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懂了吧!乃一切,都把它打回票去也。可是如业障现前,你就是下不了手啦!不只下不了手,而且还被套牢得要死要活的。
武拷
非以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印证:以上的印证方式,乃以语言.文字,甚至动作,来验证。算是比较文雅的,故只能称之为文拷吧!而在印证心法中,还有「武拷」者,乃非以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印证。
而是现以境界,而作验证:然武拷,是如何考呢?乃是现以境界,而作验证!这武拷的方式,我们还是举两个公案来说明,才会清楚。首先有石霜楚圆禅师的公案─他是去勘验别人的。
石霜楚圆禅师
神鼎諲禅师,首山高第,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
师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师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颀然。
这「亲见汾阳来!」表面上是说:他是汾阳善昭的徒弟。而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以「亲见」者:非只见过其颜面五官尔,而是已经得到他禅法的精髓。
故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已得到汾阳禅师的真传,故今天特地来拜会你也。
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师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鼎老忘所问又失师所在。师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
这神鼎一听,要过招就来吧!于是即出考题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他不回答,却指着身后,既凄厉且恐怖地大叫道:房子倒矣!─如在这个时代,最好是大叫:又大地震了!
以他叫得如此凄厉、恐怖,故童子一听,马上回头就跑。而神鼎也给吓了一大跳,故过了一阵子后,犹六神无主,最后终于回想起:他主考的问题。这时石霜楚圆,却只调侃地说:「见面不如闻名」耶!原来你的功夫,就只如此如此。
其实,房子有没有倒,一看就知道了。故等看完,再吓到也不迟。怎会是一听到,就被吓坏了呢?所以这个考题,我觉得还是比较好应付的。
广钦老和尚
老和尚独自上山苦修十几年后,再回到原常住的寺庙,莫测高深。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到今,到底有什么成就?因为实找不到一个更伟大的禅师来考他;可是大家又都很好奇。
于是方丈大人,乃心思一计─便诬他是贼,偷窃了三宝物。而老和尚,却只八风不动,依然故我;竟既不叫屈,也不伸辩。于是寺内寺外的僧众.信徒,看到他就指指点点:这个家伙上山修行了十几年,竟劣根性还这么重,真是……。
如此过了好几个月,最后方丈大人才表明真相:其实物未遗失。而诬他是贼,也只为确认他修行至今,到底有何成就?
这考题,岂非比前面的难多矣!因为若无真功夫者,不是郁卒得去撞墙,便是抓狂得去杀人。混蛋,为何如此与我过不去呢?不杀你的话,是出不了这口怨气的。
证道歌
所以用现前的境界去考,这才是真枪实弹。而只用嘴巴讲一讲,用手脚比划比划,却只是花拳绣腿而已!
在《证道歌》上有:『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真正有功夫者,在任何的逆障中,都能保持着正念的。故禅宗的祖师,在考人时,有的是非常严厉的,才不怕你断手或断脚。所以你还想找人印证吗?先把遗书写好吧!
在台湾有一位居士,号称已证得阿罗汉果了。我也真想去考他。以若证得阿罗汉果者,必然不怕死。故我或将送他一种礼物─眼镜蛇。
而在当面打开礼盒后,竟是一条毒蛇;这时便可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若无其事地说:嗨!小龙啊,好久不见了。则至少是有相当功夫的人;反之,竟吓得尿屁直流,那就什么都不必再解释了。
这种考法是很直截了当的,值得参考。但除非是对真有功夫者,勿滥用也;否则或将闹出人命。
对境印证
能否保持『一切与我不相关,我才不上你的当』的默照功夫呢:所以若求印证,其实也不用找人印证。因为每天从早上到晚上,很多境界都在为我们做印证哩!因为在任何境界现前时,我们能否保持『一切与我不相关,我才不上你的当』的默照功夫呢?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呢?
或者经常给自己出难题,下圈套?先把自己坑得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然后再求他人解救呢?再求佛菩萨慈悲呢?
证量高低
于是就「对境印证」而言,若从早上到晚上,从今年到明年,都不给自己出难题,下圈套者,乃上之上也。
其次是,最初虽以觉照能力不够,而给自己出难题,下圈套。而后,犹能自悟前非;如呆头鹅能自己钻出来,而不用别人拉拉扯扯的,为次上也。
若不能自悟前非,而必经他人棒喝.力劝,才终于恶梦方醒地爬出来,为更下也。至于虽经他人百般棒喝.劝告,仍抵死不悔者,为下之下也。
所以要印证,这不是很简单吗?因从早上到晚上,就有太多为自己印证的机缘。故除非在顺逆境中,皆能八风吹不动者,才功夫成片也。
甚至说,非只是「八风吹不动」,而且是「八风吹不到」。因为若已证得无我者,则不管风再怎么吹,也不会吹到他身上的。
总结
故禅宗的印证心法者,若能每天.每事,都如此对境反省,则何必更求他人印证呢?因此欲向外求印证,而期待别人肯定我有功夫者,也不过是生死的习气尔!。
或者,有人会以为,如受印证矣!即所作已办也,故可休息.休息。其实,修行乃是本份事,就像吃饭、呼吸一样,根本不应该想要休息。以真修行,本无终结故。
因此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关切的是:下一步,我当如何继续努力?而非我已走到那里了?要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
否则,一旦自足,或使习气复发也:以若向后看,而自觉得我已走得很多矣!当这自足心一起,则对境返照的功夫就会退减也。故除非是大悟彻底的人,否则必使习气复发,而歧路亡羊也。
所以最保险的,还是不断地往前去努力。故即使谓有印证,也是为更确认往前的路,当如何走尔,而非少得为足而懈怠也。
以上〈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就讲到这里为止。而有关「从渐修到顿悟」的探讨,也就于此告一段落。
《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