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骨,以修定方法不斷內攝,而內攝到最後,即能攝入中脈。
而從攝入中脈,再要往上提升時,乃會産生疑情。故往上提升者,即類似于從下個樓層,而爬至上個樓層。于是在參禅的過程,即是把疑情不斷地往上提。所以參禅時的身心狀態,乃與修定時,全然不同也。
再外延而下化:若向上到最後,而能開通脈頂,即有頓悟的覺受。而經頓悟後,必心眼更高,更寬廣也。于是再回照世相,而能作更圓滿的統合.更智慧的抉擇,這即稱爲外延與下化。
于是乎,以兼具上升與下化.內攝與外延故,能開展出更寬闊的彈性空間來:如外延跟下化,爲與衆生的習性較相應,故不用刻意去修就可以展現出來。而內斂跟上升,卻必用心.用勁,才能有所成就。于是既能提升,又能下化;故上下間,就能有更寬廣的空間。
同樣,愈內攝到中脈,上次于《禅悟密法》中已謂:這內攝,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漸近線,故將不斷地趨向于中道。而既愈趨向中道,它能外延的範圍,也必愈來愈寬廣。于是在內攝與外延間,又能開展出更寬廣的空間來。
這也就說:內攝、外延、上升、下化總加起來,就成爲一個立體空間;而這立體空間,且名之爲「法身」也。法身,其實都是衆生本具有的,可是爲衆生有太多的無明業障,所以根本沒辦法顯現出來。而一個禅修者,經過不斷地提升悟境,便能使心境.視野愈來愈寬闊。所以理體的法身,雖是一切現成的;但體證的法身,卻必從覺悟後,才能展現出來的。
中脈與無分別智:如以修定而內攝,而完成前述之五種周天。如更內攝,則能進入中脈,于是以入中脈故,有類似于無分別智的現起。
所謂「類似于無分別智」者,非真證得無心境界,而只是懶得再造作分別。這也就是當氣愈趨于中脈時,向外攀緣的習性,就自然減少了,甚至會有厭離的心境。就是懶得再分別造作,而只期盼能心安無事。這如人昏睡欲眠,而不想管那麼多事也。
若如法禅坐後,以脈欲從中脈而提升故,即將自現起疑情也:這時,其實不是想去睡覺,而是唯願擺下一切凡俗世事,專心禅坐去也。而若具足因緣,去好好禅坐,當會很快現起疑情的。而疑情一現起,你就會整個人栽進去了。所以在這之前,如果你的因緣好、福報夠,即應馬上去打禅七,甚至閉關或住山。
以我個人有這種警覺性,所以我處理世務,都不敢沈溺太久,如講經說法,半年還可以,但避免超過一年。因爲在這年期間,可能疑情又將現起了;而疑情既現起,便得把一切擺下,管不了什麼弘法利生矣!事實上,這時間將到,自己會有預感的。然很多人修行了半輩子,卻根本還修不到此層次,這就不說也罷!
亦有很多人,不是不警覺,而是太無奈,爲俗累太多爾。而俗累太多,不只是居士爾,也包括太多的出家衆,雖出得了家,卻出不了枷。
其實,這疑情的現起,就禅修而言,是非常可貴的。因爲這是千載難逢的轉機時刻,而轉得過,便魚躍龍門能飛天去也,是故必珍惜保握。我去年會閉關,也就爲已逼到這個時刻了,必得一切擺下,專心禅坐去也。
修行生活的規劃:這也就說,我得奉勸真有心禅修者,對自己的生活,要好好規劃─有隨時得抽身的准備。我們不能沈溺在世務上埋頭苦幹,或揮動著弘法利生的大旗而南征北討。疑情現起的時刻若錯過後,或萬劫難複哩!
于是我的生活模式,乃既每天都有打坐的定課,因爲不能不配合那內在的進度。而累積一段時間後,更得完全抽身,去住山或閉關。這才能于修行進度上,不斷去提升。
而不可如某些人,即使曾有一些體驗,然後就忙著弘法度衆生去了,因此他就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提升機會矣!
而此時現起的疑情,乃正對應于當下的身心狀況;所以要突破,就不會太難了。這就如同,必痛到極點時,才表示快暢通了;因如非逼到極點,還不會痛得那麼厲害。同理,也爲業障已逼到極點了,才會現起疑情;故既現起後,要突破,就不會太難了。但是要保握.珍惜這樣的因緣時節。
而突破者,即成頓悟的體驗也。而頓悟後,疑情消散;脈乃外延而下化,故又回複成漸修的模式:這模式之前,就已用噴水柱作比喻:噴水柱乃因爲有馬達,所以能把水池的水往內攝,而內攝到極點後,就往上噴去。而待噴到頂點,它的力量消盡了,卻再向四面擴散,而掉落下來。故內攝.上升.外延.下化,終而複始。
而禅修者,愈修行故,乃使馬達的力量愈來愈強,故能內攝得更深,能噴得愈高,而擴散得愈廣。于是生命的立體化,就在這過程中,不斷地開展出來。
以上從漸修到頓悟的模式,不是我刻意拼湊的:這個模式是我提出來的,可是,卻非我用思惟的方法,去把它拼湊出來的。各位想:也許我書看了一些,故來自創品牌吧!于是這邊加加、那邊減減,苦思了老久,終于把這個模式拼湊出來了。
而是多年禅修慢慢顯現成形,而將之理論化爾:其實,即使我書也看了一些,可是就修行方法而言,我卻安心于最單純.最笨拙的方法。很多書上教了很多奇怪的方法.神秘的方法,我只看而不練。故用來用去,也只是最呆板、最古老的方法而已。
但這呆板古老的方法,也非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當時的身心狀況,而作合宜的調整。故調整幾年後,這模式便慢慢顯現出來。而待顯現出來後,我才再把它架構化.合理化。
但這是人人皆同的公理,或僅此一人的個案;我就不敢斷言了:因此對于這樣的模式,我個人絕對有信心,因爲已有多次的經驗。可是這乃人人皆能用之的公理,或僅是個人的公案?我就不敢斷言了!所以我也不敢大力推銷!但你們如有興趣.有信心,就自去實驗.體會吧!
比照
六妙門
大致次第差不多:我們把這個模式,比照古今所說的禅法,看有何同異?首先比照六妙門之數、隨、止、觀、還、淨。最初乃皆從數息而入門也。其次,如數息,數到呼吸很深細時,或可轉爲隨息的方法;而隨息者,又有隨外息和隨內息的差別。
第叁的止,乃指截止也。當察覺有妄念時,即把這個妄念截止,而使心定下來─這我們稱爲剝除。故能從大妄念,慢慢剝除成小妄念,以至于看不到妄念,這稱爲止。
第四的觀,既可以是妄念起時,留爲標志的觀;也可以是脈障現行時的內觀和不淨觀、慈悲觀等的對治禅觀。
還者,從明心見性也:第五的還,乃從明心見性而還源也。所謂萬法唯心現,故諸法的源頭,乃在心爾;是以能明心,才能「還」也。同樣,諸法森羅萬象,如溺于相,則是迷;若能見性,才是「還」也。而欲明心見性者,乃從參疑情而入也。
第六的淨,既能明心見性,那當就能淨也。所以前述之模式,乃與六妙門非常相應。
參話頭
疑情.話頭,不求而自得,且正與身心相應:其次,比對參話頭。我覺得很多人對于參話頭的最大困難處,乃是根本不知道當參那個話頭好,若隨便抓一個,其實你對它根本沒信心,而裝模作樣般地參一陣子還參不進去。如有那位善知識,告訴你:你就參這個話頭吧!于是最初好象很有信心,但參一段時間後也進不去也,于是你對它的信心又垮了。
而前述之參禅法門,疑情乃是不求而自得者。且這種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才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最相應也。
不必苦參一個沒滋味的話頭,參個五年十年,還不擔保必能開悟:以前禅宗祖師常再叁強調,你不必管這個話頭是有滋味,還是沒滋味;都應用力參呀!就是參不進去也得參。而這樣死參個五年、十年,還不擔保你一定開悟。所以這實在太辛苦、太漫長了。
而這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既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最相應,則要參的話,應不必太久的。
雖不容易一悟即徹底,卻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也:或說,它不可能一次就大悟徹底。因爲既脈障,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去慢慢剝除的。但事實上,禅宗祖師裏,能一次就大悟徹底的少之又少,包括六祖慧能大師都不是一次就大悟徹底的。
所以若能從不斷地消除業障中現起疑情,這卻像倒吃甘蔗一般,路唯愈走愈坦蕩,愈走愈安穩,而漸入佳境也。
內觀法門
在攝心調脈中內觀,乃定慧雙修.身心俱進也:下面再來比照南傳的內觀法門。以內觀法門多強調「觀身受法」,且觀身受的時機,不限于禅坐時。如在日常中觀身受,即心既比較粗,且自我主導的成分太濃,而不免于自我暗示也。同理,即使于禅坐時觀,以次第分明故,亦難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也。
而這模式,乃是于攝心調脈的過程中,去內觀。故既心比較細,同時又能避免于自我暗示的可能也。尤其于攝心調脈的過程中,去內觀,乃能身心俱進.定慧兼修也。
從漸修中,自轉成頓悟法門也:最後若內觀到某種程度,則現起疑情而成爲頓悟法門。而在南傳的內觀法門裏,並不奢求頓悟的可能。或即謂有頓悟者,也不出叁法印.四念處的範圍。故與禅宗的明心見性,還有天淵之別。
在南傳的內觀法門裏,即使用「分析空」分析得很細微,或觀無常直觀到剎那的變化,而能把一些執著化除。可是對整體生命,卻不能從更宏觀的視野,而作更圓滿的統合。
而如能從參禅而頓悟的話,則心靈層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故既視野更寬廣,也就統合得更圓滿。所以修行最後,還是要透過頓悟,才能完成更高的心靈境界。
密教法門
無他力附身之虞:最後再比照密教。現在密教雖很流行,但我總覺得學密很不可靠。因爲很多修法,都有所謂的本尊.護法,而這些本尊.護法,其實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夜叉。我們都會批評外道,乃是鬼神附身;而密教,其實多數的修持方法,都跟鬼神附身有關。
譬如叁密相應中,觀想本尊初從頭頂,下降到心輪,然後遍布全身。這觀想方法說白一點,乃是引狼入室,爲鬼神的附身,打通脈路也。故修起來雖覺受多、進步快。但這真是你修出來的嗎?還是鬼神附身而有的幻覺呢?
其實也沒有人真搞得清楚,而這些夜叉,並未得菩薩的證量,所以都還有貪、瞋、癡,故那一天你不聽話,他們會修理得,讓你走投無路的。
今天利用附身的方法來修行,修到最後會有什麼成就呢?下輩子成爲他們的眷屬爾,也就是天龍八部下的小喽啰也。其實不管從布施、持戒、禅定,而欲升更高層次的天,倒還沒什麼困難。因此,我們爲何要借用他力的加持,而修成他們的眷屬呢?多麼不值得!可是這種話,沒有人會講得這麼明白的。
觀念更直截了當,而方法更簡單明確:如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密教的次第嚴謹,似一層山又一層山,一重水又一重水;且在這重山時,你絕看不到下一重山,除非你死心塌地的依止于上師座下,否則茫無出路的。而我講的模式,卻是直截了當,從初上路到終結,都沒有任何隱瞞地,全告訴你了。
至于認同與否?這就看個人去抉擇了。以上從數息、修定、調脈、內觀,到參禅頓悟的模式,就講到這裏爲止。
《漣珠甘露 從內觀到參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