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懂了吧!乃一切,都把它打回票去也。可是如業障現前,你就是下不了手啦!不只下不了手,而且還被套牢得要死要活的。
武拷
非以語言.文字.動作,來作印證:以上的印證方式,乃以語言.文字,甚至動作,來驗證。算是比較文雅的,故只能稱之爲文拷吧!而在印證心法中,還有「武拷」者,乃非以語言.文字.動作,來作印證。
而是現以境界,而作驗證:然武拷,是如何考呢?乃是現以境界,而作驗證!這武拷的方式,我們還是舉兩個公案來說明,才會清楚。首先有石霜楚圓禅師的公案─他是去勘驗別人的。
石霜楚圓禅師
神鼎諲禅師,首山高第,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叁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稱法侄,一衆大笑。鼎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師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鼎杖而出,顧見颀然。
這「親見汾陽來!」表面上是說:他是汾陽善昭的徒弟。而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意義。以「親見」者:非只見過其顔面五官爾,而是已經得到他禅法的精髓。
故他直截了當地表示:我已得到汾陽禅師的真傳,故今天特地來拜會你也。
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師指其後,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顧相矍铄。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鼎老忘所問又失師所在。師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
這神鼎一聽,要過招就來吧!于是即出考題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他不回答,卻指著身後,既淒厲且恐怖地大叫道:房子倒矣!─如在這個時代,最好是大叫:又大地震了!
以他叫得如此淒厲、恐怖,故童子一聽,馬上回頭就跑。而神鼎也給嚇了一大跳,故過了一陣子後,猶六神無主,最後終于回想起:他主考的問題。這時石霜楚圓,卻只調侃地說:「見面不如聞名」耶!原來你的功夫,就只如此如此。
其實,房子有沒有倒,一看就知道了。故等看完,再嚇到也不遲。怎會是一聽到,就被嚇壞了呢?所以這個考題,我覺得還是比較好應付的。
廣欽老和尚
老和尚獨自上山苦修十幾年後,再回到原常住的寺廟,莫測高深。沒有人知道,他修行到今,到底有什麼成就?因爲實找不到一個更偉大的禅師來考他;可是大家又都很好奇。
于是方丈大人,乃心思一計─便誣他是賊,偷竊了叁寶物。而老和尚,卻只八風不動,依然故我;竟既不叫屈,也不伸辯。于是寺內寺外的僧衆.信徒,看到他就指指點點:這個家夥上山修行了十幾年,竟劣根性還這麼重,真是……。
如此過了好幾個月,最後方丈大人才表明真相:其實物未遺失。而誣他是賊,也只爲確認他修行至今,到底有何成就?
這考題,豈非比前面的難多矣!因爲若無真功夫者,不是郁卒得去撞牆,便是抓狂得去殺人。混蛋,爲何如此與我過不去呢?不殺你的話,是出不了這口怨氣的。
證道歌
所以用現前的境界去考,這才是真槍實彈。而只用嘴巴講一講,用手腳比劃比劃,卻只是花拳繡腿而已!
在《證道歌》上有:『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真正有功夫者,在任何的逆障中,都能保持著正念的。故禅宗的祖師,在考人時,有的是非常嚴厲的,才不怕你斷手或斷腳。所以你還想找人印證嗎?先把遺書寫好吧!
在臺灣有一位居士,號稱已證得阿羅漢果了。我也真想去考他。以若證得阿羅漢果者,必然不怕死。故我或將送他一種禮物─眼鏡蛇。
而在當面打開禮盒後,竟是一條毒蛇;這時便可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若無其事地說:嗨!小龍啊,好久不見了。則至少是有相當功夫的人;反之,竟嚇得尿屁直流,那就什麼都不必再解釋了。
這種考法是很直截了當的,值得參考。但除非是對真有功夫者,勿濫用也;否則或將鬧出人命。
對境印證
能否保持『一切與我不相關,我才不上你的當』的默照功夫呢:所以若求印證,其實也不用找人印證。因爲每天從早上到晚上,很多境界都在爲我們做印證哩!因爲在任何境界現前時,我們能否保持『一切與我不相關,我才不上你的當』的默照功夫呢?還是一次又一次的上當呢?
或者經常給自己出難題,下圈套?先把自己坑得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然後再求他人解救呢?再求佛菩薩慈悲呢?
證量高低
于是就「對境印證」而言,若從早上到晚上,從今年到明年,都不給自己出難題,下圈套者,乃上之上也。
其次是,最初雖以覺照能力不夠,而給自己出難題,下圈套。而後,猶能自悟前非;如呆頭鵝能自己鑽出來,而不用別人拉拉扯扯的,爲次上也。
若不能自悟前非,而必經他人棒喝.力勸,才終于惡夢方醒地爬出來,爲更下也。至于雖經他人百般棒喝.勸告,仍抵死不悔者,爲下之下也。
所以要印證,這不是很簡單嗎?因從早上到晚上,就有太多爲自己印證的機緣。故除非在順逆境中,皆能八風吹不動者,才功夫成片也。
甚至說,非只是「八風吹不動」,而且是「八風吹不到」。因爲若已證得無我者,則不管風再怎麼吹,也不會吹到他身上的。
總結
故禅宗的印證心法者,若能每天.每事,都如此對境反省,則何必更求他人印證呢?因此欲向外求印證,而期待別人肯定我有功夫者,也不過是生死的習氣爾!。
或者,有人會以爲,如受印證矣!即所作已辦也,故可休息.休息。其實,修行乃是本份事,就像吃飯、呼吸一樣,根本不應該想要休息。以真修行,本無終結故。
因此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應該關切的是:下一步,我當如何繼續努力?而非我已走到那裏了?要向前看,而不要向後看。
否則,一旦自足,或使習氣複發也:以若向後看,而自覺得我已走得很多矣!當這自足心一起,則對境返照的功夫就會退減也。故除非是大悟徹底的人,否則必使習氣複發,而歧路亡羊也。
所以最保險的,還是不斷地往前去努力。故即使謂有印證,也是爲更確認往前的路,當如何走爾,而非少得爲足而懈怠也。
以上〈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就講到這裏爲止。而有關「從漸修到頓悟」的探討,也就于此告一段落。
《漣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全文閱讀結束。