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觀到參禅
從內觀到參禅
內觀的特勝
內觀的時機
內觀與四念處
逆增上緣
修行無逆障
蓮心的啓示
對妄想的態度
對治禅觀
禅修與正知見
小結
頓悟法門
上升與下化
比照
從內觀到參禅
在上次的主題「從數息到內觀」,我們已大致說明了:以數息來修定的過程中,可能因脈障的顯現,而産生妄想雜念、昏沈健忘,還有悶脹酸痛,甚至貪欲、瞋慢等種種的心態反應。其實,可能有的相狀千變萬化,講也講不完。而其實,不知道太詳細也沒關系,因爲只要確認那是正常的過程,便能以平常心看待,而繼續安忍用功。
這就像在《楞嚴經》中有「五十陰魔」,其實魔相的變化,何止五十呢?但只要掌握一個大原則「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即可也!所以當不要爲知道得太詳盡了,而産生自我暗示的誤導。
而這些知見,將于今天的主題『從內觀到參禅』,作更進一步的調理。以「從數息到調脈」的過程,以前已說過了。而有關「內觀」的法門,倒是因于閉關時,看了一些南傳的禅法,故能將之納入架構裏。不過我所說的「內觀」法門,還與南傳的教法有很大的不同。
內觀的特勝
非觀過去.未來,而是正觀當下:首先我們來定義「何謂內觀」?第一.在時間上,不是觀過去,不是觀未來,而是觀現前的當下。
非觀五蘊身心之外,而是觀當下五蘊的存在與變化:第二.所觀的對象,也不是身心之外者,而是觀我們身心當下的存在與變化的過程。這也就說,不必遠求,觀佛相,觀西方,而只觀我們當下的身心狀況。
不用先入爲主的成見去觀,而是讓其原始面目自然呈現:我們從小到現在,已經被灌進太多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往往就是成見,包括所聽到的佛法其實亦然。而在內觀當下,卻只能清楚地去觀當下的相狀,而不存先入爲主的成見。
在佛教所教授的觀法中,很多都是先預設著觀念也。比如說空假中,或《彌陀十六觀經》等。在密宗中有很多觀法,更是預設著什麼顔色,什麼形狀,什麼部位等。這些都是用先入爲主的成見而去觀也。
也不預期它將有什麼變化:一般人在身心變化的當下,都免不了會有期待,好的狀況希望能保任,而壞的狀況唯願能夠避免、能快消失。比如觀痛時,多希望能觀成不痛也。其實就內觀法門而言,觀痛就只知道它在痛,而不期望它繼續痛,或很快不痛了,心裏不作任何的期待。所以痛,就只是明明白白地覺知它正痛的樣子。
旁觀默照,不迎不拒:以上的原則,乃與禅宗的旁觀默照,很相似也。以旁觀者,即是把自己抽離出來,而讓境界自然去呈現爾。而默照的默,先前已講過,乃是無我也。故如預存成見,再去覺照,則已非默照了。
即于痛的當下,而認定「是我在痛」;其實這「是我在痛」,即已預存有成見矣!因爲我們已把這個身體當作我也!故旁觀默照者,乃知道只是身體在痛爾,或只腳在痛爾!以能旁觀默照故,才能不迎不拒也。
在南傳內觀法門的書裏,有位禅師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孫倫。以孫倫乃跟六祖慧能大師一樣,既不識字,也不曾深入經藏。于是因無佛法知見的主導,故所教授者,乃是最直接的方法─直接去面對當下身心的感受。故能從面對、承擔而到突破。
至于他已證得什麼境界?這我不予置評,但至少這方式,應更接近于內觀的精神。而很多深入經藏者,所教的內觀法門,卻反預設了太多的名相.觀念,故這種觀法卻會有很多自我暗示的作用。這是第一點,講到內觀的精神。
若先造作再觀,造作即有我也:有些人教內觀法門,卻叫他們先去做一個動作,比如舉手;然後再去細觀這手舉起、放下的過程,四大五蘊是如何地變化?其實,既刻意把手舉起來,便已離卻內觀的原則。因刻意者,即是有我也。
同樣,有人教:于吃飯時,慢慢去觀吃的動作.吃的過程。這先造作于吃,然後再去觀者,也非內觀矣!所以先預設一些情境,然後再去觀者,便皆非內觀矣!
若先預設再觀,預設亦有我也:同樣,如先標示爲「無常、苦、空、無我」等特性,再去觀,則也非內觀法門也。當然觀到最後,應得到這樣的結論;但非先有結論,再去觀也。
因爲不管是從造作行爲再去觀,或者預存觀念再去觀,都有「自我」的成分。而既以自我爲前提,即不能真正打開心結也。而在南傳的內觀法門裏,卻未將內觀的特質,講得這麼明確。
觀後雖留下標志,而不加以判斷诠釋:在過去于講修定方法時,都會強調─任何境界.任何妄想,既察覺後,即要立刻把它放掉,而回到方法。以此,則不管出現什麼境界,都不會殘留于我們的心中。
而現在的觀法,乃是:觀後雖留爲標志,而不加以判斷诠釋。所謂標志,就像攝影機一般,且把那些印象留在心田中。但不對此印象,作任何的評斷,而說這是好的,還是壞的?
比如說:雖妄想很多,但不以妄想多,爲功夫退也!貪淫的妄念現行時,也不覺得它是罪惡的。或正昏沈得厲害時,也不必想加以對治。就像攝影時,只是全程照錄,而不揀擇那時候當錄,那時候不當錄?
而錄後,也不替它做任何诠釋,爲什麼會痛?爲什麼會昏沈?在一切身心的變化中,我們只是不斷地去觀。這是講到內觀的特性。
內觀的時機
修定過程中,脈障顯現時:在什麼時候最合宜修內觀呢?如果我們數息,數得很好;這時既一心一意,只系念于數字上,就不成爲內觀也。反之,當我們脈障現行時;于是你的注意力就自然被它吸引住了、被它控製住了,這時你不觀也不行啊!
比如身體的疼痛,如能以數息而把痛忘掉,那就繼續數息吧!反之,如這痛已超過某種程度,故注意力就被痛所牽引.所系縛;既這時只是在觀痛,則成內觀法門也。同樣當身體有冷熱、動搖等種種異乎尋常的覺受;或心理現行爲貪欲.瞋怒.郁悶.煩躁等各式各樣妄想時,也是修內觀最好的時機。
平常生活中,雖也能用之,但不易得力;以心較粗故,以作意主導之意識強故:那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不能修內觀呢?也可以!但不容易得力,因爲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比較粗故。
而在數息修定時,即使爲脈障現行,而使妄想比較多;但因還在內攝的狀態中,故心還是比較細的。這我前已說過:不以妄想的有無,而判定心念的粗細;而以內攝的程度,來判定心念的粗細。在生活中,因爲心比較粗故,尤其多在向外攀緣的狀態中,而不容易內觀。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行爲,都似在「自我意識」的控製下去操作的。比如走路,爲我已作意「要走路了」,所以腳才提起來,所以能一步步地走過去。比如講話,也是爲先動念頭了,所以才開口講話的。于是這些,都似在意識的控製下完成的,故與「無我」較不相應。
而在脈障顯現時,卻非意識所能主導控製的。既痛,不是我要痛,所以它才痛;如果能控製的話,我當然希望它不痛。同樣,我也不願打妄想,但妄想紛飛,亂七八糟的,卻不像我想的。
所以在脈障現前的身心狀態,卻與「無我」更相應也。既我不能預知,更非我所能掌控.逃避。我只能安于當下,觀之而已。故這時修內觀,才能與「法」更相應也。
內觀與四念處
從身心的存在變化中,自得于四念處的結論:所以在南傳的禅法裏,既說到內觀,就必對應于四念處。而我前已說過,並非先預存理念,而再去觀;而是在不斷去觀這些身心的變化後,自得于這樣的結論。
如前所說:只是去觀它,而留爲標志。當標志累積多了,就自然能歸納出這樣的結論。這就像水中的雜質,會因沈澱而結晶。
既不是先有四念處的結論再去觀,也不是先預設爲無常.苦.空.無我的特性再去觀:這也就說,我認爲既是「內觀」,則不應有太多造作和自我暗示的成分。但以目前南傳所教授的禅法裏,卻有太多的造作與自我暗示。
如次第禅觀,既把每個次第,都先講得很清楚;則在修行的過程中,就不免有「自我導引」的作用。而四念處亦然,既已先將「無常、苦、空、無我」的特性,標示出來;則不免有「先入爲主」的成見。
所以很多人乃以爲:南傳的禅法較容易入門。其實較容易入門的方法,大致都跟覺受、跟自我暗示有關系。其似很快地可以有「體驗」,但這體驗,往往是假的。
如外道的禅法,爲什麼會讓那麼多人贊歎風靡呢?也是因在覺受與自我暗示中作功夫爾。所以我們今天,不管是修定、調脈、內觀,都要回歸到最原點。而最原點者,即最現成也。
觀身不淨
從脈障重重中,深感于身之不淨也:于是雲何從內觀中,而得四念處之結論呢?首先說:觀身不淨。如脈障顯現了,而使身體或疼痛,或酸麻,甚至悶脹發熱;這時你還會覺得這個身體很清淨嗎?當不覺得!
很多人于腿痛得咬牙切齒時,真甯可把腿砍斷算了。故一般人,只有在生病時,才覺得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或唯有在禅坐而脈障現前時,才會覺得這身體頂麻煩的。而平日,卻都把它當寶貝而珍惜呵護。
所以觀身不淨,還需要刻意去觀什麼死人嘛?其實不必待死了,才不淨;于我們脈障顯現的當下,即深感其不淨也。
以不淨故,即發出離斷滅之心:于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脈障,而深發對此身體的厭離心。就因爲有這個身體,所以才有這麼多過患;也因爲我們對身體太執著了,所以過患才會成爲這麼大的負擔。從確認身乃不淨的本質,而深發出離心、斷滅心。這才與原始佛教.與解脫,能直接對應…
《漣珠甘露 從內觀到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