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才與無我能更相應也。而這時,再做的處理方式,便必然會更寬容、更圓滿。
卑用佛想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有爲者亦若是:如妄想很多,卻與自卑的心結有關呢?這時就找一個偉大的目標,當做我們的借鏡;而這偉大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佛也。
如經典上說:衆生皆有佛性。然何以有些人,天生具善根;而有些人,天生不具善根呢?其實無所謂「天生」,唯是多生多劫累修出來的。故有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即使我這輩子不具善根,但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終會慢慢趨向目標的。
慢則回想無明業障:反之,如慢心的妄念很多,又如何對治?其實,既生在娑婆世界,無明橫梗如山,業障曠渺似海,還能從何起慢心呢?
如果我們只能揀些笨拙的人、業障重的人來比,而自覺得趾高氣揚,乃正代表你沒有真正的信心。如果真有信心,何不跟佛比?跟菩薩比呢?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則何慢之有也?
禅修與正知見
問:正修禅時,乃不可思議,則正知見有何用?前既再叁說到,正修行時,不能用任何先入爲主的觀念去主導,去自我暗示。則聽經、聞法,對禅修有什麼用呢?
調脈的說法,何類于外道?尤其有些人也許會迷惑,法師再叁強調要調脈!以在不斷調脈的過程裏,即能消除業障,而成就定慧。這說法豈非與外道相似呢?
脈非定相
譬如世間道路,不是爲先有既定道路,而後人去走它,去修築它:對這些問題?我首先回答:脈非定相。我們從過去所聽到的一些名相,如打通氣脈、打通奇經八脈等,乃會使我們産生一種錯覺:脈乃是定相.定數的。故如能一條條地去打通,而到最後每一條都打通了,那你就成就了,就所作已辦了!
而以我禅坐的體驗,乃慢慢覺得它不是這麼回事。譬如世間的道路,非先有定相.定數,而後人才去行走它,或才去一條一條地修築它。
而是爲應運現實的需要,故才去開通它的。當然在開通之前,也是須有人去規劃設計。可是再怎麼規劃設計,都是爲因應現實的需要。
開通者,或將舊路拓寬.打直.整平,或重新規劃新路:比如爲了交通的迅捷,或爲了經濟的開發,而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之開通。而開通者,有的乃將舊路拓寬,有的乃將舊路打直。有時候,也會在本來無路處,規劃開拓新的道路。
而規劃新路者,乃以著眼處不同,而使設計有異也:于是若是規劃開拓新的道路者,則會因工程師著眼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同理,雖人天生下來,就具有一些脈相;所以舒通氣脈時,或只是將舊脈拓寬、打直。而當需要規劃開拓新的脈路時,就會因爲理念.心態的不同,而使脈路有異也。
故不同的知見.不同的心態,將對應有不同的脈相:因此就這觀點而言,道家所修出來的脈相,與學密者的脈相不同,便可以接受也。甚至學禅者的脈相,會與學密者的脈相相同嗎?我想:應是同中有異也。
身心與脈相
如更就緣起而論,既每個人的理念.體質都不盡相同,則當其脈相也不同也。所以我乃必強調:脈非定相,脈非定數也。而這才與佛法相應也。
是故雖不刻意去調脈,但爲知見不同故,脈相乃大異其趣:于是既學佛者的知見、心態,皆與外道不同,則脈相乃大異其趣。而這也是我再叁反對用意識來導引氣脈之原因。
否則外道既也調脈,也消業障;何不能見性解脫呢?因此外道雖用心調脈,卻不可能調成見性的脈。即使能消除粗淺的業障,卻不能消更深細的業障。故終得回歸到這句話:須以調心而來調脈,非從調脈而來調心。故這便是與外道不同處也。
方法的抉擇
在正修行之初,即得抉擇用什麼方法:其次,在我們修行之初,即得以正知見的基礎,來決定用什麼方法?總不會你丟我撿,別人教什麼我就用什麼吧!
對妄想的處理
用壓抑的方式以求定,即是外道知見:同樣對于妄想的態度,何以「既不打妄想,也不壓抑妄想,而讓妄想自然呈現?」因爲這才與無我的知見相應也。反之,唯用壓抑的方式,來製伏妄想;這卻是從「自我」的意識而造作的。于是既以「自我」爲中心,終究只是外道見,而與見性、解脫不相幹也。所以必以「旁觀默照,不迎不拒」的知見來調心,才與無我的禅法相應也。
對治禅觀
能直接穿透它,還是比較好的:同樣講到對治禅觀,如經典謂:貪用不淨觀,瞋用慈悲觀。然所謂「對治」者,是像貼撒隆巴斯一樣,只是把問題蓋住了?還是已究竟斷除了呢?如就學禅的觀念而言,還應直接去面對、去參究煩惱的根源,以徹底解決它。
以對治非加法,非以楔出楔;而是減法、滅法:故真正的對治,乃非加法。所謂「加法」者,如長養更大的慈悲心也。然長養了更大的慈悲心,就能完全消除瞋恨心嗎?未必!有些標榜爲慈善事業者,在關鍵時刻,你還將覺得他很不慈悲。爲什麼呢?因爲他的慈悲,是作意長養的。
其次,真正的對治,也非「以楔出楔」,因爲即使前一種執著消失了,而後一種執著乃又形成矣!故必與出離.斷.盡.滅相應者,才是真對治也。
修行的體驗
當修行有體驗時,乃必用正知見來自我印證;否則凡夫或以「有所得」的願習,而成爲外道門徒:有些覺受,雖然很美妙,很容易讓人陶醉沈迷,或自覺得有「成就感」,可是卻不與「無我的空慧」相應。故如執著這些覺受,乃不知不覺而變成外道的門徒。
小結
以上所講從數息來修定,因修定而脈障現行,于是轉內觀法門而相應于四念處的方法,大致上都還屬于漸修法門。其次,在過程中,似乎也有次第,但轉轍之間,不必費心揀擇。以脈障現行時,即自然轉到內觀法門;反之,脈障消失,乃再回到數息的修定方法。以下,乃更述頓悟法門。
頓悟法門
在每一層次的脈障消除後,即將有疑情現起:從漸修法門,雲何能提升爲頓悟法門呢?以參禅方便,而能提升爲頓悟法門。至于待何時才轉爲參禅法門呢?待疑情自現起時,即轉爲參禅法門。而疑情何時現起呢?大致而言,在每一層次的脈障消除後,即將有疑情的現起。
如前所說,氣脈乃有五種層次,而爲心、肺、脾、肝、腎也。故于內攝調脈時,能從最外層次,不斷內攝,而到第五層次。則待五個層次的脈障全消除後,而欲再提升時,乃有疑情的現起。
這我們且用一種比喻:如把一切的脈相,比喻爲一棟樓的話;則每層樓內,其實又有五個房間。所以我們乃從第一個房間開始清掃,然後是第二個房間,一直到第五個房間全清掃完畢,而欲更上層樓。于是當欲往上提升時,便將有疑情的現起。
故每一層樓的脈,又有五個周天的差別:因此就一般人而言,要清掃一個層樓裏的脈,時間會蠻久的,所以疑情不會那麼快現起的。
而每個層樓內的五個房間,其實就脈相而言,即是一個「周天」也。所謂周天,就是完成一次的循環。而在循行的過程間,會有一些較容易阻塞的部位,這即是中醫上通稱的穴位也。
于是既生病者,乃爲脈障不通;故用針炙來舒通此穴位的脈障,病況即能消除也。
脈的調通,大致有滲透.貫穿.周天之不同:所以真正的通調氣脈,乃要完成周天,才算打通也。而在整個打通之前,又有滲透跟貫穿的不同。
所謂「滲透」,乃是有個點,最初將近完全不通;而後氣慢慢能滲透過去了。然爲障礙還存在故,通得很有限。于是從最初能滲透過去後,如再繼續用功,當滲透程度一定會愈來愈強,以至于能把淤塞的部分,全刷掉了,這才稱爲貫穿。
然即使貫穿了,那只是一個穴位而已!故就算到這個點,已無障礙;而在下個穴位裏,可能還是有障礙的。而這障礙,又得經過滲透跟貫穿,才能漸次消除。
所以從一個穴位的舒通,到整個周天的完成,其實要蠻久的。所以很多人于精進禅修一段時間後,覺得脈已打通了,可是回去後卻又不通矣!此乃爲你頂多是滲透跟貫穿爾,而未將整個周天清通。而未將整個周天清通者,便會很快又阻塞的。當然如更用功,要再打通就比較快了。
唯待連貫成周天後,才能轉入下個周天:上次已說過,我們的身體,本有一種自動調節的功能,故現在當通那一條脈,它自己會去規劃;而待這個周天,全打通後,它也會自然轉入下個脈系裏。
所以有時候,乃覺得:手脈以前已打通了,爲何現在又不通了呢?其實,也許以前打通的,是上個層次;而現在不通者,是下個層次。以一般人既沒辦法分辨得這麼清楚,故以平常心看待它即可也。
若疑情現起,則自轉成參禅法門也:但我們要留意的是,在內攝的過程如碰到障礙,或會現起一些小疑情。這也就說,脈障跟心障其實是互相關連的,既因爲心中有結,所以脈障不通。也因爲脈障不通,所以心結不開。
所以欲真舒通脈障前,乃必先把心結化除掉;而在化除心結前,即會現行爲粗重的煩惱或濃烈的疑情。于是或貪欲很重.瞋心很烈,而不得安坐;或突然對人生、對世間,起了很濃厚的疑情。
于是既疑情現起,即自然轉入參禅法門。故很多人于禅修過程中,最初根本未想到要參禅,可是修到某程度後,疑情卻自然現起了。
于是乎,既以疑情現起,而轉入參禅法門。則小疑而小悟,大疑而大悟,這即成爲頓悟法門已。這也就說,我認爲:心智唯通過頓悟法門,才能得到真正的統一與圓滿。
上升與下化
從內攝而上升:現在我們再把調脈跟疑情的關系,講得更明確一點。于上次所講的《禅悟密法》中,乃謂氣脈的變化,大致上有幾個輪次的不同。首先是內攝,從皮到肉,從肉到筋,從筋…
《漣珠甘露 從內觀到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