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骨,以修定方法不断内摄,而内摄到最后,即能摄入中脉。
而从摄入中脉,再要往上提升时,乃会产生疑情。故往上提升者,即类似于从下个楼层,而爬至上个楼层。于是在参禅的过程,即是把疑情不断地往上提。所以参禅时的身心状态,乃与修定时,全然不同也。
再外延而下化:若向上到最后,而能开通脉顶,即有顿悟的觉受。而经顿悟后,必心眼更高,更宽广也。于是再回照世相,而能作更圆满的统合.更智慧的抉择,这即称为外延与下化。
于是乎,以兼具上升与下化.内摄与外延故,能开展出更宽阔的弹性空间来:如外延跟下化,为与众生的习性较相应,故不用刻意去修就可以展现出来。而内敛跟上升,却必用心.用劲,才能有所成就。于是既能提升,又能下化;故上下间,就能有更宽广的空间。
同样,愈内摄到中脉,上次于《禅悟密法》中已谓:这内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渐近线,故将不断地趋向于中道。而既愈趋向中道,它能外延的范围,也必愈来愈宽广。于是在内摄与外延间,又能开展出更宽广的空间来。
这也就说:内摄、外延、上升、下化总加起来,就成为一个立体空间;而这立体空间,且名之为「法身」也。法身,其实都是众生本具有的,可是为众生有太多的无明业障,所以根本没办法显现出来。而一个禅修者,经过不断地提升悟境,便能使心境.视野愈来愈宽阔。所以理体的法身,虽是一切现成的;但体证的法身,却必从觉悟后,才能展现出来的。
中脉与无分别智:如以修定而内摄,而完成前述之五种周天。如更内摄,则能进入中脉,于是以入中脉故,有类似于无分别智的现起。
所谓「类似于无分别智」者,非真证得无心境界,而只是懒得再造作分别。这也就是当气愈趋于中脉时,向外攀缘的习性,就自然减少了,甚至会有厌离的心境。就是懒得再分别造作,而只期盼能心安无事。这如人昏睡欲眠,而不想管那么多事也。
若如法禅坐后,以脉欲从中脉而提升故,即将自现起疑情也:这时,其实不是想去睡觉,而是唯愿摆下一切凡俗世事,专心禅坐去也。而若具足因缘,去好好禅坐,当会很快现起疑情的。而疑情一现起,你就会整个人栽进去了。所以在这之前,如果你的因缘好、福报够,即应马上去打禅七,甚至闭关或住山。
以我个人有这种警觉性,所以我处理世务,都不敢沉溺太久,如讲经说法,半年还可以,但避免超过一年。因为在这年期间,可能疑情又将现起了;而疑情既现起,便得把一切摆下,管不了什么弘法利生矣!事实上,这时间将到,自己会有预感的。然很多人修行了半辈子,却根本还修不到此层次,这就不说也罢!
亦有很多人,不是不警觉,而是太无奈,为俗累太多尔。而俗累太多,不只是居士尔,也包括太多的出家众,虽出得了家,却出不了枷。
其实,这疑情的现起,就禅修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转机时刻,而转得过,便鱼跃龙门能飞天去也,是故必珍惜保握。我去年会闭关,也就为已逼到这个时刻了,必得一切摆下,专心禅坐去也。
修行生活的规划:这也就说,我得奉劝真有心禅修者,对自己的生活,要好好规划─有随时得抽身的准备。我们不能沉溺在世务上埋头苦干,或挥动着弘法利生的大旗而南征北讨。疑情现起的时刻若错过后,或万劫难复哩!
于是我的生活模式,乃既每天都有打坐的定课,因为不能不配合那内在的进度。而累积一段时间后,更得完全抽身,去住山或闭关。这才能于修行进度上,不断去提升。
而不可如某些人,即使曾有一些体验,然后就忙着弘法度众生去了,因此他就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提升机会矣!
而此时现起的疑情,乃正对应于当下的身心状况;所以要突破,就不会太难了。这就如同,必痛到极点时,才表示快畅通了;因如非逼到极点,还不会痛得那么厉害。同理,也为业障已逼到极点了,才会现起疑情;故既现起后,要突破,就不会太难了。但是要保握.珍惜这样的因缘时节。
而突破者,即成顿悟的体验也。而顿悟后,疑情消散;脉乃外延而下化,故又回复成渐修的模式:这模式之前,就已用喷水柱作比喻:喷水柱乃因为有马达,所以能把水池的水往内摄,而内摄到极点后,就往上喷去。而待喷到顶点,它的力量消尽了,却再向四面扩散,而掉落下来。故内摄.上升.外延.下化,终而复始。
而禅修者,愈修行故,乃使马达的力量愈来愈强,故能内摄得更深,能喷得愈高,而扩散得愈广。于是生命的立体化,就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出来。
以上从渐修到顿悟的模式,不是我刻意拼凑的:这个模式是我提出来的,可是,却非我用思惟的方法,去把它拼凑出来的。各位想:也许我书看了一些,故来自创品牌吧!于是这边加加、那边减减,苦思了老久,终于把这个模式拼凑出来了。
而是多年禅修慢慢显现成形,而将之理论化尔:其实,即使我书也看了一些,可是就修行方法而言,我却安心于最单纯.最笨拙的方法。很多书上教了很多奇怪的方法.神秘的方法,我只看而不练。故用来用去,也只是最呆板、最古老的方法而已。
但这呆板古老的方法,也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当时的身心状况,而作合宜的调整。故调整几年后,这模式便慢慢显现出来。而待显现出来后,我才再把它架构化.合理化。
但这是人人皆同的公理,或仅此一人的个案;我就不敢断言了:因此对于这样的模式,我个人绝对有信心,因为已有多次的经验。可是这乃人人皆能用之的公理,或仅是个人的公案?我就不敢断言了!所以我也不敢大力推销!但你们如有兴趣.有信心,就自去实验.体会吧!
比照
六妙门
大致次第差不多:我们把这个模式,比照古今所说的禅法,看有何同异?首先比照六妙门之数、随、止、观、还、净。最初乃皆从数息而入门也。其次,如数息,数到呼吸很深细时,或可转为随息的方法;而随息者,又有随外息和随内息的差别。
第三的止,乃指截止也。当察觉有妄念时,即把这个妄念截止,而使心定下来─这我们称为剥除。故能从大妄念,慢慢剥除成小妄念,以至于看不到妄念,这称为止。
第四的观,既可以是妄念起时,留为标志的观;也可以是脉障现行时的内观和不净观、慈悲观等的对治禅观。
还者,从明心见性也:第五的还,乃从明心见性而还源也。所谓万法唯心现,故诸法的源头,乃在心尔;是以能明心,才能「还」也。同样,诸法森罗万象,如溺于相,则是迷;若能见性,才是「还」也。而欲明心见性者,乃从参疑情而入也。
第六的净,既能明心见性,那当就能净也。所以前述之模式,乃与六妙门非常相应。
参话头
疑情.话头,不求而自得,且正与身心相应:其次,比对参话头。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参话头的最大困难处,乃是根本不知道当参那个话头好,若随便抓一个,其实你对它根本没信心,而装模作样般地参一阵子还参不进去。如有那位善知识,告诉你:你就参这个话头吧!于是最初好象很有信心,但参一段时间后也进不去也,于是你对它的信心又垮了。
而前述之参禅法门,疑情乃是不求而自得者。且这种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才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最相应也。
不必苦参一个没滋味的话头,参个五年十年,还不担保必能开悟:以前禅宗祖师常再三强调,你不必管这个话头是有滋味,还是没滋味;都应用力参呀!就是参不进去也得参。而这样死参个五年、十年,还不担保你一定开悟。所以这实在太辛苦、太漫长了。
而这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既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最相应,则要参的话,应不必太久的。
虽不容易一悟即彻底,却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也:或说,它不可能一次就大悟彻底。因为既脉障,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慢慢剥除的。但事实上,禅宗祖师里,能一次就大悟彻底的少之又少,包括六祖慧能大师都不是一次就大悟彻底的。
所以若能从不断地消除业障中现起疑情,这却像倒吃甘蔗一般,路唯愈走愈坦荡,愈走愈安稳,而渐入佳境也。
内观法门
在摄心调脉中内观,乃定慧双修.身心俱进也:下面再来比照南传的内观法门。以内观法门多强调「观身受法」,且观身受的时机,不限于禅坐时。如在日常中观身受,即心既比较粗,且自我主导的成分太浓,而不免于自我暗示也。同理,即使于禅坐时观,以次第分明故,亦难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也。
而这模式,乃是于摄心调脉的过程中,去内观。故既心比较细,同时又能避免于自我暗示的可能也。尤其于摄心调脉的过程中,去内观,乃能身心俱进.定慧兼修也。
从渐修中,自转成顿悟法门也:最后若内观到某种程度,则现起疑情而成为顿悟法门。而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并不奢求顿悟的可能。或即谓有顿悟者,也不出三法印.四念处的范围。故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还有天渊之别。
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即使用「分析空」分析得很细微,或观无常直观到剎那的变化,而能把一些执着化除。可是对整体生命,却不能从更宏观的视野,而作更圆满的统合。
而如能从参禅而顿悟的话,则心灵层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故既视野更宽广,也就统合得更圆满。所以修行最后,还是要透过顿悟,才能完成更高的心灵境界。
密教法门
无他力附身之虞:最后再比照密教。现在密教虽很流行,但我总觉得学密很不可靠。因为很多修法,都有所谓的本尊.护法,而这些本尊.护法,其实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夜叉。我们都会批评外道,乃是鬼神附身;而密教,其实多数的修持方法,都跟鬼神附身有关。
譬如三密相应中,观想本尊初从头顶,下降到心轮,然后遍布全身。这观想方法说白一点,乃是引狼入室,为鬼神的附身,打通脉路也。故修起来虽觉受多、进步快。但这真是你修出来的吗?还是鬼神附身而有的幻觉呢?
其实也没有人真搞得清楚,而这些夜叉,并未得菩萨的证量,所以都还有贪、瞋、痴,故那一天你不听话,他们会修理得,让你走投无路的。
今天利用附身的方法来修行,修到最后会有什么成就呢?下辈子成为他们的眷属尔,也就是天龙八部下的小喽啰也。其实不管从布施、持戒、禅定,而欲升更高层次的天,倒还没什么困难。因此,我们为何要借用他力的加持,而修成他们的眷属呢?多么不值得!可是这种话,没有人会讲得这么明白的。
观念更直截了当,而方法更简单明确:如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密教的次第严谨,似一层山又一层山,一重水又一重水;且在这重山时,你绝看不到下一重山,除非你死心塌地的依止于上师座下,否则茫无出路的。而我讲的模式,却是直截了当,从初上路到终结,都没有任何隐瞒地,全告诉你了。
至于认同与否?这就看个人去抉择了。以上从数息、修定、调脉、内观,到参禅顿悟的模式,就讲到这里为止。
《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