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
參禅突破
印證他人
檢點自己
印證時機
或對機時,才鋒芒外露
印證心法
小結
武拷
石霜楚圓禅師
廣欽老和尚
證道歌
對境印證
證量高低
總結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
下面我們再講「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其實這題目,也是銜接著前面的禅法而來。因前面既已說到:如果疑情現起,而參禅去;則參破了,就成爲頓悟法門。那什麼才是參破呢?有沒有參破?是否能以一個簡單的原則,來勘定呢?有!這即是「禅宗的印證心法」。其實這一篇文章,已在網站上發表過了;故今天所講,乃與之大同小異也。
參禅突破
真突破或假突破,誰來印證:如果一個人參禅,參到某程度後,乃覺得已突破了!然這是真突破?還是自我暗示、自以爲是的假突破呢?以古來皆謂:如參禅突破,便得找過來人印證。而今天,竟誰是過來人呢?你不確認,我也不確認。或竟不找人印證,而自以爲是嗎?當非如此。那究竟該如何呢?若我,乃習慣用一種知見來勘驗,而非找別人。
即使不說參禅有沒有開悟?甚至只是于修行的過程中,自己有沒有進步?是真進步?還是假進步?也得勘驗才行。
印證自己與印證他人:有時候,卻是別人自以爲已突破了;若他跟你吹噓不停,你有能力去勘驗,甚至道破嗎?
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善用以下所說的要領,則不管是勘驗別人,或檢點自己,皆能一針見血.水落石出。現且先以勘驗他人爲例:
印證他人
有心求證,即未悟也─至少未徹底:如有別人來求印證;則既有心求證,即未悟也。禅法不是常謂:無心才是道。而竟有一個人,自以爲開悟了,且放不下,還得去找人印證。這不是誤上加誤嗎?
所以不管他告訴你曾有什麼境界?你徑告訴他:皆未開悟爾!如果他因此而瞋怒或被中傷,乃更表示絕未開悟也。也許曾有某些經驗,但卻非見性開悟者,這是可以擔保的。
同理,如有那個人自以爲進步了。你也可以直接棒喝:根本沒有進步,因爲你還放不下,還期待別人認同也!
而如果經棒喝後,仍抵死不悔者,即無可救藥也。你不必再去管他,放生去吧!所以要勘驗別人,就是這麼簡單:都沒有開悟。
檢點自己
其實,有心有得,即已錯矣,何能再加印證:那麼要檢點自己,其實也是一樣。如果自覺得:我開悟了吧!其實當這一念起時,早已遠隔秋山矣!
無心無得,又從何加以印證:即使單就理論而言,既已無心了,還要印證什麼呢?就像標志,要有一物才能貼;現連一物也無,竟要貼在那裏呢?故希望爲自己貼個標志者,即表示「你」還存在。存在什麼呢?存在很多執著也。所以就究竟的角度來說,根本就無所謂「印證」這回事。
問:禅宗史上不是有很多印證的公案嗎?
答雲:若謂「無心才是道」,則既彼此都是無心者,反當沒什麼好講的才是。而「沒什麼好講的」,這反才是真正的印證心法。而講了一大堆的呢?頂多是在演戲吧!于是我們就從這個觀點,來看禅宗史上,很多所謂的「印證」公案。
印證時機
未必是參禅突破時,即找人印證去:印證的公案,如我們真解得了,卻只是「一味禅」而已;而如未解得,則反在迷魂陣裏天花亂墜,說這個叫棒喝禅,那個叫止觀禅,還有一指禅.默照禅,名目很多很多。
而當今很多人就是用這種方式,在講他們的禅法。禅法果真這麼複雜嗎?非也!或者如參禅突破了,就得趕快找人爲之印證嗎?還是非也!那在禅宗的公案裏,有沒有印證這回事呢?有!可是方式,卻未必如現代人所想象的那麼露骨。
如言下頓悟,則當下無事
下面我們先以慧可安心的公案而作說明: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當達摩祖師說:「我爲汝安心竟!」後,其實已一切無事了。他不必說:「你開悟了!」可是真有功夫者,一看便明了也。這種境界本不用講,而如講了,反是露骨粗俗也。
這是最早期的印證方式,其何曾說:你開悟了!或你已破初關等。而當禅宗愈來愈格式化後,才會有那些求人印證的戲碼。然雖戲愈排演愈精采,可是卻也離道愈遠了。
或對機時,才鋒芒外露
有時候雖開悟了,卻沒有人知道,他也不會去宣揚。除非在某種特別的情境下,他不經意地表現出來了,而讓行家見識了,才確認他已開悟也。以下再舉石霜慶諸禅師的公案:
于沩山爲米頭。一日篩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拋撒。」師曰:「不拋撒。」
石霜慶諸禅師,最初乃是到沩山座下參學,而于那邊當米頭。有一天于篩米時,沩山看這個人應該有點功夫吧!就借機會考他,乃說:「施主物,莫拋撒。」你篩米時,不要亂篩呀!該丟的不丟,不該丟的卻亂丟!這些都是施主物哩!豈可亂丟呢?石霜慶諸說:「沒有呀!我怎敢亂丟呢?」
沩于地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拋撒,這個是甚麼?」師無對。沩又曰:「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
然沩山眼睛很利,即于地上撿得一粒,而道:「還說不亂丟?那這一粒又是怎麼回事呢?」師無對,無顔以對。
沩山又說:「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這一句話其實是有語病的,因爲既已成米,就不可能再播種了。可是沩山爲什麼要這麼說呢?
其實這一粒,不是指米,而是指心。以萬法唯心現故,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而前面之所以故意于地上撿米,都是爲了導引到這一句話也。而真學禅者,即能會得言外之意。所以他不會反駁道:不對呀!這一粒都已被剝殼了,怎還會千百粒盡從這粒生呢?
師曰:「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麼處生?」沩呵呵大笑,歸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衆!米裏有蟲,諸人好看。」
然石霜慶諸卻回問道:「若百千粒是從這一粒生,那這一粒又是從何所生呢?」既萬法唯心現,那心又是從何現呢?這個回答也夠毒辣的。于是沩山聽了,嗯!孺子可教,便呵呵大笑,而回方丈寮去。我們以爲對機,就得機鋒相對地沒完沒了嗎?其實高手出招,快刀斬亂麻,是不用那麼啰唆的。
于是,在禅堂晚參時,沩山乃說:「米裏有蟲,諸人好看。」這意思是:這米頭卻是個有來曆的人,你們好好看下去,他將來一定是禅門龍象哩!
這裏有沒有印證呢?有!說「米裏有蟲,諸人好看」,即是印證也。
後參道吾,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吾喚沙彌,彌應諾。曰:「添淨瓶水著。」
後來他又去參道吾禅師,問:「如何是觸目菩提?」道吾卻只喚:「沙彌!沙彌!」「什麼事呢?」「把那淨瓶水,添加一些吧!」這老和尚似乎旁若無人,別人問他問題不回答,卻叫沙彌作無聊事。
良久卻問師:「汝適來問甚麼?」師擬舉,吾便起去。師于此有省。
如此不吭不響地,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再問「耶!你剛才問些什麼呢?」好象老和尚有點癡呆症般地。這時,石霜慶諸正欲開口重問。不意,老和尚卻轉身走開了,根本不回答─師于此有省。
爲什麼呢?你既問:如何是觸目菩提?而老和尚叫小沙彌添淨瓶水,不就是「觸目」菩提嗎?想看,就秀給你看,結果還呆在那兒,等回答哩!再者,老和尚轉身就走,雖不回答,其實卻是最俐落的回答。結果,這次成就了,師于此有省,他已意會到不回答的禅機。
以上是大禅師的回答方式,而如是小禅師的回答呢?不聒噪死才怪哩!
吾將順世,垂語曰:「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爲患,誰能爲我除之?」師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吾曰:「賢哉!賢哉!」
後來他就在道吾那邊,繼續參學。吾將順世,何謂順世?順世就是死掉也;因爲世間本是無常嘛!故順乎無常的法則者,乃有生必有死也。師曰:「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爲患,誰能爲我除之?」
這時候,衆徒弟們,你瞪我,我瞪你,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最後石霜慶諸乃說:「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有什麼放不下的,既都是假的,則放與不放,又有何差別呢?反之,若還得刻意去『放下』它,豈非假上加假呢?」吾曰:「賢哉!賢哉!」老和尚要死了,真還這麼放不下嗎?其實,這是最後一道考題。
而石霜慶諸這一回答,老和尚便明白:我真可放心走了,爲傳承有人矣!
師後避世,混俗于長沙浏陽陶家坊。朝遊夕處,人莫能識。後因僧自洞山來,師問:「和尚有何言句示徒?」
後來他爲了避免別人的注意,就幹脆混俗于長沙浏陽的陶家坊中,每天只遊山玩水,一點都不像修行人的模樣。
後來因爲有位僧衆從洞山來,于是石霜慶諸就問道:「你既是從洞山來的,那你們老和尚,有什麼開示和教訓呢?」
曰:「解夏上堂雲:『秋初夏末,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裏無寸草處去。』良久曰:『祇如萬裏無寸草處,作麼生去?』」
于是僧衆答雲:「老和尚于解夏時,乃上堂道:『秋初夏末,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裏無寸草處去。』所謂解夏,即于夏安居時,稱爲結夏;若安居結束,則稱爲解夏也。而既解夏了,諸位便可到處去參學,或東或西。然你們究竟應到那裏去參學呢?直須向萬裏無寸草處去參學爾!
而過一段時間後,才再問:「這萬裏無寸草處,到底在…
《漣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