已,即放下妄想而回到方法。

  

  這警覺力愈訓練,即愈敏銳。敏銳到不只于打妄念的當下,即已察覺了。甚至于妄念將動之際,即可預見其征兆。我的經驗是:如謂妄念像波浪一般,而妄念將動之前,卻好象水底的氣泡。以氣泡從水底慢慢上升,直至沖出水面時;才「啪」的一聲,變成浪花─即妄念現行也。而在從形成氣泡,到沖出水面前,還有一段時間。故如在這時,即能從發覺征兆,而將待現行的妄念,先去除之,即心能更安定矣!

  

  不可放逸暗示,而自以爲清淨:所以我們要訓練敏銳的覺照能力,而不是期勉自己很快地安定了。有的人,其實妄想還是很多;可是卻錯以爲自己沒什麼妄念了,此乃爲覺照能力不足爾。

  

  事實上,我們的妄念就像河流一般;既水在流動,總多少會有波浪的。不是死水,心才能定;而只是能將大浪,平撫成細浪或更細微的浪也。因此能發覺到有更細微的妄想,其實是好事;而不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謂心已清淨了。事實上如未見性,心不可能真正清淨的。

  

  妄念的變化

  大妄念.小妄念.粗妄念.細妄念:而妄念者,乃有大妄念、小妄念,粗妄念、細妄念的差別。所謂大妄念,就是妄念一打,就把方法打丟了;所以再回到方法時,你必須從一數起。而小妄念者,即雖打妄念,可是至少方法沒有丟;所以方法能繼續而不間斷。但在數字與數字間,乃參雜一些妄念也。

  

  以上大妄念、小妄念,若作意而打的,大致都是粗妄念。而細妄念者,乃「非作意」而打的妄想。有些念頭其實不是我們刻意去想的,而是它自己浮現出來的。這情況就像有時將入睡前,會産生一些像遊絲般的念頭。這是我想出來的嗎?卻不似我想的,而只要一警覺,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又像人作夢一般,如發覺自己在作夢,其實便早已夢醒了。故除非已把大妄念.小妄念等皆去除了,才能發覺有更細微妄念的存在。

  

  幻境與夢境:而細妄念如進一步更去剝除的話,妄念即變成幻境跟夢境。以這時候只要念頭一動,即變成境界出現。因此心更定時,卻反經常在方法與夢幻間穿梭不已。有時不只是方法丟掉了,而且也兌化到另個時空,心好象跑到另外的世界去了。這時,我們乃更能體會于,佛法所謂的「萬法唯心現」。

  

  事實上,不管幻境與夢境,都還是動心起念的結果;但爲這動心起念太細微了,所以有的人察覺不到,就以爲那是「客觀實有」的。

  

  像用篩子,愈篩愈細:這也就說,方法乃像篩子一般。若篩子的孔粗,便只能篩出比這孔更粗的妄念;而比篩子孔細的妄念,就無法被篩出來。所以在修定的過程中,我們須不斷地去換更細的篩子。

  

  因最初我們的妄念必將很多,故不得不用較粗孔的篩子。而當心愈來愈定時,即得改用更細的篩子,才能把更細微的妄念過濾出來。那怎麼能改換成更細的篩子呢?既一方面提高我們的警覺性,也一方面使方法更單純些,這篩子即能愈來愈細。

  

  對治方便

  出入息皆數,且數同一個數字:如我們數息,已數到方法都不會丟;但還有細微妄念,甚至夾雜有某種程度的幻境,故心終不能完全平定下來。這時或可把數息法,再作一番調整,而變成「出入息皆數」。

  

  在最初用數息法時,乃若數出息,即不管入息。反之,若數入息;則出息時,便只看著它而不數。于是爲有時數,有時不數;所以心便不能完全專注。一般人在數的當下,心乃會比較專注;而不數時,心便散漫了。因此在散漫間,就會有細微妄念的出現。

  

  我過去打禅七的經驗中,到了這階段就試著用「出入息皆數的方式」,但卻數同一個數字。以從出息到入息,都數同一個數字,故用心才不間斷。

  

  用心始終平等:于是以用心不間斷故,用心才能平等。而不會正數時,心力即提高;不數時,心力便散漫、低沈。于是既出入息中,皆能用心平等。以平等故,心才能定也。

  

  避免控製呼吸:然而或者爲用心太緊了,而變成控製呼吸。所以既要出入息都數,用心平等;且又要避免控製呼吸。這要善巧去拿捏,才能運用自如。

  

  叁輪不空

  有我.有方法.有數字:如果能夠練習得好,心即能把更細微的妄想,皆排除了,而提升至「沒有妄念」的狀態。

  

  然一般人即使自覺得已經沒有妄念了,但事實上還是有妄念的。有何妄念呢?有我,有方法,還有正在數的那個數字。這即是「叁輪不空」也。

  

  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若叁輪不空,心即不可能得定。或者「叁輪不空」,也可說是: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總之,既時間有過去、未來,也空間有心物.能所。這心,即不可能真定。所以那些自以爲「心很定了」的人,豈是真定了?

  

  對治:安于當下,不作省思:對于叁輪不空,我們乃以「安于當下,不作省思」而爲對治。因爲「我在看、我在想」,這些妄念其實都是省思後才有的。

  

  在最初看到一樣物品時,只是看到。而後才會有「我在看」的妄念産生,故這是經過省思後,才有的妄念。如果我們能夠訓練,將心只專注于當下,而不作省思。便能超越時間跟空間的範疇,而進入一心的境界。

  

  無功用心

  妄念愈粗,用心愈緊;妄念漸伏,用心稍緩。這也就說,當妄念愈多時,必用心很緊;故妄念一出現,便能像貓捉老鼠一般,既很快察覺到它,並且把它趕跑。但當妄念已愈來愈細時,如用心還這麼緊;則這用緊的心,豈非又是另個妄念。故妄念愈來愈細時,我們的用心程度,也得相對地放松。

  

  這我們用計量作比喻:如妄念的程度,是十分的話;則我們要用十二分的心力去鎮壓它,它才不會作怪。反之,如妄念的程度是十分,而我卻只用八分的心力去鎮衛,則妄想就會繼續打下去。其次,若妄念的程度已減少爲五、六分,則我們只用七、八分的心力就可以了。

  

  如妄念只剩下一、二分,而你還是用七、八分的心力去鎮守,則鎮守的心力,反將成爲負擔。故當妄念愈來愈減,以至于沒有妄念了。則也不必更用心了,這時才可能真入「一心」的境界。

  

  如牧童馭牛:這調松緊的大原則,似很單純;可是若至微妙處,卻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我們也可用另種比喻:就像牧童在馭牛一般。當牛很蠻橫時,他必把繩子抓得緊緊地。而如牛要跑,就得死命用力而把它拉回來。這時候不得不辛苦。

  

  然過一段時間後,牛比較乖順了,這牧童就不需要再把繩子抓得緊緊的。而如牛已趴下來休息,則牧童更可以輕松無事矣!這也就說:修定,雖從「作意心」而得入門,但卻必由「無功用心」,心才能真定。

  

  一念萬年

  與方法合一:入定即謂「與方法合一」,也就是「雖在用方法,而不覺得我在用方法」,或雖未意識到「我在用方法」,而方法其實是沒有丟掉的。

  

  叁昧.一心.忘我:所謂叁昧,其實就是等持,即心與方法已合爲一體。或者稱爲一心,或者稱爲忘我,反正這時已超越了時空。既無過去、未來,也沒有「我跟非我」的界限差別。

  

  超越時空.非任何境界:所以這時有什麼境界呢?沒有任何境界。然既沒有任何境界,又怎麼知心入定了呢?不知道,待出定時才知道。

  

  出入之間

  心定時,未有覺受:所以心真入定時,既是忘我,當無任何覺受。以無任何覺受故,亦難以確認。這心定的狀況,也非遙不可期;只是對初學者而言,能夠保任的時間很短而已!

  

  妄念起時,如夢似幻:但即使還起妄念,也不可能現起最初那種大妄念、粗妄念,而是細妄念爾。而細妄念,既如幻似夢;則說心愈定,對任何境界愈分明,其實乃自我暗示的錯覺爾。

  

  既細妄念,如幻似夢;則心定與睡覺,卻很類同。完全睡著了,即沒有任何境界。若妄念起了,卻像作夢一般。

  

  所以心愈定時…

《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