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才与无我能更相应也。而这时,再做的处理方式,便必然会更宽容、更圆满。
卑用佛想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有为者亦若是:如妄想很多,却与自卑的心结有关呢?这时就找一个伟大的目标,当做我们的借镜;而这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佛也。
如经典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然何以有些人,天生具善根;而有些人,天生不具善根呢?其实无所谓「天生」,唯是多生多劫累修出来的。故有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即使我这辈子不具善根,但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终会慢慢趋向目标的。
慢则回想无明业障:反之,如慢心的妄念很多,又如何对治?其实,既生在娑婆世界,无明横梗如山,业障旷渺似海,还能从何起慢心呢?
如果我们只能拣些笨拙的人、业障重的人来比,而自觉得趾高气扬,乃正代表你没有真正的信心。如果真有信心,何不跟佛比?跟菩萨比呢?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则何慢之有也?
禅修与正知见
问:正修禅时,乃不可思议,则正知见有何用?前既再三说到,正修行时,不能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主导,去自我暗示。则听经、闻法,对禅修有什么用呢?
调脉的说法,何类于外道?尤其有些人也许会迷惑,法师再三强调要调脉!以在不断调脉的过程里,即能消除业障,而成就定慧。这说法岂非与外道相似呢?
脉非定相
譬如世间道路,不是为先有既定道路,而后人去走它,去修筑它:对这些问题?我首先回答:脉非定相。我们从过去所听到的一些名相,如打通气脉、打通奇经八脉等,乃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脉乃是定相.定数的。故如能一条条地去打通,而到最后每一条都打通了,那你就成就了,就所作已办了!
而以我禅坐的体验,乃慢慢觉得它不是这么回事。譬如世间的道路,非先有定相.定数,而后人才去行走它,或才去一条一条地修筑它。
而是为应运现实的需要,故才去开通它的。当然在开通之前,也是须有人去规划设计。可是再怎么规划设计,都是为因应现实的需要。
开通者,或将旧路拓宽.打直.整平,或重新规划新路:比如为了交通的迅捷,或为了经济的开发,而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之开通。而开通者,有的乃将旧路拓宽,有的乃将旧路打直。有时候,也会在本来无路处,规划开拓新的道路。
而规划新路者,乃以着眼处不同,而使设计有异也:于是若是规划开拓新的道路者,则会因工程师着眼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同理,虽人天生下来,就具有一些脉相;所以舒通气脉时,或只是将旧脉拓宽、打直。而当需要规划开拓新的脉路时,就会因为理念.心态的不同,而使脉路有异也。
故不同的知见.不同的心态,将对应有不同的脉相:因此就这观点而言,道家所修出来的脉相,与学密者的脉相不同,便可以接受也。甚至学禅者的脉相,会与学密者的脉相相同吗?我想:应是同中有异也。
身心与脉相
如更就缘起而论,既每个人的理念.体质都不尽相同,则当其脉相也不同也。所以我乃必强调:脉非定相,脉非定数也。而这才与佛法相应也。
是故虽不刻意去调脉,但为知见不同故,脉相乃大异其趣:于是既学佛者的知见、心态,皆与外道不同,则脉相乃大异其趣。而这也是我再三反对用意识来导引气脉之原因。
否则外道既也调脉,也消业障;何不能见性解脱呢?因此外道虽用心调脉,却不可能调成见性的脉。即使能消除粗浅的业障,却不能消更深细的业障。故终得回归到这句话:须以调心而来调脉,非从调脉而来调心。故这便是与外道不同处也。
方法的抉择
在正修行之初,即得抉择用什么方法:其次,在我们修行之初,即得以正知见的基础,来决定用什么方法?总不会你丢我捡,别人教什么我就用什么吧!
对妄想的处理
用压抑的方式以求定,即是外道知见:同样对于妄想的态度,何以「既不打妄想,也不压抑妄想,而让妄想自然呈现?」因为这才与无我的知见相应也。反之,唯用压抑的方式,来制伏妄想;这却是从「自我」的意识而造作的。于是既以「自我」为中心,终究只是外道见,而与见性、解脱不相干也。所以必以「旁观默照,不迎不拒」的知见来调心,才与无我的禅法相应也。
对治禅观
能直接穿透它,还是比较好的:同样讲到对治禅观,如经典谓:贪用不净观,瞋用慈悲观。然所谓「对治」者,是像贴撒隆巴斯一样,只是把问题盖住了?还是已究竟断除了呢?如就学禅的观念而言,还应直接去面对、去参究烦恼的根源,以彻底解决它。
以对治非加法,非以楔出楔;而是减法、灭法:故真正的对治,乃非加法。所谓「加法」者,如长养更大的慈悲心也。然长养了更大的慈悲心,就能完全消除瞋恨心吗?未必!有些标榜为慈善事业者,在关键时刻,你还将觉得他很不慈悲。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慈悲,是作意长养的。
其次,真正的对治,也非「以楔出楔」,因为即使前一种执着消失了,而后一种执着乃又形成矣!故必与出离.断.尽.灭相应者,才是真对治也。
修行的体验
当修行有体验时,乃必用正知见来自我印证;否则凡夫或以「有所得」的愿习,而成为外道门徒:有些觉受,虽然很美妙,很容易让人陶醉沉迷,或自觉得有「成就感」,可是却不与「无我的空慧」相应。故如执着这些觉受,乃不知不觉而变成外道的门徒。
小结
以上所讲从数息来修定,因修定而脉障现行,于是转内观法门而相应于四念处的方法,大致上都还属于渐修法门。其次,在过程中,似乎也有次第,但转辙之间,不必费心拣择。以脉障现行时,即自然转到内观法门;反之,脉障消失,乃再回到数息的修定方法。以下,乃更述顿悟法门。
顿悟法门
在每一层次的脉障消除后,即将有疑情现起:从渐修法门,云何能提升为顿悟法门呢?以参禅方便,而能提升为顿悟法门。至于待何时才转为参禅法门呢?待疑情自现起时,即转为参禅法门。而疑情何时现起呢?大致而言,在每一层次的脉障消除后,即将有疑情的现起。
如前所说,气脉乃有五种层次,而为心、肺、脾、肝、肾也。故于内摄调脉时,能从最外层次,不断内摄,而到第五层次。则待五个层次的脉障全消除后,而欲再提升时,乃有疑情的现起。
这我们且用一种比喻:如把一切的脉相,比喻为一栋楼的话;则每层楼内,其实又有五个房间。所以我们乃从第一个房间开始清扫,然后是第二个房间,一直到第五个房间全清扫完毕,而欲更上层楼。于是当欲往上提升时,便将有疑情的现起。
故每一层楼的脉,又有五个周天的差别:因此就一般人而言,要清扫一个层楼里的脉,时间会蛮久的,所以疑情不会那么快现起的。
而每个层楼内的五个房间,其实就脉相而言,即是一个「周天」也。所谓周天,就是完成一次的循环。而在循行的过程间,会有一些较容易阻塞的部位,这即是中医上通称的穴位也。
于是既生病者,乃为脉障不通;故用针炙来舒通此穴位的脉障,病况即能消除也。
脉的调通,大致有渗透.贯穿.周天之不同:所以真正的通调气脉,乃要完成周天,才算打通也。而在整个打通之前,又有渗透跟贯穿的不同。
所谓「渗透」,乃是有个点,最初将近完全不通;而后气慢慢能渗透过去了。然为障碍还存在故,通得很有限。于是从最初能渗透过去后,如再继续用功,当渗透程度一定会愈来愈强,以至于能把淤塞的部分,全刷掉了,这才称为贯穿。
然即使贯穿了,那只是一个穴位而已!故就算到这个点,已无障碍;而在下个穴位里,可能还是有障碍的。而这障碍,又得经过渗透跟贯穿,才能渐次消除。
所以从一个穴位的舒通,到整个周天的完成,其实要蛮久的。所以很多人于精进禅修一段时间后,觉得脉已打通了,可是回去后却又不通矣!此乃为你顶多是渗透跟贯穿尔,而未将整个周天清通。而未将整个周天清通者,便会很快又阻塞的。当然如更用功,要再打通就比较快了。
唯待连贯成周天后,才能转入下个周天:上次已说过,我们的身体,本有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故现在当通那一条脉,它自己会去规划;而待这个周天,全打通后,它也会自然转入下个脉系里。
所以有时候,乃觉得:手脉以前已打通了,为何现在又不通了呢?其实,也许以前打通的,是上个层次;而现在不通者,是下个层次。以一般人既没办法分辨得这么清楚,故以平常心看待它即可也。
若疑情现起,则自转成参禅法门也:但我们要留意的是,在内摄的过程如碰到障碍,或会现起一些小疑情。这也就说,脉障跟心障其实是互相关连的,既因为心中有结,所以脉障不通。也因为脉障不通,所以心结不开。
所以欲真舒通脉障前,乃必先把心结化除掉;而在化除心结前,即会现行为粗重的烦恼或浓烈的疑情。于是或贪欲很重.瞋心很烈,而不得安坐;或突然对人生、对世间,起了很浓厚的疑情。
于是既疑情现起,即自然转入参禅法门。故很多人于禅修过程中,最初根本未想到要参禅,可是修到某程度后,疑情却自然现起了。
于是乎,既以疑情现起,而转入参禅法门。则小疑而小悟,大疑而大悟,这即成为顿悟法门已。这也就说,我认为:心智唯通过顿悟法门,才能得到真正的统一与圆满。
上升与下化
从内摄而上升:现在我们再把调脉跟疑情的关系,讲得更明确一点。于上次所讲的《禅悟密法》中,乃谓气脉的变化,大致上有几个轮次的不同。首先是内摄,从皮到肉,从肉到筋,从筋…
《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