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方?而你們將何以去呢?」
師曰:「有人下語否?」曰:「無。」師曰:「何不道:出門便是草!」
石霜慶諸問:「當下,有人回答嗎?」「沒有!」「何不回答:出門便是草呢!」
以萬裏無寸草處,即是真空的境界。而出門便是草,卻是妙有的境界。真空在那裏呢?在當下的一切處。只要心不染著,則何處非真空,何處非妙有呢?所以「出門便是草」的境界,乃比「萬裏無寸草處」更高也;因爲已能從真空出妙有,故是菩薩境界也。
僧回,舉似洞山。山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因茲囊錐始露,果熟香飄,衆命住持。
待回答後,僧衆即將此句,回舉給洞山聽,洞山乃當下贊歎說:「這是一千五百人所依止的善知識,才能說的。」一千五百人所依止,在當時算是很大的叢林了。而洞山禅師這麼贊歎,即已爲石霜慶諸作了最大的印證。
因茲囊錐始露,果熟香飄,衆命住持。以這樣的因緣,衆人終于肯定他的證悟境界,故懇請他當住持。
所以既非一開悟,即馬上找人印證去。也非一知半解,就急著弘揚禅法,續佛慧命。
印證心法
從前面講到這裏,即使謂有「印證」,卻未必有刻板的型式。故印證的心法者:
其實不在于寫偈頌:以《六祖壇經》上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等偈頌;甚至于禅宗的公案裏,不管是見性時,或將大化前,乃會有偈頌的示現。故很多人便錯以爲:欲印證者,乃要寫偈頌也。
然禅法不是謂: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嗎?故著意寫偈頌,卻是代表你未開悟也。
也非對機靈敏.急智:或者有人會以爲,如能跟禅師對機,你來我往,大戰叁百回合,即表示你聰明、急智。
然這又不是電視節目裏的急智問答。在原始佛教中,有雖證阿羅漢,而不會說法者。故對機靈敏.急智,也未必是開悟也。
而只在表達一種意境:但真有體驗者,乃能于不經意中,即表現出一種意境。于是行家一看,便能確認:他已開悟、證果了。這個意境是什麼呢?我們先舉公案爲例,看到最後,你能不能會意?
a.即一拳打回去:這是臨濟義玄的公案。
初在黃檗會中,行業純一。時睦州爲第一座,乃問:「上座在此多少時?」師曰:「叁年。」州曰:「曾參問否?」師曰:「不曾參問,不知問個甚麼?」州曰:「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檗便打;如是叁度問,叁度被打。師白州曰:「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州曰:「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師禮拜退。州先到黃檗處曰:「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爲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
師來日辭黃檗,檗曰:「不須他去,祇往高安灘頭參大愚,必爲汝說。」師到大愚,愚曰:「甚處來?」師曰:「黃檗來。」愚曰:「黃檗有何言句?」師曰:「某甲叁度問佛法的的大意,叁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切,爲汝得徹困,更來這裏問有過無過?」師于言下大悟。乃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甚麼道理?速道!速道!」師于大愚肋下築叁拳,愚拓開曰:「汝師黃檗,非幹我事。」
師辭大愚,卻回黃檗。檗見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師曰:「祇爲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問:「甚麼去來?」師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師舉前話。檗曰:「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師曰:「說甚待來,即今便打。」隨後便掌。檗曰:「這瘋顛漢來這裏捋虎須。」師便喝。檗喚侍者曰:「引這瘋顛漢參堂去。」
這公案前已說過了,現不再詳細解說,故只就印證心法而言。
既義玄道:「黃檗佛法無多子」,那他到底真開悟了嗎?要驗證。于是大愚禅師就抓住他,切問:「你見個甚麼道理?速道!速道!」于是義玄即于大愚肋下捶叁拳。
「汝師黃檗,非幹我事」行家一看便知了,嘿!真的開悟了。這反捶叁下是什麼意思呢?慢慢參吧!
b.即踢翻淨瓶:這是沩山靈佑禅師的公案。
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師時爲典座,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人也。」丈是夜召師入室,囑曰:「吾化緣在此。沩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而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林曰:「不可喚作木橛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師遂往焉。
這印證心法是什麼呢?乃踢倒淨瓶而已!所以或即掀倒禅床,或即踢翻淨瓶,手法其實是一樣的。
c.即轉身就走:這是南泉普願禅師的公案。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問:「正恁麼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師曰:「經入藏,禅歸海;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爲何唯有普願,獨超物外呢?爲置之不理.拂袖便行也。
d.且推诿爲頭痛、身倦而拒絕回答。或曰:找某人問去。
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祖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爲汝說得,問取智藏。」其僧乃來問師。師曰:「汝何不問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師曰:「我今日頭痛,不能爲汝說得,問取海兄去。」僧又去問海。海曰:「我到這裏卻不會。」
這幾個師徒都很跩,故回答的方式,皆如出一轍─乃拒絕回答爾!
e.或言: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才與你道!或雲:待龜生毛、兔有角,天下紅雨,鐵樹開花,才與你說。
龐蘊居士,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爲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頓領玄旨。
這「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也是拒絕回答的意思─你那可能一口吸盡西江水呢?
或者說:待龜生毛、兔有角,天下紅雨,鐵樹開花,才與你說。其實也是拒絕回答的意思,爲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f.似答,而非答也:如麻叁斤、幹屎橛、庭前柏樹子等。
洞山初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山曰:「麻叁斤。」
這「麻叁斤」是什麼意思呢?爲何是叁斤?而非四斤或五斤呢?難道是隱喻著:佛、法、僧叁寶,或叁無漏學嗎?其實說叁斤、四斤、五斤,意思乃都一樣。因爲叁斤的麻,正可搓成一條繩子,而來捆綁你自己哩!
這意思是:傻瓜!連自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還問佛作什麼?所以「麻叁斤」,卻非正面的回答也。
興教惟一禅師,僧問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幹屎橛」。
何謂「幹屎橛」?以大便已幹掉了,硬硬的一塊,故看起來卻跟木頭差不多。然外表雖已不臭,而裏面還臭得很。所以這就是「臭美」的意思!
故其意思是:你少臭美啦!既修行不是一種職業,也不是一場戲碼;且不用整天裝模作樣.自以爲是。因爲你愈執著,便愈不是道中人也。
趙州從谂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
「庭前柏樹子」,趙州禅師爲何這麼回答呢?可能,正客堂前,乃有一棵柏樹子。故庭前柏樹子者,乃現前即是,何必他求呢?似你這樣,問東問西的,即非祖師西來意也。
小結
一切與我不相關:在以上所舉的公案中,你已意會到印證心法的要領了嗎?其實很簡單,因爲不管是印證別人,或檢點自己,只要笃定地表達了「一切與我不相關」,即可矣!
我才不上你的當:因事實上,任何的考題,都是圈套爾。而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便能根本不上圈套。所以你只要表達了「我才不上你的圈套」,便可也。至于用什麼方式,皆無所謂。
故臨濟義玄,乃于大愚肋下築叁拳。而沩山卻一腳就把淨瓶踢倒了。更南泉者,乃轉身就走。至于推诿爲頭痛、身倦而拒絕回答。或曰:找某人問去。方式雖變化萬千,但意思都一樣。
所以已意會心法的人,一看就明了。而未曾會得者,卻像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麻叁斤,有的撿到布衫重七斤。如未見月者,皆于指上作計較爾!
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既每個問題,都是圈套;而表達「我才不上你的當」的方式,也可隨機應變。故在這個時代,即使不方便太粗魯,而翻桌子、踢板凳。至少你可很文雅地反問: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
我開不開悟?幹你何事呢?即使就認定我是未見性開悟者,又有什麼關系呢?所以對一個真正開悟者而言,根本不需要印證。因爲既我開悟.不開悟,已不是問題!也別人認定.不認定,不成問題。
若稍有罣礙,即非真悟也:而如在任何境界中,稍有一點罣礙,便非真悟也。所以真正的機鋒,不在考你如何回答,而是看你有沒有罣礙?而有沒有罣礙,這是騙不了行家的。因爲如有罣礙,就會露出蛛絲馬迹,而行家便能確認:你還有「那個」在。
所以我一向說:真印證的話,乃只印證不開悟者,而非印證已開悟者也。把未真開悟的人,揪出來,丟一邊去。
以上印證心法,就這麼簡單,各位…
《漣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