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方?而你们将何以去呢?」
师曰:「有人下语否?」曰:「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
石霜庆诸问:「当下,有人回答吗?」「没有!」「何不回答:出门便是草呢!」
以万里无寸草处,即是真空的境界。而出门便是草,却是妙有的境界。真空在那里呢?在当下的一切处。只要心不染着,则何处非真空,何处非妙有呢?所以「出门便是草」的境界,乃比「万里无寸草处」更高也;因为已能从真空出妙有,故是菩萨境界也。
僧回,举似洞山。山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因兹囊锥始露,果熟香飘,众命住持。
待回答后,僧众即将此句,回举给洞山听,洞山乃当下赞叹说:「这是一千五百人所依止的善知识,才能说的。」一千五百人所依止,在当时算是很大的丛林了。而洞山禅师这么赞叹,即已为石霜庆诸作了最大的印证。
因兹囊锥始露,果熟香飘,众命住持。以这样的因缘,众人终于肯定他的证悟境界,故恳请他当住持。
所以既非一开悟,即马上找人印证去。也非一知半解,就急着弘扬禅法,续佛慧命。
印证心法
从前面讲到这里,即使谓有「印证」,却未必有刻板的型式。故印证的心法者:
其实不在于写偈颂:以《六祖坛经》上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等偈颂;甚至于禅宗的公案里,不管是见性时,或将大化前,乃会有偈颂的示现。故很多人便错以为:欲印证者,乃要写偈颂也。
然禅法不是谓: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吗?故着意写偈颂,却是代表你未开悟也。
也非对机灵敏.急智:或者有人会以为,如能跟禅师对机,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回合,即表示你聪明、急智。
然这又不是电视节目里的急智问答。在原始佛教中,有虽证阿罗汉,而不会说法者。故对机灵敏.急智,也未必是开悟也。
而只在表达一种意境:但真有体验者,乃能于不经意中,即表现出一种意境。于是行家一看,便能确认:他已开悟、证果了。这个意境是什么呢?我们先举公案为例,看到最后,你能不能会意?
a.即一拳打回去:这是临济义玄的公案。
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州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师礼拜退。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
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祇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愚搊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师曰:「祇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问:「甚么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疯颠汉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唤侍者曰:「引这疯颠汉参堂去。」
这公案前已说过了,现不再详细解说,故只就印证心法而言。
既义玄道:「黄檗佛法无多子」,那他到底真开悟了吗?要验证。于是大愚禅师就抓住他,切问:「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于是义玄即于大愚肋下捶三拳。
「汝师黄檗,非干我事」行家一看便知了,嘿!真的开悟了。这反捶三下是什么意思呢?慢慢参吧!
b.即踢翻净瓶:这是沩山灵佑禅师的公案。
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师时为典座,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人也。」丈是夜召师入室,嘱曰:「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而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林曰:「不可唤作木橛也。」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师遂往焉。
这印证心法是什么呢?乃踢倒净瓶而已!所以或即掀倒禅床,或即踢翻净瓶,手法其实是一样的。
c.即转身就走:这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为何唯有普愿,独超物外呢?为置之不理.拂袖便行也。
d.且推诿为头痛、身倦而拒绝回答。或曰:找某人问去。
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智藏。」其僧乃来问师。师曰:「汝何不问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师曰:「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海兄去。」僧又去问海。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
这几个师徒都很跩,故回答的方式,皆如出一辙─乃拒绝回答尔!
e.或言: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才与你道!或云:待龟生毛、兔有角,天下红雨,铁树开花,才与你说。
庞蕴居士,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
这「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也是拒绝回答的意思─你那可能一口吸尽西江水呢?
或者说:待龟生毛、兔有角,天下红雨,铁树开花,才与你说。其实也是拒绝回答的意思,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f.似答,而非答也:如麻三斤、干屎橛、庭前柏树子等。
洞山初和尚,僧问:「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
这「麻三斤」是什么意思呢?为何是三斤?而非四斤或五斤呢?难道是隐喻着:佛、法、僧三宝,或三无漏学吗?其实说三斤、四斤、五斤,意思乃都一样。因为三斤的麻,正可搓成一条绳子,而来捆绑你自己哩!
这意思是:傻瓜!连自己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还问佛作什么?所以「麻三斤」,却非正面的回答也。
兴教惟一禅师,僧问曰:「如何是道中人?」师曰:「干屎橛」。
何谓「干屎橛」?以大便已干掉了,硬硬的一块,故看起来却跟木头差不多。然外表虽已不臭,而里面还臭得很。所以这就是「臭美」的意思!
故其意思是:你少臭美啦!既修行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场戏码;且不用整天装模作样.自以为是。因为你愈执着,便愈不是道中人也。
赵州从谂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庭前柏树子」,赵州禅师为何这么回答呢?可能,正客堂前,乃有一棵柏树子。故庭前柏树子者,乃现前即是,何必他求呢?似你这样,问东问西的,即非祖师西来意也。
小结
一切与我不相关:在以上所举的公案中,你已意会到印证心法的要领了吗?其实很简单,因为不管是印证别人,或检点自己,只要笃定地表达了「一切与我不相关」,即可矣!
我才不上你的当:因事实上,任何的考题,都是圈套尔。而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便能根本不上圈套。所以你只要表达了「我才不上你的圈套」,便可也。至于用什么方式,皆无所谓。
故临济义玄,乃于大愚肋下筑三拳。而沩山却一脚就把净瓶踢倒了。更南泉者,乃转身就走。至于推诿为头痛、身倦而拒绝回答。或曰:找某人问去。方式虽变化万千,但意思都一样。
所以已意会心法的人,一看就明了。而未曾会得者,却像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麻三斤,有的捡到布衫重七斤。如未见月者,皆于指上作计较尔!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既每个问题,都是圈套;而表达「我才不上你的当」的方式,也可随机应变。故在这个时代,即使不方便太粗鲁,而翻桌子、踢板凳。至少你可很文雅地反问: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我开不开悟?干你何事呢?即使就认定我是未见性开悟者,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对一个真正开悟者而言,根本不需要印证。因为既我开悟.不开悟,已不是问题!也别人认定.不认定,不成问题。
若稍有罣碍,即非真悟也:而如在任何境界中,稍有一点罣碍,便非真悟也。所以真正的机锋,不在考你如何回答,而是看你有没有罣碍?而有没有罣碍,这是骗不了行家的。因为如有罣碍,就会露出蛛丝马迹,而行家便能确认:你还有「那个」在。
所以我一向说:真印证的话,乃只印证不开悟者,而非印证已开悟者也。把未真开悟的人,揪出来,丢一边去。
以上印证心法,就这么简单,各位…
《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